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為群 史俊明 王勇
摘要:近年來,資產證券化的有效開展為融資租賃公司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不斷發展。但在實踐中,作為一方主體的信托卻遇到增值稅的問題,無法進行稅務登記,無法開辦發票,信托財產的獨立性易受動搖。文章試圖探究在稅法中賦予信托納稅人資格的可行性,就信托的組織性質,納稅能力進行分析,并提出增加“其他組織”作為稅收征管法及相關法律納稅人的建議。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信托;納稅主體;稅法
一、 我國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現狀
在我國,融資租賃發展受限,融資的渠道較少、融資的方式乏善可陳,缺乏優惠政策的扶持,融資租賃公司在籌集資金方面難度大、成本高。雖然目前可以通過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同業拆借等等手段籌資,但是仍不能滿足現今的金融市場。融資租賃融資難,即會抑制該產業的發展,也不利于相關上下游的業務、生產需要。
政府近年來也為刺激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做出了多番努力。自2005年《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實施起,信貸資產流動性顯著提高。2011年商務部發布的《關于“十二五”期間促進融資租賃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重點強調要鼓勵企業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盤活租賃資產,創新融資模式。自此,資產證券化在融資租賃業中的興起拉開了序幕。2013年,政府相關扶持政策、計劃陸續出臺,保監會也出臺了《關于保險業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支持保險資金參與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金融資產,優化金融配置。
我國現在共有2 000余家融資租賃公司,如果僅依靠按正常渠道向銀行貸款,或是變相信貸,終會使行業整體效益低下、喪失活力。而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的過程,融資租賃公司可以將其流動性不足但具有未來現金流收入的資產賣給信托機構,信托機構設立特殊目的信托,再對其進行信用增級,發售證券或發行受益權證給投資者,獲得的現金向融資租賃公司支付購買資產的價款,再用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給投資者支付他們投資的本金和利息。租賃資產證券化具備三大優勢:(1)承租人按期支付的租金能夠提供長期、穩定的現金流;(2)相比較于其他融資方式,資本證券化的門檻低,能夠大量吸收市場中流動的閑散資金,提高融資租賃公司的資本金;(3)資產證券化能有效降低融資風險,并能保證使優質的租賃資產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投資人收益。
二、 融資信托型SPV納稅困境分析——以XX案為例
在如今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的模式下,信托的納稅主體資格至今仍未被法律法規確認,會給征繳稅款環節帶來不少迷思,法律上的缺位會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長此以往,會迫使一些企業改變業務模式,將會給融資租賃業的發展蒙上陰影。下文中,筆者以實務過程中遇到的XX案為例,分析融資信托型SPV中的增值稅納稅困境。“營改增”后,融資租賃公司被納入了增值稅征稅主體,繳納17%的增值稅。在沒有進行資產證券化的情況下,融資租賃公司在收取承租人租金時的增值稅發票可以抵扣購買設備時的進項稅,這樣使得設備的上下游形成了完整的增值稅抵扣鏈條。
然而,在增加了信托進行資產證券化的環節之后,在現行法律法規中難以做到資金流、票據流一致。在XX案中,其擬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的運作構造如圖1所示的信托模式。分析這種信托模式下的融資資產證券化交易結構,可細分為七步:(1)XX融資租賃公司先與承租人簽訂融資租賃合同;(2)之后將資產打包信托給信托公司;(3)信托公司成立專項信托(SPV);(4)信托公司向投資人發售資產支持證券(信托受益憑證);(5)募集的資金支付給XX融資租賃公司;(6)承租人分期向專項信托(SPV)繳納租金;(7)信托公司收到租金收益后根據信托合同約定扣除相應費用后向投資人(或受益人)支付。
在XX案這樣的交易結構下,會產生怎樣的增值稅納稅問題呢?筆者發現:
(1)增值稅抵扣鏈條斷裂。XX案中成立的專項信托(SPV)是受托人信托機構設立專項用于融資租賃公司打包資產的運營項目,財產獨立于受托人,受益人,委托人。就該信托的財產獨立性而言,與公司財產的獨立性有異曲同工之處。在XX公司的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中,承租人向專項信托分期支付租金,而非交付給受托人信托機構,可見,經濟實質發生在專項信托與其他關聯者之間。信托在收取租金時,應當繳納增值稅,就分配給受益人后剩余的收入也應當繳納營業稅,其余還需繳納印花稅等稅種。但根據現行稅法,XX公司與信托機構擬成立的專項信托(SPV)無納稅主體資格,也就無法開具增值稅發票,不能進行抵扣,增值稅鏈條不再完整。那么企業無故多承擔了稅負,由此增加的成本必然會降低企業從事資產證券化的熱情。
