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融合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特色,尤其在晚期的發展當中,充分將浪漫主義的色彩融入其中。因此,在后期的創作風格當中,對于賦格、色彩等看似夸張因素的引入,為其晚期的鋼琴奏鳴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伴隨著演奏技藝的不斷完善,力臻完美和英雄主義的貝多芬,在晚期的鋼琴奏鳴曲創作當中,更加兼具哲學性和形式美的古典浪漫色彩。
【關鍵詞】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技藝特色;哲學性;自由美
一、解讀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的一生,實質上用鋼琴奏鳴曲來闡述,就是奏鳴曲發展第一生。而在對于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研究過程當中,實質上也是古典主義逐步過渡到浪漫主義的美學體現。在貝多芬的晚期鋼琴奏鳴曲演奏當中,主要作品有五首。其中,由于五首作品都融合了貝多芬后期受到浪漫思潮的影響而在風格創作上都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因此,在晚期的鋼琴奏鳴曲當中,每一首都可以單列出來進行詳盡的品鑒。
作品101號(A大調),實質上是一首具有濃郁的幻想自由風格的奏鳴曲,在三個樂章的排序上,摒棄了傳統的次序章列法則,借助進行曲來替代三拍器樂曲。這種打破傳統章法的創作,開啟了貝多芬晚期創作的新高潮。
貝多芬的106號鋼琴曲采用降B大調,同101號相比,沒有延續之前的自由幻想思路,而是借助技法上的突破,來實現大型鋼琴奏鳴曲的戲劇性。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106號的鋼琴奏鳴曲演奏當中,借助巴洛克時期激情演奏的賦格同慢速旋律的融合,通過對比的手法,來不斷彰顯技法上的挑戰和突破,從而營造其鋼琴奏鳴曲的宏偉。
在貝多芬晚期的鋼琴奏鳴曲當中作品109號,應該是承載個人幻想最多的一首,通過E大調的演奏,在短小的結構當中,不斷將幻想的內涵充實。雖然演奏上仍屬于詼諧曲,但是,主體之間的意境已經形成強烈的演奏對比。這首作品當中的6個變奏實質上就是貝多芬浪漫主義融入下,對于內心矛盾問題的新探索。通過三個樂章之間情緒化的演奏,不僅豐富了演奏表情,而且也形成了同第101號作品迥然不同的幻想風格。
貝多芬晚期的奏鳴曲每一首都有獨特的風格,但是作品110號(降A大調)作品,由于變化起伏較大,因此內容和結構同其他的晚期作品相比,原創性更加凸顯。同樣的三個樂章,卻充分展現了曲式風格的對比特色。
作品111號(e小調)是貝多芬在晚期的所有創作當中,唯一借助兩個對比面的樂章來進行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第一個樂章是對位手法的體現,而后期節奏變奏曲進行的創作完全顛覆了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規則。這個時期的貝多芬意境更加傾向于思想情感的獨立創作,將結構的中心位置逐步的便原來,來表達浪漫主義思潮下的情感表達需要。
實質上,在貝多芬晚期的五首鋼琴奏鳴曲分析當中,是一個逐步受到浪漫主義影響,并且逐步深化的過程。通過創作風格的更加不拘一格,借助鋼琴的精湛技藝,來不斷的表達自由式創作的心理需要。也正是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之下,貝多芬自身的心理式的演奏,也逐步的在浪漫主義色彩下被激發。
在晚期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當中,他通過將音樂鍵盤使用范圍擴大,在演奏技法上,不斷的使用對比,借助踏板的頻繁應用來增強震音和顫音的特色。同時,借助對于音值連貫性的把控,來保證旋律的優美,在原創的演奏之下,始終保持著對于鋼琴奏鳴曲的解讀,實質上,也是將古典主義帶上更加完美發展道路上的一種音樂體驗。
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演奏的特點和技巧
(一)和弦外音及持續音
由于晚期的貝多芬在進行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和演奏當中,受到浪漫主義的影響逐步加深,因此,在他的作品當中,和弦外音和持續音在運用當中,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并非演奏技術欠缺而導致的,而是因為需要借助音樂上的不穩定性來保證續音的穩定性。在這種對比的演奏過程當中,實質也是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創作和演奏當中的突出特色。在矛盾和對比當中,將和聲色彩得到完善,既保證了聲部流暢的特點,也突顯出在貝多芬晚期的音樂創作當中的創新和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在貝多芬的晚期鋼琴奏鳴曲當中,和弦外音仍然是使用頻率較多的一種演奏方式。因為留音、經過音作為完善音樂流動性的和弦外音,是在音域盲區或者過渡當中,所必不可少來凸顯氛圍色彩的。
