摘要:地方戲曲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受各地方言的影響,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地域性的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而柳琴戲是最具徐州地方特征的地方戲曲,是災民在乞討中創造出來的,具有地方特色。本文以徐州柳琴戲為例,探討了地方戲曲的保護與創新發展,以期能夠促進地方戲曲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地方戲曲 徐州 柳琴戲 生存 發展
一、柳琴戲的發展及生存現狀
柳琴戲起源于清乾隆年間,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根基,流行于徐州地區。1953年,徐州拉魂腔正式命名為柳琴戲。其形成具有三種說法:一源于山東臨沂的柳子戲、花鼓以及民間小調等;二源于蘇北的太平歌和獵戶腔;三源于山東棗莊、藤縣一代流行的鑼鼓沖子、花鼓、四句腔等。柳琴戲具有清麗優雅的戲風,具有獨特的唱腔,屬于“拉魂腔”,與山東的柳腔、茂腔、江蘇的淮海戲等是姊妹劇種,具有相同的歷史淵源。由于受流傳地區語言聲腔等的影響,柳琴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追憶徐州柳琴戲的歷史發展,柳琴戲最早流行于蘇、魯等廣大地區。建國后,柳琴戲的演出范圍得到了拓寬,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逐漸擴大到了上海、青島、西安等地區。建國之初,徐州市先后成了兩個柳琴戲劇團,一時稱盛,涌現出了許多優秀劇目。1954年9月,在華東地區戲曲觀摩中,柳琴戲三個傳統劇目獲得了好評。1957年,在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活動中,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大戲《狀元打更》和《張郎與丁香》榮獲了劇本、演出等多項獎勵。1976年,徐州地區縣級劇團相繼恢復了建制。1980年,《大燕和小燕》被拍成電影,同年,柳琴戲藝術后繼有人了,徐州和睢寧縣恢復和建立了戲曲學校。1995年、1997年,柳琴戲兩次赴奧地利演出。2006年柳琴戲第一批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是,目前從全國地方戲曲發展態勢來看,柳琴戲同樣處于一個較為尷尬的境遇。徐州地區劇團中唯獨江蘇省柳琴劇團的演出活動相對比較頻繁,只有省級劇團的牌子被社會認可,而新沂柳琴劇團、睢寧柳琴劇團、邳州柳琴劇團演出活動不多。其次,在一臺演出中,柳琴戲曲節目的比重少,權重比例失衡,導致戲曲演員和樂隊成員自謀出路,柳琴戲現階段發展舉步維艱。另一方面,在傳統劇目的保留和演出上,柳琴戲也相當不景氣。一方面,一些創作人員改投耗費精力少、見效快的影視劇本創作,柳琴戲劇本創作人才面臨著青黃不接的窘況。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部分喜愛傳統劇目的老年觀眾相繼故去,并且戲票價格的上漲也導致觀眾銳減。在演出安排上,具有明顯的時間段,演出活動相對偏少。
二、地方戲曲保護和創新的發展內容
1.不同主體和階段的保護、創新發展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提出來的新命題,為了使我國傳統文化不受西方文化的擠壓,針對其在市場化和城市化的經濟發展浪潮中,為避免傳統文化遭受到破壞,國家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并且還采取了搶救和保護第一的措施。顯然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對地方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文化政策。這種保護是通過政府干預的形式對傳統文化給予扶持,其主要是各級行政部門。也就是說通過政策保護,重視傳統文化的生存現狀。而對于傳統戲曲工作者來說,工作目標是謀生存謀發展,不應該是被保護。因此,藝術家的任務是創新發展,政府的任務是保護。政府無力代替藝術家實現藝術上的傳承和創新,藝術家不能代替政府行使保護自己的任務。兩者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良性發展。
2.內容和效果的保護、創新
在地方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作為公權力的政府部門,是保護政策的制定者,是宏觀上的領導者和掌控者,政府部分要為保護對象創造一定的生存環境,分門別類的給予保護對象以政策扶持。在物質上,對于柳琴戲這樣一些瀕臨滅絕的保護對象,要給予最低的生存保障,在“輸血”的同時,要幫助其“造血”。如:對于柳琴戲這種地方戲曲,有條件的城市在政府給予劇團一定財政補貼的同時,還要保證市一級柳琴戲劇團繼續給予財政補貼,幫助其和大型企業“聯姻”。同時,政府還要協助柳琴戲團體建設高素質的后備藝術人才隊伍,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大學開辦柳琴戲專業。另外,政府還將重點藝術家納入傳承人才管理中,要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從而使徐州柳琴戲得到更好地保護。對于文藝團體和戲曲藝術家來說,政府是“活”下來的基礎,但是其只是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能不能“活的好,活的久”,則要靠自身的努力。如:通過藝術人才的培養,主動開發演出市場,提高表演和演唱水平等等。當然每一位有抱負的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是一種更高層面的創新,如,探索、創新柳琴戲本身的形式和內容等,政府部門是無法完成這種創新任務的。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創新發展才能使傳統地方戲曲“活”得好,政府保護才能使傳統地方戲曲“活”下來。
3.保護下的創新
