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林霖
【摘要】印象派音樂的奠基人德彪西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其實是反對浪漫主義的,因為他的創作又在時間上延續著浪漫主義的特點,所以他的音樂作品中仍流淌著浪漫主義的血液。盡管這樣我們還是看的出他在盡力的去脫離浪漫主義的禁錮,并奠定了20世紀以來的各種音樂流派的的基礎。在創作技法上,他對浪漫主義的傳統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在音樂審美上和藝術風格上都使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風格方面具有豐富的和聲語言、復雜多變的旋律、形散神聚的調性。音樂語言方面有豐富多變的節奏、變幻莫測的色彩、靈動優美的音色。
【關鍵詞】印象派音樂;德彪西
德彪西與以法國象征派詩人斯蒂芬,馬拉美為代表的畫家詩人的群體很相似,這個群體包含了印象派藝術和象征派藝術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則以音樂家的身份融入其中。正由于與這些在文學和繪畫方面有杰出貢獻的藝術家們的交流,極大的豐富了他的視野,他把這些多元的藝術融入到了他的音樂創作中,造就了他一首首令人嘆服的音樂作品。他在鋼琴音樂中做出的最卓越的貢獻就是在和聲技法上進行了別具一格革新,更深一步的挖掘了鋼琴音響的潛力。他認為微妙的感情存在于音樂的色彩中,所以應該在瞬間捕捉靈感。通過運用單純的音樂體裁,色彩絢爛的和聲,復雜多變的和聲織體以及透明的配器手法來真實的描繪出大自然,讓聽者真正的在聽的過程中融入到了大自然,仿佛身臨其境聞到了大自然的味道。這些不同尋常的特點都使他的創作不同于浪漫主義音樂的特征,奠定了印象派音樂的風格。
一、豐富的和聲語言
后人把德彪西被稱為和聲上的魔術師,他把在他的作品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和聲從傳統的邏輯功能體系中解救出來,在傳統的音樂中,和聲功能性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他這里卻極力的減弱它們的功能性,集中的體現在對屬功能和弦的減弱上,使大、小調功能和聲失去了支撐。他運用回避、間隔、取代屬功能的和弦,甚至完全的取消屬和弦的功能作用,和聲只是單純的為音樂的音響而使用。產生了減弱 “和聲功能性”而是強調“和聲色彩性”為中心的印象派音樂風格,實現了和聲技法和以往的極大轉變,他完全打破了傳統大小調體系中所使用的和聲功能體系,創作出新的和聲體系。
非大小調的音階:德彪西在他的作品中使用了音階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其中有半音階、全音階、全音加半音階等等。它們的使用都非常的自由,既可以單獨的出現,也可以相互組合使用,從一個轉到另一個,產生了那種既不是大調也不是小調的和聲。
全音階:德彪西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全音階,全音階只有7個音符,每個音均與其相鄰音相差一個全音的距離。不協和三全音可以作為旋律間隔也可以作為和弦間隔使用,如在作品《雪花飛舞》中,第22-23小節。
五聲音階:五聲音階對應了鋼琴的黑鍵,它只是德彪西所使用的許多東方音階中的一個。其中的修飾音是為了模仿他在巴黎博覽會聽到的爪哇甘美蘭樂隊的打擊樂效果。
未解決的和弦:如“浮動”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或十三和弦,這些都是德彪西經常使用的和弦。對德彪西來說,和弦既不是協和的也不是不協和的,因此并不需要準備或者解決,不同調的和弦均可以組合使用。他把它們成為“浮動和弦”,用其進行調色、調整情感和自由轉調。
因為德彪西受到過嚴格的古典傳統音樂的音樂訓練,在他的作品中偶爾也會體現出一些舊的泛音現象,一些功能和聲也會偶爾體現,但是,他又大膽使用了新的和聲創作手法,因此,新舊手法相互的交融和滲透,這正是他的音樂中具有創造性的成就之一。他大膽的脫離了大小調體系,為了使音樂順利進行下去,就必須去尋找新鮮的元素,新鮮的元素就必然會改變旋律的形態。德彪西對和聲技法上的革新,徹底確立的印象派音樂風格,結束了舊的和聲時代開創了新時代,也為20世紀以后的各種音樂派別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復雜多變的旋律
德彪西雖然很注重旋律的表現能力,但是不再出現鮮明的旋律線條了。古典主義的音樂家大多采用大規模地方整性地長樂句,浪漫主義的音樂家們則喜歡運用悠長的歌唱性旋律。而德彪西的創新在于使用簡短零碎的片段相結合做不規則而自由地發展,追求旋律的淡化,削弱主題的記憶功能,產生不同于傳統的神秘感,這些沒有主旋律的樂曲卻可以給人靈魂上帶來極大的共鳴。旋律時有時無、若隱若現、朦朧模糊、自由靈動,仿佛給予了音樂靈魂和生命
三、形散神聚的調性
對大小調進行束縛,也是德彪西的創作特點之一,他大膽的脫離傳統浪漫主義傳統調性禁錮,大膽的嘗試新鮮的調性,摸索出更為豐富地具有色彩性的調性結構。以宗教音樂和具有東方色彩的五聲調式,還有民間音樂調式為基礎,融入以全音音階為基礎的“中立調式”,并且對其進行補充和發展,形成了真正地具有印象派特征的調性,大量地全音和不協和音的使用,給聽者帶來了聽覺上的盛宴。
四、靈動優美的音色
德彪西很注重音樂色彩的表現力,他的作品的成熟期之所以能夠取得高度的成就,大部分的原因都取決于他對色彩表現力的極力追求。德彪西的管弦作品可以表達出復雜而豐富的音樂色彩的變化,而鋼琴音樂只能通過單純的音色去表達,德彪西給鋼琴音樂賦予了音響樂隊化的性質,同樣也可以表現出豐富的色彩性。完全可以與管弦樂隊去媲美,其音響的華麗、絢爛、斑斕的色彩,是以往任何音樂形式都無法比擬的。例如《月光》的旋律的流暢和靈動,就仿佛能讓聽者很清晰感受到月光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并且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下面就以鋼琴作品《月光》為例進行德彪西印象派音樂更深一步的探析。
五、結語
總之,他是繼肖邦之后的又一位挖掘鋼琴音響表現力的音樂大師。德彪西的音樂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音畫”作品。雖然,音樂是流動的時空,圖畫是凝固的瞬間,但是,德彪西卻用他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似乎展現了流動著的圖畫和美景。讓人在朦朧中得以遐想,產生了美妙的心境和靈動的畫面,德彪西突破了傳統的浪漫主義的禁錮,開拓了色彩斑斕、情感唯美的印象音樂派風格,為未來印象派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在音樂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參考文獻
[1]于潤陽著.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
[2]吳式鍇著.和聲藝術發展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
[3]林丹著.德彪西《月光》的印象主義風格探究[M].藝術百家,2007.
[4]樊禾心著.鋼琴教學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2.
[5]張敏著.從德彪西《月光》論印象主義的鋼琴音樂[M].藝術百家,2007.
[6]張麗麗著.論德彪西《月光》音樂審美特征與音樂[M].世界音樂,2008.
[7]于潤陽著.音樂美學史論稿[M].上海音樂出版社.
[8]馬杰里?哈爾福德著.德彪西鋼琴作品演奏指導[M].上海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