在持續音的使用當中,由于低聲部和反復延長音,以及其他聲部之間進行的不同的和聲,借助主音和屬音的表現來存在。作為突出功能性屬音不穩定的特點來襯托其他音域的平緩, 就需要借助屬持續音來實現。在貝多芬晚期的鋼琴奏鳴曲當中,應用范圍較廣泛,除了發展功能性的擴音屬性之外,連續的使用來能夠突出主功能的穩定性。而這種音調多應用在樂曲的結尾處,但是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為了將鞏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因此,在應用當中,更多的強調是同新調的融入來進行,通過突出和主調之間的對比,來強化晚期鋼琴奏鳴曲的浪漫性。
(二)賦格的深化
浪漫主義初期正是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年代,因此,在這個階段,作品也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例如作品opl 06第一樂章的調性安排上,下屬和三度關系(【bB大調一G大調一bB大調一bG大調一bB大調)起著特別的作用,這已納入了正在形成的浪漫派和聲的軌道。借助色彩的變化和頻繁的換聲,來使得音樂和聲的功能性得到一定的一致。而在浪漫主義的作用之下,色彩性的特點也在不斷的凸顯。由于貝多芬音樂創作早期受到古典主義的影響,因此在晚期鋼琴奏鳴曲的演奏當中,也通過復古的演奏方式,將巴洛克時期的賦格在自由美的融合之下,進行變換的創作。另外,對于卡農式賦格的引入,將賦格的內容更加清晰化,借助不同的聲部,來塑造高漲的情緒表達。
三、晚期奏鳴曲哲學性與自由美的升華
(一)晚期鋼琴奏鳴曲哲學性的濫觴和體現
貝多芬晚期的鋼琴奏鳴曲在創作過程當中,是基于海頓、莫扎特的創作基礎之上,進行個人經歷的融入和創作風格的拓展。隨著貝多芬借助嫻熟的創作手法和深刻的思想認識,在晚期的鋼琴奏鳴曲創作當中,哲學性的內容不斷增長。貝多芬在晚期的鋼琴奏鳴曲創作當中,靈活駕馭曲風結構的能力使得貝多芬晚期的鋼琴曲在創作當中,有更多幻想、哲學類感情的融入,通過將曲風結構的模糊化,來進行中心內容和哲學思想的融入創作。伴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在進行個人哲學性思想和英雄主義等色彩性較強的創作過程當中,更加具有優勢,而且貝多芬晚期的鋼琴奏鳴曲也仍然有跌宕起伏的章節,這也應該是貝多芬對于人生倒敘的一種體現。
(二)晚期鋼琴曲自由美的體現
在古典主義時期,即貝多芬早期當中,重視借助功能性調性來進行鋼琴曲的主導創作。但是在后期當中,調式和調性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在貝多芬后期的作品布局當中,調性布局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通過借助結構的調整來世的在功能性演奏當中,調式更加傾向于自由化。在后期的芬鋼琴奏鳴曲創作當中,將傳統的對稱性和收攏性進行更為自由的調整,而且,在創作當中,曲式結構的功能性地位已經開始服務與奏鳴曲的自由。
在后期的鋼琴奏鳴曲創作當中,通過擴大和聲范圍,借助大量的伴音、波里和弦來實現和聲范圍的擴大換,借助頻繁的和聲來改變傳統和聲的功能性地位。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自由美還體現在樂章和段落之間的界限不再明確的區分,借助聯系的緊密型,通過音樂素材的把控,將章節段落之間更加融洽的融合。同時,速度也同之前相比變換的更加頻繁。作為古典主義啟蒙的貝多芬而言,實質上實在自由美的作用之下,進行浪漫主義風格熏陶影響的體現。
四、結語
通過對于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的研究不難發現,在其大量融入哲學性創作和自由美創作的思想之下,還有對于英雄斗爭氣概的矛盾,也許因為斗爭和英雄氣概貫徹了他一生,在晚期的鋼琴奏鳴曲創作當中,借助逐步淡出的卡農式賦格來表達和祭奠過去的歲月,而斗爭和英雄情懷也注定是貝多芬在一生的創作生涯當中,最難割舍的情感。調性布局和結構的轉換,也在某種程度上推進浪漫主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焦明強,于丹,李思潔,劉鋒.“悲愴”情懷 繽紛呈現——《悲愴》鋼琴奏鳴曲演奏版本之比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3).
[2]鄧琦,張一.希納斯特拉三首《鋼琴奏鳴曲》中的主題形態特征[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3).
[3]謝琳,孫冬梅.冥想 遐想 幻想 狂想——蒂皮特《第二鋼琴奏鳴曲》的速度設定及演奏詮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04).
作者簡介: 閆盦(1994—),女 ,大學本科,河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