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碧光
【摘要】作文,本是學生對認識到的生活的真實反映。打動人的作文需要真情,寫出真實、獨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而當下,學生作文假話、套話、空話連篇,寫出來的文章言之無物,言不及義。在作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那么怎樣才能使真情在小學生筆下流淌呢?教師要轉變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走好自己的習作路,搭建好平臺,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走進生活,獲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像呼吸一樣自由的習作。以人為本,讓學生張揚個性,尊重學生表達個性化的觀點。總之,小學階段應把日常生活和習作練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以創新為核心,貼近生活、凸現個性、充滿生命活動的、開放式的習作大課堂”。這樣才能使學生寫出自己真實的生活,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抒發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來。
【關鍵詞】真情 小學生 作文中 流淌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79-01
作文,本是對認識到的生活的真實反映。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的要求是:“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打動人的作文需要真情,寫出真實、獨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而當下,學生的情感空間越來越窄,他們生活在一個唯分數至上的時代,所有的喜怒哀樂圍繞著學習、分數而產生,學生作文無從下手,無話可寫。即使寫了,假話、套話、空話連篇,寫出來的文章言之無物,言不及義。許多學生怕寫作文,甚至厭煩寫作文。老師們也經常說作文難教,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反思我們的習作教學不難得出結論:從孩子學習習作的起步階段,老師們就怕他們寫不好,一路的扶持、幫助,甚至是拔苗助長,這無疑給孩子很多的約束,在這種束縛中孩子怎能快樂的習作,怎能把以后的習作路走好?《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教學:“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葉圣陶先生說:“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允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那么怎樣才能使真情在小學生筆下流淌呢?
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走好自己的習作路。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思想情緒”,道德凌駕于作文之上。不但期望學生文筆好,還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都成為“小圣人”“小完人”,什么可以寫,什么不能寫,都要告誡再三。學生不過是學習寫作,教師本應積極地開啟學生的思維,拓寬他們的視野,讓豐富的生活聚集到他們的筆下,讓他們的思想自由地飛翔,讓他們敢想敢寫敢歌敢哭,要他們做一個真誠的人,用自己的筆寫出自己的心靈世界……可是,很多教師卻不由自主地設置了許多禁區,用種種束縛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這種事“沒有意義”,不必寫;那種題材“敏感”,不準寫;這種表達方式有點消極,要來點“亮色”;那種話“太直率”,要“繞一繞”……無形中就讓學生們戴上了習作的枷鎖。天真爛漫,童言無忌,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感情坦白而直露,體現在作文上,理應新鮮生動,具有個性。但在唯分數的體制下,學生作文這塊充滿靈性的天地被一些內容空洞、語言干巴、虛情假意的文字垃圾所污染。違背了“文章統一”的育人原則,違背了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泯滅了學生的靈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因此,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敢說“心里話 ”、“真話 ”。鼓勵學生用具有個性的語言表達。作文如做人,無論大事、小事,是“真善美 ”的你就謳歌,是“假丑惡 ”的你就抨擊,不諱言,不虛夸。學生若敢于寫真話,作文必然真實、感人。我們提倡寫助人為樂、見義勇為,也不反對寫鋪張浪費、自私自利……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小學生學習作文的起步階段,教師不應強調種種規矩,應讓學生放膽去寫,就像初學走路的嬰幼兒,首先是讓他有邁開步子自己走路、不用人扶的勇氣,保護好他們想說想寫、敢說敢寫的熱情,這時候什么走路的規矩和技巧都是毫無用處的。只有這樣學生的習作才有真情實感。
其次,教師要搭建好平臺,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走進生活,獲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一切感情來源于生活,感情真實的基礎是生活真實,而這真實的感情就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元素。可見,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走進廣闊的生活,參與生活,融入生活,體驗生活。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人、事、物,這些人、事、物,對人有所觸動、有所啟發、有所教育,曾經使人歡喜、使人憤怒、使人激動、使人醒悟,就成了觸發人寫文章的原始動力,就有表達和傾訴的需要:有了幸福希望親人分享,有了痛苦希望朋友分擔。而文章正是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這樣習作內容就不會造假。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得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習作的源頭活水。生活是孩子心靈舞動的平臺,豐富學生的生活,教師要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方案,如設計綜合實踐、社會調查、校園美化等方案,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進自我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教師的神圣使命。用習作來反映生活,用習作來與他人交流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習作才富有意義,才會成為一種必需,習作中才會流露出自己真情實感。
然后,教師要讓習作像呼吸一樣自由,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用筆“寫自己”——寫自身,寫心聲,寫周圍,寫身邊的人和事。對小學生來說,感情真實,就是要求學生做到“我手寫我心”,就是要用童言寫出童真、童趣、童心。只有少設作文內容的禁區,學生才會如魚得水如虎下山。再給他一塊自由寫作的空地,題材放開,題目自擬,形式放開,字數不限,就是寫自己最熟悉的、最動情的東西。把自己擺進去,寫我的經歷、我的思考、我的真情,寫出自己的感受體驗等。學生的個性與趣味有所不同,而課堂作文題目統一,有具體要求,這樣他未必能揚其所長。如果能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鼓勵他們敢于出新,自由表達,增強獨立意識,創造性地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讓習作像呼吸一樣自由,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形式多樣,習作就能是自己最真實的表達。
最后,教師要以人為本,讓學生張揚個性,尊重學生表達個性化的觀點。讓學生“自己寫”,自主設計,自由發揮,自己修改。淡化文體、文章,激發想象,改正主題心靈。教師在教學生作文時,不要強調文體,讓學生自己選擇,不管寫成什么文體,能寫好文章就行;更不能強調什么寫作章法,不要要求學生在某一篇作文中必須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而不能用說明議論等,這樣都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因為他們想出來,寫出來的文章不一定合乎寫作章法,但內容、感受卻是真真切切、感人至深的,我們不能因這篇文章的章法不合于要求而加以否定。教師是教學生寫作文的,不能苛求學生寫教師所想要寫、要看的內容。學生應該寫他們自己的內心所想、所感以及親身所見,教師要賞識、尊重學生的習作,讓學生敢于說真話。在作文中出現了說真話,表真情的內容,哪怕表現出了不積極的道德思想,或語言文字不規范的情況,教師都要指出表揚抒發真情實感的好苗頭,在肯定了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基礎上,再對學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問題予以指導改正。
總之,小學階段應該讓習作訓練成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外延,讓學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導自己的習作,把日常生活和習作練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以創新為核心,貼近生活、凸現個性、充滿生命活動的、開放式的習作大課堂”。才能使學生愛寫、會寫、善寫,寫出有時代氣息、有個性和靈性的習作來,才能寫出自己真實的生活,獨特的感受,抒發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