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暢 高文 郭小平
摘要:當前,全球經濟復蘇格局出現了分化:美國的經濟強勢回暖,新興經濟體仍然深陷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泥潭,文章試圖從經濟危機的國際傳導機制角度來研究這種分化格局的出現,初步探究了肇始于2008年的經濟危機通過國際貿易渠道、通過監管結構的缺陷和通過金融渠道的傳導機制。
關鍵詞:傳導機制;貿易互補性指數;監管結構;不對稱相互依賴
美國作為危機爆發的全球最發達經濟體,它的經濟恢復狀況尤為引人注目。當前,美國正在享受經濟回暖的浪潮:失業率下降,房地產市場得到了修復,貨幣政策開始收緊。但是絕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仍然深陷經濟增長持續放緩的泥潭,全球經濟復蘇格局出現了分化。本文試圖從經濟危機的國際傳導機制角度來研究這種分化格局出現的原因,從三個維度——通過貿易渠道傳導、通過監管結構的缺陷傳導和通過金融渠道傳導探討了危機的傳導。文章首先以中美貿易為例分析了危機是如何通過貿易渠道傳導的,以及貿易的不對稱相互依賴關系是如何影響經濟復蘇格局的分化的。
一、 危機通過貿易渠道的傳導機制
危機的第一個傳遞機制就是通過國際貿易渠道。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主要是通過國際貿易來體現的,如果它們的相互依賴程度越深,那么一旦A國發生危機,危機就越有可能傳導到B國。此外,兩個國家的相互依賴關系是不對稱的,即相互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假設B國在某產業更加依賴A國,那么A國的危機對B國特定產業的影響是更加大的。下面的分析主要利用貿易互補性指數、以中美貿易為例來分析在不對稱相互依賴關系下,危機通過貿易途徑的傳導機制。
貿易互補性指數(Trade Complementarities Index,TCI)衡量的是,當一國出口的產品類別與另一國的出口產品類別吻合時,兩國在該產品類別的互補性就大,反之互補性就小。本文采用的貿易標準分類是《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第三次修訂標準(SITC Rev.3),在SITC Rev.3劃歸的十大類貿易商品中,0-4類為初級產品,第6、8類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第5、7、9類為資本密集型產品。作者根據聯合國的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的數據整理計算得到了2000年~2013年中美的貿易互補性指數。
從總量上看,我們觀察到綜合貿易互補性指數,都是圍繞著數值1.0進行波動的,這說明在總體上中美貿易的互補性是顯著且穩定的。此外,在2001年~2013年之間,以中國的出口計算的貿易互補性指數一直是大于1的,這表明中美貿易之間的互補性遠遠大于競爭性。但是,在經濟危機期間,中美貿易的互補性有較大的波動,以中國出口計算的TCI由2007年1.05上漲到2009年的1.18,上漲了12%。上述變化表明經濟危機對中美貿易的互補性影響是相對巨大的,究其原因就離不開對總量背后的結構問題的分析,下面就運用初級產品、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貿易互補性數據來探尋結構的變化。
從結構上看,對于初級產品,中美初級產品TCI的變動區間基本集中在0.04~0.08之間,并且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這說明中國出口的初級產品在美國市場上面臨的競爭壓力是巨大的,中國是初級產品的需求國;對于勞動密集型產品,以中國出口計算的貿易互補性指數有明顯的下降——從2000年的0.61下降到2012年的0.47,下降了近32%。這表明雖然中美進行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的優勢還是很明顯,但是互補性被削弱了。在2008年~2013年經濟危機期間,中美在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方面的互補性雖然有些許波動,但是沒有遭受危機帶來的較大影響。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市場中已經有相對穩固的市場,經濟危機基本沒有打擊到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市場中的地位;對于資本密集型產品,對比初級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TCI數據的變化,反映了在2000年~2013年間,中國的出口結構逐步從以資源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重,向以資本密集型產品為重轉變,中國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地位在逐步增加。
因為美國占據的是國際貿易價值鏈高端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市場,中國占據的是國際貿易價值鏈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又因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要大于資本密集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這意味著前者的進口替代彈性要大于后者,那么中國在上述這些產業的貿易被中斷的機會成本就會大于美國。此次危機之后,美國大力振興制造業,試圖填補制造業的“空心化”,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打擊,使得發端于美國的危機傳導到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將中美在貿易中存在的不對稱相互依賴關系類推到更多的國家之間,尤其是以美國為“中心國家”、新興經濟體為“外圍國家”的貿易體系中,就可以從貿易的不對稱相互依賴關系中找尋到經濟復蘇格局分化的第一種原因。
二、 危機通過監管漏洞的傳導機制