(2)信托無法進行稅務登記。我國的《稅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條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在我國其他稅收條例中,也進一步肯定了這種定義的劃分,比如說《增值稅暫行條例》第一條也作了規定。稅務登記范圍也是限于單位、個人和法律規定的代扣代繳人,信托未在列舉范圍之內,自然也不能做稅務登記。
(3)依據現行法律法規無法代開發票。在要求稅務機關代開發票方面,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加強和規范稅務機關代開普通發票工作的通知》文件規定,凡依法不需要辦理稅務登記的納稅人,臨時取得收入,需要開具發票的,可向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請代開發票。特殊目的信托并不屬于依法不需要辦理稅務頂級的納稅人范疇,也即不能享有代開普通發票的權利。信托目前在我國并沒有法律法規確認其法律地位,根據XX案中所述其不能進行稅務登記。因此,基于信托無法作為納稅主體的情況,其不具備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資質,繳納其他流轉稅、所得稅時也與受托人信托機構混同,每個特殊目的信托的票據流最終都匯集到信托機構,和信托發起時的初衷--財產的獨立性嚴重不符。因此,究其資產證券化納稅困境之緣由,筆者認為十分有必要確定信托的納稅資格。
三、 信托型SPV納稅資格獲得的合理性分析
1. 信托是否可以有納稅主體地位。信托通常被界定為是一種行為,從法理上難以成為納稅主體。在法律法規的規制中,更多的通過對信托關系中的發起人、受托人、受益人等制定游戲規則。但信托在經濟生活中已經扮演了愈來愈重要的角色,應當確認其地位,才能明確其權利、義務以及能力。
(1)各國(地區)信托納稅人發展概括。在英國信托發展的初期,一種任意性的組織出現并開始向公眾發行股票,擁有集合的資本,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營業活動。在《英國公司法》頒布以前,這種組織之最初形態無須進行公司注冊,在《英國公司法》頒布以后,信托開始被認定為公司,但繼續保留信托的形式,并要求進行注冊,這樣一來,信托從根本上確立了其納稅資格。
從美國《國內稅法典》的相關規定來看,其將自然人、公司、個人獨資企業、信托視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主體。美國法律研究院通過的《公司治理原則:分析與建議》中,賦予了信托商業組織的地位。
大陸法系因為受到“一物一權”絕對所有權制思維的制約,對信托的法律地位、納稅主體地位存在著一定理論障礙。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通常都不把信托視為是獨立的法律主體,而是根據信托導管理論,認為信托是一種管道,是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之間的一組復雜的法律關系。目前從我國的立法及司法實踐來看,也是接受了這種通常的認識。英美法系對于信托地位的承認,納稅主體資格的確認,為信托業、金融業的繁榮貢獻良多。日本對信托本身的征稅為其他大陸法系國家信托稅制改革做出了表率。信托在廣泛的商事活動中所逐漸形成的固定模式和特質使得他具備成為法律主體的資格,擁有納稅能力,在我國也應該被賦予納稅人地位。
近年來,在大陸法系的日本作出規定,作為投資信托和證券信托,受托人在全年對信托財產產生的所得收益分配沒有超過90%時,此時就要以信托作為納稅進行征繳所得稅。日本對信托本身的征稅為其他大陸法系國家信托稅制改革做出了表率。信托在廣泛的商事活動中所逐漸形成的固定模式和特質使得他具備成為法律主體的資格,擁有納稅能力,在我國也應該被賦予納稅人地位。
(2)信托法律主體資格。首先,信托財產在信托設立環節從委托人的財產中分離、獨立;在信托存續期間中由受托人信托公司專人負責運轉;在信托終止環節信托財產轉移給受益人。信托財產脫離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存在,也有專門的、有資質的的管理人運作。信托具有組織性、財產獨立性、有償性等特性。如今的商事信托,受托人發起設立并不是無償的,是要進行收取對價的。受益人也并不是無償獲得受益憑證的,而是通過購買證券等有償的方式取得受益權。商事信托不僅是財產、行為,也是人、財產、行為的集合,具有商業組織的性質。
(3)確認信托納稅資格能力。如前所述,信托擁有組織的特性,可以成為法律主體參與商事活動。那么其納稅主體資格的確認有了基礎的依據。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在稅法中,判斷納稅主體資格,還需重點考量納稅能力的問題。融資租賃下的特殊目的信托從購買設備和承租人支付的租金中能夠獲得穩定、長期的收益。商事信托擁有“組織”的特征,在經營活動中能夠獲取盈利,當然應具有稅法上的納稅主體資格。
2. “其他組織”的納稅人資格。“其他組織”參與進了市場經濟活動中,有實質的交易,那么也應當承擔稅法上的義務。那么,組織是否能獲得征管法中的納稅人資格呢?
