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麗
【摘要】教師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的指導越來越精細且規范,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他們在探究中親身體驗學習過程,在探究中得到自我實現的樂趣,在與個體生活相關的體驗中獲得碰撞與共鳴,在探究中體驗語文的博大精深,增加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關鍵詞】探究 問題 學生體驗 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45-01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們對教材的準備越來越精細,對閱讀和寫作的指導越來越規范,教師們在努力探求讀寫的規律,這都是教師們敬業的表現。但當我們迫不及待地傳授規律,看學生被動的接受,簡單的模仿,接著被強制性的訓練時,我們是否想到,沒有學生個體思維的參與而得的規律和方法,是否還能引起學生的學的興趣?語文是一門富有生命力的課程,語文的學習對人影響深遠。它對人外在的作用是可作交際的工具,對人內在的作用則可以培養學生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豐富美好的情感及認識社會認識自我的能力,而學生所認為的語文樂趣也在這兩個方面。假若語文學習就是接受教師體驗的知識,記住教師的觀點和結論,然后用這些去應付各種訓練,沒有學習主體對知識的探究過程,樂趣怎么得來呢?
很顯然,傳授式的教學是無法讓學生體驗到語文樂趣的。“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也就是說,樂趣從收獲中來,而收獲從勞動中來,這里的勞動指的是腦力勞動,而“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借助詞去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和現象,并且與以此聯系的認識詞本身的極其細膩的感情色彩。” 教師的任務不是精心設計如何將自己獲得的體驗告知學生,而是通過強調探究過程并引導學生加以反應來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教師的任務不是判斷學生探究結果的正確與否,而是要鼓勵學生養成探究習慣,并在此習慣中獲得思維的嚴謹和深刻。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所以,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做一個能思考的獨立個體,不做簡單的接受者與模仿者,親身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培養探究意識非常重要。
探究產生于問題,知識來源于探究。但探究又不是教師的問題組合,因為教師對問題的設置本身就可能是一種暗示,這種暗示是強加意念于學生,是對探究行為的約束限制。例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教學中,教師提出諸如“在題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體裁和表達方法?”“恩格斯概括了馬克思哪兩個方面的貢獻?”“第6段列舉了兩種程度不同的‘喜悅,哪種程度深一些?”的問題,這里的“體裁和表達方法”“兩個方面”“程度不同”等用語是教師的閱讀體驗,具有較強的暗示作用,就約束了學生的探究行為。有的教師設計《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教學,只有一個問題,“閱讀這篇文章,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這一問題貫穿整個課堂,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寬廣的思維空間,也利于探究體驗的發展。這一探究可以激發和控制學生對文本的注意過程,以及在得出結論、確定新的研究內容、采取行動及出現更好結果的過程中體現出對文本信息的思考、判斷、加工與再創的過程。
語文內容豐富,外延廣闊,怎樣的探究才能使學生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呢?
探究需要有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創設一個能真誠交流的開放民主的課堂環境,在涉及到觀點時,教師和學生應平等的參與研究和討論,而不是教師提出強制性的規范性的要求。這樣,學生的心理就是輕松的,思維是自由、清晰的。這利于他們從不同角度發現文本價值,感受優秀文本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感悟文本的豐富內涵,并對其做出不同的思考和判斷,甚至是創造性的判斷。這也利于學生勇于表達個人對文本的體悟,并在互相傾聽中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加深領悟,共同提高;并且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表現自我,能大大增強他們的自信,因此更樂意深入思考。這種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可以使他們獲得勞動的自豪感,以此體驗到語文之樂趣。
探究需要合理的問題情境。學生作為探究者明確問題并尋求解決的辦法,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把課程內容轉化為探究的主題。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知識興趣聯系在一起。“在學校里,學生思維訓練失敗的最大原因,也許在于不能保證像在校外實際生活那樣,有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我們可以引入現實生活中令學生感興趣的事件,甚至媒體上令人驚詫或難以置信的奇聞軼事,作為激勵性的事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在閱讀《李娃傳》《嬰寧》這些中國古代女性形象的作品時,可以聯系當下的女性形象,探究女性命運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閱讀《趙氏孤兒》,可以比較陳凱歌的電影作品,探究某個細節安排的合理性;讀《垓下之戰》,可以引導學生查找資料,探究相羽成長歷程及其性格養成與其命運的關系。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并且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建立了聯系,在這樣的探究中,不怕學生體驗不到語文學習樂趣。
教師還完全可以把提出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邁出探究行為的第一步。傳統教授《為了忘卻的紀念》這篇文章,就是從學生介紹創作背景開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賞析人物,揣摩語言,體會作者思想情感,文本分析得比較透徹,學生聽得也很認真,表達也夠清楚,雙邊活動可謂充分,可時間一長,基本不留什么痕跡,之前的勞動等于白費。我們可以改換一下教學的方式。首先我們不能擺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架勢,我們和學生一樣是平等的閱讀者,面對同樣的文本,我們都有自己的閱讀體驗,從這些體驗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我的學生提出了以下疑問:“為什么魯迅先生不在事件發生時寫下這篇文章,而是兩年后才寫?”“五個青年被害后,上海的報紙為什么不敢載這件事?”“作者為什么詳寫柔石?”“‘迂有什么意思?他的‘迂為什么會改變?”“魯迅先生為什么會逃走躲藏起來,是否看出他的懦弱?”“作者反復寫‘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有什么用意?”“為什么說還是沒有寫處的?”“‘我究竟懂得了什么?”“題目怎么理解?”……梳理這些問題,與從前預設的問題差別不大,但經由學生思考提出,也就為探究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引導學生自己歸納這些問題,為分類探究做出準備;繼而學生根據文本或參考素材自己或與他人合作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的充實感自然可以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探究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無論什么形式的探究,教師都應對學生的探究行為作出合理的評價。這種評價要將學生探究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以學生在探究中的態度、創意、責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參與程度等方面作為評價重點,以此正確引導并激勵學生的探究行為。
綜上所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學習體驗,積極引導他們學會思考,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學習的方法,并以此提高語文素養,豐富并指導自己的人生。
參考資料:
[1]單中惠.教育小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Bruce Joyce等著,荊建華等譯.教學模式(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