此次經濟危機國際傳導的第二個途徑就是通過監管渠道的漏洞,下面以美、德、日的監管模式為例闡述該機制的作用機理。美、德、日三個經濟體在經濟危機發生之前都采納了一體化監管模式。該監管模式是對金融企業提供的服務愈加全方位的認同,也是對經濟發展全球化趨勢的認同。美國的監管主要在兩個層面,即聯邦層面和州立層面分別進行監管。在聯邦政府層面上,有五個機構行使監管和審查的權力,即貨幣監管署、美聯儲、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儲蓄管理局和國家信用社管理局。除了國家信用社管理局,上述機構管轄權的邊界經常是模糊的,并且他們的責任明顯是重疊的。這種模式的優勢是,一個專業的監管者可以用一以貫之的原則對具有不同法律地位的企業實施相同的連續監管;權力范圍的明晰界定,使監管缺失、監管套利等行為較少發生;可以掌握某企業更為全面的業務信息。但是不可以忽略的就是一體化監管模式的缺點。
在一體化監管模式下,如果該一體化監管者忽略經濟發展中的致命缺陷,或者沒有發現監管缺陷孕育的系統性風險,那么就沒有其他的機構來彌補該過失了。除此之外,由于一體化監管者過于龐大,所以一般會被劃分為易于管理的幾個部門,而且一些國家由于歷史遺留問題等原因,一些與一體化監管者監管領域重疊的機構也存在。所以要想實現上述一體化監管的優勢,必須要加強各個部門的信息交流和協調。
例如,雖然德國的聯邦金融管理局(BaFin)是一體化監管者,但是由于德意志聯邦銀行歷史上一直專心致力于銀行業的監管,并且監管其他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也是、需要德意志聯邦銀行,所以該中央銀行仍舊在銀行業的監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既然BaFin和德意志聯邦銀行都監管銀行業,那么監管重疊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信息的協調和合作就至關重要了。
此外,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需要借助英國北巖銀行(Northern Rock)擠兌事件的發生來反思自己的監管了。北巖銀行是英國第五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它在次貸危機中遭受了業務損失進而被擠兌。北巖銀行于2007年8月9日向英格蘭銀行提出緊急援助請求,直到9月14日英格蘭銀行和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才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愿意提供流動性,二者的合作協調效率低下可見一斑。北巖銀行在FSA的三個不同部門的監管下很多年,而這三個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流動是中斷的,不論是部門內部還是部門彼此之間。
不僅僅是宏觀的國家監管模式出現了紕漏,微觀的信用評級機構也沒有扮演好在借貸市場中的“守門人”角色,其評價的AAA證券的信用是脆弱的。享譽世界的三大評級機構是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惠譽(Fitch Ratings)、穆迪(Moody's),三者在1975年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確認為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三大信用評級機構在金融市場上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主要表現在:第一,因為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和金融監管者對信用評級有一定的依賴,同時信用評級機構在籌集資本、振奮投資者信心和美國經濟評估方面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所以信用評級機構的操作運營關乎國家公共利益;第二,信用評級機構在借貸市場中扮演的是“守門人”的角色,它與評估股票市場中證券表現的證券分析師和審閱財務報表的審計師類似,所以信用評級機構承擔的是公共監管責任。
但是,三大評級機構在運營管理中遭遇了利益沖突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行人支付”導致的利益沖突。證券的發行者在發行證券之前,會支付給三大評級機構為其提供評級的服務費用。這種“發行人支付”模式下的內在利益沖突是評級機構與這些需要評級的公司做生意的行為會影響評級結果的真實性;二是信用評級機構雇員進行證券交易引起的利益沖突。雖然每個評級機構都有不允許信用評級機構雇員參與證券交易的政策,但是在執行力度上不盡相同:某評級機構的雇員違背了公司的政策,參與到了其持有證券的評估中;只有一個評級機構雇傭了第三方服務機構來協助監督雇員的經紀賬戶以觀察雇員是否向評級機構提供了本人詳細的證券交易信息。
因為證券的成功發行有賴于獲得AAA信用級別的比重,所以為了爭取獲得更多的AAA信用級別的評價,以擔保債務憑證為代表的金融工具損失的順次承擔機制和提高信用級別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時使得風險擴散更廣。實際情況是,美國大約有75%的次級抵押貸款都經歷了證券化過程,作為次級抵押支持證券在金融市場上流通。其中有80%的次級抵押證券都被評為AAA級信用,2%是BB+風險較高的投機級別,剩下的18%是從AA+到BBB的中間信用級別證券。假如美國應用的金融工具僅有MBS,那么AAA信用級別證券的脆弱性幾乎是很小的。通過順次承擔機制和提高信用級別機制的作用,AAA級別的次級抵押證券從原來的80%提升到了92.15%,計算過程在這里不贅述。
認識到美國、日本和德國三大經濟體主要采取的一體化監管模式的弊端,我們就可以分析經濟危機通過監管渠道的傳導機制了。首先,因為美國沒有發現監管系統中系統性風險的潛伏,或者是即使發現了、但是沒有正確估計該風險對經濟的危害,所以沒有給予相當的重視;其次,三個經濟體在不約而同采納的一體化監管模式下,各自的一體化監管者都忽略了監管系統中的致命缺陷,并且沒有其他的監管機構來彌補該過失;最終,在相同的監管結構下,即沒有任何監管“防火墻”的作用下,危機的傳導就開始了。綜合上述過程,我們可以了解到具有相同缺陷的監管結構也是危機從美國傳播,進而蔓延到日本、歐盟等經濟體的重要途徑。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后,美國確定了《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案》在改變監管結構方面的重要地位,該法案是在《金融改革:一個新的基礎》與沃克爾法則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法案。該法案旨在“通過改善美國金融系統的透明度來推進金融穩定,結束‘大而不倒的狀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體化監管模式的漏洞。反觀各新興經濟體,它們也在不同程度改革了金融監管體制,以著力消除既往流弊,但是也擱置了許多暫時難以彌合的分歧,既難以割舍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依賴,又無法嚴厲監管以規避系統性風險。