(1)具備納稅資格能力。根據張守文教授在《論稅法上的“可稅性”》所論述的,“對于營利性主體的營利性收益,一定是要征稅的”。我們知道,雖然在征稅時,稅務機關首先確定的是納稅主體,對于具有納稅主體資格的人征稅。但是在市場活動中,主要更應關注的是行為本身的性質,而不是對行為主體歸類。
(2)“組織”納稅人資格的稅法原則基礎。
①根據稅收中性理論,強調稅收不能扭曲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不能成為影響資源配置和納稅人經濟決策的主要因素。②實質課稅原則起源于德國。日本學者北野弘久認為:由于稅法以私的自治原則為基礎,所以只要稅法未作特別規定,當然可基于當事人設立的法律關系進行課稅。在稅收關系中,實質課稅原則能踐行法律的終極價值追求——公平正義的語境下,探討法律關系中真正的納稅主體、客體及關系。“其他組織”如果出于盈利目的進行經營活動,那么商品在流轉時產生的收益,考慮其經濟意義,以“經濟實質”來確定納稅義務,就應當征稅。
(3)在企業所得稅法中已得到認可。我國《稅收征管法》第四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企業所得稅法》中“其他有收入的組織”為兜底性的一個條款,國家稅務總局曾對“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做出解釋,最后一項是“除上述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從事經營活動的其他組織”。條文中對于從事經營活動的其他組織雖未繼續在稅法中明確列明,但可見整個稅法體系中對于其他組織可稅性的認可。《企業所得稅法》中規定的其他組織是否可以被默認歸入《征管法》中的單位范圍,立法上造成的沖突勢必會給稅務機關在越來越復雜的金融市場征管上帶來困難。
四、 信托納稅資格確認及其立法建議
對于信托法律性質、法律地位及其法律關系,《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信托法》等法律法規中并未做出明確的規定,信托究竟是財產的集合還是一個獨立的商事組織,導致對具體房地產信托、資產證券化中信托財產、收益的所有權歸屬認定上的困難,以至于信托的納稅義務、資格難以論斷。
1. 確認“其他組織”在征管法中納稅人地位。目前,不僅只有信托的納稅人地位存在疑惑,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證券基金上。時至今日,“組織”僅在企業所得稅中作為納稅義務人出現,而在其他流轉稅、財產稅中,稅法沒有認可其納稅人地位。從立法技術層面來看,納稅人范圍的不同、稅收內部法律規范的制度不銜接,不僅會給稅務機關認定帶來困擾,同樣也不利于體現我國的立法水平。追加確認“其他組織”在相關稅法中的納稅人地位,有利于稅收內部法規的統一、協調。
為提高我國稅務機關的征管手段,加強我國稅制建設,稅收征管法及其他稅收法律中應該正視“其他組織”及信托納稅人資格的問題,賦予這些新型的組織形態以稅務登記權利,讓其有資格進行納稅,使我國稅收征管適應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筆者建議修改我國的相關稅收法律將“其他組織”也作為納稅人,以完善優化現行稅法體系。
2. 確認信托的納稅人主體資格。信托涉及的法律關系十分復雜,如在融資ABS型信托中,以真實銷售方式轉移資產,資產轉讓當然需要繳納增值稅,承租人支付租金時也要繳納稅款,特殊目的信托沒有納稅主體資格就不能參與進增值稅抵扣中,由信托機構繳納等于多經過了一個環節,征納關系越復雜越不利于行業發展,這也會勢必影響這一嶄新模式的發展,融資租賃業的效率也會受到沖擊。
如今的商事信托通常其信托財產獨立于發起人、受托人及受益人,特殊目的信托就信托財產實際享有所有權,受托人和受益人分別享有經營管理權和受益權。身為信托財產的所有權人理應被賦予納稅人主體資格。在《信托法》第17條作了規定,信托應被賦予納稅人主體資格,因為稅負都是由信托財產實際承擔的。而信托財產是獨立的,專屬于被發起的信托,那么因信托財產而產生的營業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稅負理所當然應該由實際的承擔者——信托來承擔,這樣也可徹底厘清信托交易各方的關系。在信托設立時,委托人對信托財產所有權只是形式上的轉移,依照實質課稅原則,無需征收增值稅、營業稅;在存續期間,由信托對運作收益繳納營業稅、印花稅等,對因管理信托財產取得的報酬繳納所得稅,做到實質上的信托財產獨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在終止時,信托財產轉移給受益人,此時受益人需要按照信托所得額繳納所得稅。
筆者在上文中具體闡述了信托具有組織的特征并且擁有稅法上的納稅能力,確認信托的納稅主體資格有理有據,是大勢所趨。因此建議將信托作為納稅人,讓其獨立進入稅收征管程序中。
參考文獻:
[1] 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中國臺北:月旦出版社,1996.
[2] 張守文.稅法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 劉劍文.納稅主體法理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6.
[4] [日]北野弘久.日本稅法學原論(第五版).北京:中國 檢察出版社,2008.
[5] [日]金子宏著.戰憲斌,鄭林根等譯.日本稅法.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4.
[6] 羅杰.J.沃恩,等.科學決策方法:從社會科學研究到
政策分析.沈崇麟,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7] [美]B.蓋伊.彼得斯著郭為桂,黃寧鶯譯.稅收政治
學——一種比較的視角.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基金項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稅收法制問題研究基金項目(項目號:14AFX020)。
作者簡介:朱為群(1963-),男,漢族,江蘇省蘇州市人,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財政稅收;史俊明(1976-),男,漢族,浙江省寧波市人,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上海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級合伙人,律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研究方向金融法,財政稅收法;王勇(1982-),男,漢族,江蘇省南通市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博士生,就職于蘇州工業園區國家稅務局政策法規處,律師、會計師、稅務咨詢師,研究方向財政稅收法、公司法、反壟斷法。
收稿日期: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