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蓮
【摘要】素質教育是全方位培養學生成才的體系,德育是重中之重,其所包含的各方面教育都存在相互聯系和影響。音樂教育的真諦是以音樂為手段,以育人為宗旨,其本身具有儲善、導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備德育的附帶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此,音樂教育在德育中的特殊意義表現在:音樂的審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徑,育人目標明確,音樂藝術的情感與德育互通。教師應做的是在音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掘教材內涵,開發教學方式挖掘音樂教育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陶冶、影響、啟迪,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滲透
《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之中,從音樂教育的性質和培養目標出發,強調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文件明確了音樂教育的最根本目標是育人,究其根本是培養德行端正的人,而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為音樂家。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樂曲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如何深入挖掘拓展教材內容,以優秀的作品,生動的教學形式來感染學生,分析樂曲的情感特征,節奏處理,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陶冶性情,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兼顧好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及創造力的同時,喚起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激勵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感悟音樂內涵,陶冶情操進行德育教育。這就是把德育滲透于音樂教學之中的真正目的。如何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讓學生從中獲得正確的感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促進個性的核心發展,培養合作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首要考慮的問題。
教師了解教材內容,課前全面掌握并解析教材內容,深刻發掘教材中樂曲的內涵和延伸意蘊,滲透德育教育。自古至今音樂來源于生活,是通過聲音來表達人類的情感的感知藝術,同時又反饋于生活。“生活及教育”一切有價值的音樂作品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淵源。結合教材講談相關典故緣由,將古今中外相關名家名曲,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介紹給學生聽或讓學生發現,在學生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傳遞來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啟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讓他們在體驗音樂情感的同時,也感觸到作者深刻的思想,使學生在聽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如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二泉映月》的評價“這首樂曲應當跪著來聽”。引導學生感受《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描繪出一幅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展示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人藝術家在向人們傾訴他坎坷一生的畫卷。在傾聽作品時,聽者能以直接方式感受音樂之美,樂曲意境顯而易見。劉天華先生的《空山鳥語》中的百鳥啁啾、松林涌動、空谷回聲、人與鳥相映成趣的刻畫使人身臨其境。
國樂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在鼓樂鏗鏘中,殺機四伏,歷史畫面應運而生,感受樂曲激昂、幽遠、動靜、起伏的意境,讓學生入境入情地感受作品的情緒,領略我國民族樂器神奇而獨特的表現力。體會和平生活難能可貴。電影《和你在一起》的片尾片段,男孩奔向火車站為其養父激情演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時,不僅叫劇情推向高潮,也深深震撼了每一個觀眾的心靈,這就使在音樂中體驗親情的可貴,勝過老師的喋喋不休,耳提面命。《黃河大合唱》氣勢恢宏的音樂,廣闊地烘托展現了全民抗日的壯麗圖景,英雄們前仆后繼,激蕩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豪情壯志,熱情地歌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驅除韃虜,振興中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嚴肅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滲透到學生心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詞曲是音樂的詩歌,滋潤心靈的甘泉。
流行歌曲是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接觸很密切的一個元素。雖然很多歌曲結構不夠嚴謹但是卻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可以抒情,可以立志,可以釋放情緒。
歌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感受、體驗審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對學生滲透德育的最重要的陣地。同時流行樂曲部分占據很大比重,原因在于其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最重要的是能輕叩青年人心靈產生共鳴的歌詞。使歌曲中豐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達出來,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曲中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熏陶性情,滋潤心靈,認識真善美。
《搖籃曲》輕柔、樸實、生動感人,唱出了母親對孩子的真愛。教育學生識得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臥冰求鯉,感恩孝親之情。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歌詞更加簡單直白的表達了對母親的愛與尊敬,同時教育聽者要尊敬長輩。這對處于叛逆期與父母有隔閡的中學生來說,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嗎。例如:潘瑋柏的《我的麥克風》,質樸的歌詞道出了成功的訣竅,自信自強,沒有努力,就不會成功。“是誰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系我還有我的喉嚨,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我不是來打工,我在賣我的夢,普通話沒教我普通,只給我五分鐘,說不定一發功,會讓你一生不相同。”歌詞的結尾是這樣的:“有誰成功沒下過了苦工,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這樣的歌曲,不但不會讓學生自暴自棄,反而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勇敢展現自己,奮發追求成功的信念。周杰倫的《雙刀》有一部分屬于說唱音樂,作為老師,大部分不喜歡這種半唱不唱的風格,認為不夠嚴謹,四不像。可是這首歌曲的旋律大氣勇敢,深刻的表達出了在異國他鄉積極主動維護民族尊嚴的年輕人的形象。這樣的歌曲旋律,不但不會造成孩子們的頹廢,漠不關心的人生態度,還能讓他們樹立民族自豪感,注意維護國家尊嚴。這比單純的上思想課更能起到效果,也更易于被學生接受。
貝多芬說過“音樂使人的心靈爆出火花”,音樂產生美的音響,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鳴,一段被師生都認可的音樂,可以拉近師生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共同欣賞的節奏,歌詞產生的意境,心靈的交融語言的交流,很容易形成一個和諧的團體。在團隊活動中利用校園文化開展音樂實踐活動,拓展美育途徑,讓德育在學生心中開花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通過溝通交流便于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包容合作欣賞他人。為建立一個團結合作,積極向上的班集體打下心理基礎。課堂內外,音樂實踐活動是一個重要德育教育平臺,他融合課堂和課外音樂活動。
通過師生之間教學信息的傳遞和轉化,師生共同來塑造、表現,創造音樂美,在雙向互動中得到教學相長。讓學生實踐的舞臺上通過各種形式和組織展示自己,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各類學生成長,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通過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懂得了互敬、互愛、互助。
綜上所述,音樂是思想情感的結晶體,它蘊涵著豐富的正能量,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音樂歌曲中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把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給學生,培育學生善良的心靈,啟發學生聰慧的靈感,呼喚學生樸素的情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讓他們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體現,從中得到啟迪,感悟人生,為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地。新時代的音樂教育理念,應附和亨德爾的名言“假如我的音樂只能讓人愉快,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讓人們高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