在新中國前30年發展中,地方戲曲在政府的保護下,創新的成果十分顯著,如:建國后,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柳琴戲的演出范圍從徐州市及東海等十多縣,擴展到了上海、青島、西安等地區,演出范圍大為拓寬,1947年前后,王兆興等人的戲班進入了山東濟南大觀園演出,徐茂戲班定點在徐州市演出。建國之初,徐州聚集了十幾個柳琴戲班,先后成了兩個柳琴戲劇團,一時涌現出了許多優秀劇目。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地方戲曲面臨著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保護沒有創新發展是不行的。徐州的柳琴戲,源于清乾隆年間,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根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并且這種演唱形式深受老百姓喜愛,且簡單易學,從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石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徐州就盛行歌舞、雜技等表演形式,這說明民俗活動的藝術表演形式風行。而自清代開始,柳琴戲、梆子戲等頗為流行,在大量關于柳琴戲的諺語中,都透露著人們對柳琴戲的喜愛,成了影響很廣的民間戲曲品種。
4.科學保護、理性創新
目前,對于地方戲曲來說,創新和保護是政府部門和大多數戲曲藝術工作者的共識,本文認為只有科學的保護、理性的創新才能促進地方戲曲的健康發展??茖W保護包含物化保護、對重點戲曲人才和重要藝術流派的保護、分門別類對地方戲曲給予資金和政策扶持三種。而理性創新應該體現在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度上,注意防止不顧傳統戲曲本質和靈魂的庸俗化“創新”上。如:利用現代影像技術對柳琴戲的表演進行全程錄像錄音,建立柳琴戲博物館,制作完備的戲曲教學研究資料等。地方戲曲不像建筑、書法等,它的特性是動態的,現代人無法根據記載去模仿、再現。而現代音像技術的出現能夠為動態的柳琴戲表演的物化提供可能,對柳琴戲的保護意義是歷史性的。另外,在前些年,柳琴戲雖然培養了一批傳承人,比較重視唱法的傳承,在這種情況下,使柳琴戲唱法得到了保護性挖掘和傳承,能夠調動戲曲藝術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能夠促進地方戲曲的保護和發展。由此可見,經過廣大戲曲人的努力,在“非遺”保護背景下的地方戲曲,必然會走出一條科學保護和理性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道路。
三、加強地方戲曲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具體措施
戲劇的衰落是世界性的現象,但是我國戲曲的現狀令人費解。如:澳大利亞的人口只有300萬的悉尼,其歌劇院內年演出場次多達3000場,上座率非常高。由此可見,并不是“居室文化”的沖擊才導致的戲曲衰落。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1.音樂缺乏時代感。2.形式、內容陳舊,新劇目少,表演風格與藝術韻味一成不變,得不到青年人的認可;3.多元化娛樂文化的沖擊;4.服裝道具陳舊,演員隊伍老化,缺少財力的支持,這些因素嚴重的阻礙了創作演出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本文認為為了保護、創新發展柳琴戲,使柳琴戲得到可持續發展,可以從以下幾點具體措施做起:
1.提高柳琴戲的創作、表演
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柳琴戲在劇目創作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成功的創作了《喝面葉》《狀元打更》《大燕和小燕》等劇目。在演員培養上,出現了相瑞先、姚秀云、王平均等優秀演員。而目前階段中,在表演藝術上,還沒有哪位演員能夠超過這些優秀人才,因此,柳琴戲應該用一定的名人效應來拉動地方戲曲的發展和振興,著力推出一代有地區影響乃至全國知名的優秀演員,人才的培養成了柳琴戲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使柳琴戲具有較好的發展方向,才能改變柳琴戲生存狀況。并且在表演形式上,要對那些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形式進行改觀,減少陳腐的套路;在演出內容上,要使用新手段進行創新,內容要鮮活生動,努力去追求一種靈活多變的表演形式。
2.增強財政投入和扶持力度,與時俱進
為了最大化地調動和發揮有成就、有影響戲曲人才的積極性,要進一步商榷和完善國家的財政投入,并使財政撥款應用到位。對于一代老藝人,應該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來保護,不可機械地按照國家法定年齡退休,硬性的使其離開舞臺,要延長他們的舞臺藝術生命。另外,由于欣賞興趣和水平的提高,對于新一代觀眾來說,不管在表演內容還是表演形式上,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大膽創新和探索,在傳統戲曲藝術基本屬性不變的前體下,以迎合和滿足當代新觀眾的審美情趣為主,培養地方戲曲的人文環境。
3.貼近民眾的現實生活,保護好“文化生態”
保護和創新過程中,以徐州地區“文化生態”為背景的柳琴戲,要時刻關注和注重貼近民眾的現實生活,陶冶大眾的文化情懷,無時無刻不與該地區的百姓生活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徐州老百姓喜歡大口嚼著紅燒羊肉,喝著辣湯,然后再唱上一段柳琴戲,怎么能讓老百姓不喜愛柳琴戲呢?地方戲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地方戲曲要不斷革新,兼收并蓄,以適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宗旨,樹立“文化整合”的理念,才能獲得更好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李春穎.論柳琴戲的原聲腔源 [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12).
[2]人民日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訪談[J].2011,(06).
[3]欽媛,楊夢娜.關于傳統地方戲曲傳承與發展的思考[J].宿州學院學報.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