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摘要】醞釀多時的高考改革終于在2013年底初見端倪,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這項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統、明確的部署。北京、上海、浙江都積極響應,率先吹響了改革的號角。在不久的將來,高考改革之風勢必會吹遍神州大地,那么,作為與高考直接對接的高中教育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中又將何去何從?是固步自封,還是試水改革,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關鍵詞】高考改革 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29-01
自79年恢復高考之后,高考一直就是大家聚焦的中心,我看過不少對高考制度的抨擊,大體都逃不開“不公”二字,什么各省市單獨命題,地方保護政策,自主招生暗箱操作……但是我一直認為高考是中國目前為止最為公平的制度,它給了每一個人一個平等的機會,我承認高考卻有不妥之處,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就抹滅高考制度。我從教十六年,擔任班主任也有十余載,教過很多學生,其中不乏寒門子弟,高考給了他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若是廢除高考制度,那么這些人的人生又該是怎樣一番光景?所以高考制度不能廢,他需要的是改革,是一個讓他重新閃光的動力。
14年上半年,國家發布總體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領域的改革實施意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對于高考改革模式做過這樣的解讀“我們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這主要包括3個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試與招生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可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招生錄取制度與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相銜接,將重點改革兩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使高校招生錄取更加適應各類人才選拔培養規律,更加適合不同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二是加快推行職業院校分類招考和注冊入學,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一些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不參加高考,學校依據其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職業傾向性測試成績錄取。”簡單來說,高考更關注學生的興趣問題,不再一刀切,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選擇空間。
那么作為與高考對接的高中教育,面對來勢洶洶的改革大潮,我們勢必要做出改變,改變現在的應試教育,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長,“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并不是什么新詞,《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已推崇,在這些年的教育改革中也不斷被人提及,卻始終無法照進現實,這次的高考改革恰好給了一個敲門磚,塵封已久的教育理念再次重歸大眾視野。
一、“因材施教”理念的優越性:
(1)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喜歡熱愛的東西。同時,每個人對信息的接受也是不同的,可是現在的高中教育由于多種因素并無法兼顧到每一個孩子的需求。這么多年的從教經歷我也見過不少讓我痛心的例子,我是一名數學老師,曾經帶過一個孩子數學成績非常好,說好都似乎有點太謙虛了,是真的很有天賦,他自己也很喜歡數學。但是他的語文、英語非常糟糕,幾乎每次考試都徘徊在及格邊緣,我們都苦口婆心地勸過他很多次,他自己也是想學好語文、英語,可是總是不得其法,最后在高考的時候英語、語文拖了后腿,勉勉強強上了一本,也沒能選上自已想上的專業,沒能繼續學習他熱愛的數學。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太多的仲永泯然眾人矣,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流水線填鴨式的教育對我們的孩子真的好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外國的老師總是很驚嘆中國孩子的數學好,在國際賽事中中國學生也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真到了創新開發方面中國的孩子落后太多,這么多年的教育似乎并沒有教會他們去問“為什么”,只是教給了他們“是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但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就能很好的彌補這一不足,它強調關注學生個體,根據個體的不同來制定教學方案,量體裁衣。教育的核心是“人”,因材施教讓我們回歸到問題的本質,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孩子更好的適應社會,各展所長,而不是為了升學率。我們要考慮的一切都是還是,而不是其他。
(2)“因材施教”更是體現了教育公平。“‘因材施教的關鍵在于通過對學生準確、全面的了解,各依所長、兼具其短,幫助學生充分發揮所長、克服所短,抑或揚長避短,取得應有的進步。這種思想正是我們今天追求教育過程公平的應然之意,是我們推進教育公平進程、踐行教育本質內涵、彰顯人性之光的關鍵所在。”①有人說全國統一考卷就是公平了,這不盡然,統一考卷只是形式上的。眾所周知,各地區的教育水平不一樣,教育政策和制度體系也不同,你在不同的地區統一試卷,統一分數線,這就是公平所在嗎?教育公平還是要從人出發,即學生個體在被充分研究的基礎上獲得優質的個性化教育。②只有真正做到關注個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3)“因材施教”也是順應了高考改革的大潮。高考改革初露端倪,一再強調“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這就需要高中教育中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不再是以前的統一考試,一局定乾坤,學生們多了更多選擇的自由。與之相對應的高中教育就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也給了高中教育一次自我改革的機會。
二、因材施教對高中教育的要求:
(1)學校方面作為實現素質教育,貫徹因材施教的第一陣地,從古至今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理論政策的落實還需要學校出臺相應的實踐作為才能最終實現。因此,學校成為了實踐“因材施教”的第一戰線,他的成功與否關系重大。現有的課堂模式很難滿足“因材施教”的貫徹落實,傳統的大班教學無法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必須轉變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調整和改革教材。為“因材施教”奠定良好基礎。
(2)教師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一環,學生是什么樣的“材”要靠老師來慧眼識珠。每個學生的成長背景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也有較大差異,此時就要教師“差異”對待每一個個體。我們所說的差異并非不公平,恰好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要求的“差別對待”。“識珠”之后更重要的是教育,面對每一個性格迥異的個體,老師要做的不是約束他們的靈魂,而是解放他們的天性,張揚他們的個性。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做的只是給予適當的指引和引導,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你不僅要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特色,還要為其量體裁衣。這才是重點之所在。
(3)對于家長而言,他們是孩子堅實的后盾。但是常年應試教育早已悄然改變了家長對于教育的看法,他們認為高分高校是一張張試卷堆砌出來的,“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因此,要實行“因材施教”轉變家長的態度也是重要一環,不管是老師、學校,還是學生本身,都需要家長在背后的支持。所以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加大對其宣傳,讓家長加入到“因材施教”的陣營中來。
“因材施教”的推行或許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期間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不懈努力。但我希望終有一天看到“人盡其才”,每個孩子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而不是被考試和排名折磨的焦頭爛額。我并不想改變這個世界,只是不希望這個世界改變了我從事教育工作的初心。
參考文獻:
[1]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理論基礎及啟示。教育研究2009.358.
[2]薛猛.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個性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3]趙曉悅.素質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價值與創新[D].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