三、 危機通過金融途徑的傳導機制
經濟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傳導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危機發生之后,國家相互持有資產質量的惡化,以銀行間市場為代表的國家間信用市場的流動性迅速降低,導致了相關金融機構的崩潰,進而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第二,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導致了風險再定價。即因為私人資本逃離風險國,尋求了諸如日本國債等安全資產來避險,那么相比較而言的不安全資產價格就會下跌,尤其是以歐元區的主權債務為代表。所以對風險的再定價導致了危機的擴散,下面會詳述這兩種途徑:
首先,國家相互持有金融資產的質量惡化會傳導危機。資產的國際相互持有在非危機時期是相對安全的,因為沖擊經濟發展的普通風險一般不具有強烈的相關性,這樣各個國家都可以分擔國際風險。但是,當極度的沖擊導致資產負債表發生惡化的時候,危機就跨境傳導。
在此次經濟危機中,金融工具的相互持有使得通過金融渠道傳導的危機更加惡化。比如,當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的市場價格下跌時,持有該資產及相關資產的歐洲銀行就有巨大的損失。該損失再通過資產抵押市場傳染給相關的機構,造成諸多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劇烈下降。當資產負債表頭寸惡化的時候,對外部不良沖擊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會加劇。例如,投資者在流動性缺乏的狀況下不得不變賣資產,當很多人都同時變賣的時候,價格就進一步下跌,最終導致了損失的加劇。
銀行間市場就是危機通過金融途徑傳導的重要代表。該市場是典型的缺少抵押物的市場——政府借助自己的主權信用獲得跨國銀行的資金,但是一直潛伏的是道德風險問題,一旦某個國家的銀行信用崩潰,持有該國銀行資產的外國銀行就會收縮信用。那么國家間銀行的流動性就得到了限制,導致了相關金融機構的崩潰,進而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
其次,資金外逃導致的風險再定價也傳導了危機。因為私人資本逃離風險國,尋求了諸如日本國債等安全資產來避險,那么相比較而言的不安全資產價格就會下跌,而承擔的債息還上漲,尤其是以歐元區的主權債務市場為代表。所以這種對風險的再定價導致了危機的擴散。
“資本一方面要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結合現狀,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可以看出,在后危機時代,美元作為流動性最高的世界貨幣仍舊是能在“空間上擴大市場”和避險的工具,各國投資者都不會放棄它。但是各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實力與政治影響力有限,各自的貨幣是不能與美元的霸權地位抗衡的,這也就使得它們的經濟復蘇受限于美國。
四、 總結
本文基于經濟危機的國際傳導視角,從三個維度——通過國際貿易渠道、通過監管漏洞、通過金融渠道分析了后危機時代經濟復蘇格局出現分化的原因??偨Y來講:(1)危機通過國際貿易渠道的傳導:危機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是依據兩國在不同產業的不對稱相互依賴關系決定的,這種不對稱相互依賴關系決定了諸多新興經濟體在經濟恢復格局中的被動地位;(2)危機通過監管渠道的傳導:危機的影響通過不同國家的監管結構的漏洞而溢出。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在一體化監管模式下,都忽略了監管系統中的共同的致命缺陷,導致危機開始蔓延。美國在危機過后對監管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新興經濟體擱置了許多暫時難以彌合的分歧,既難以割舍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依賴,又無法嚴厲監管以規避系統性風險;(3)危機通過金融渠道的傳導:一方面國家相互持有資產質量的惡化導致了相關金融機構的崩潰,進而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另一方面,風險再定價導致資本繼續外逃。在后危機時代,由于各新興經濟體的的貨幣是不能與美元的霸權地位抗衡的,美元作為流動性最高的世界貨幣仍然是能在空間上擴大市場和避險的工具,導致了經濟復蘇格局的分化。
參考文獻:
[1] 劉明遠.對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政治經濟學思考[J].政治經濟學評論,2009,(1).
[2] 吳易風,王晗霞.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背景下西方國家干預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論爭[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10).
[3]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金融危機與經濟學理論反思課題組.西方國家應對金融危機的國有化措施分析[J].經濟研究,2010,(10).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3-34.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號:15XNH058)。
作者簡介:齊暢(1988-),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高文(1988-),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郭小平(1960—),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務工作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與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