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愛軍
過去,學校的量化考核主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有的教師想的就是如何讓學生考出一個好分數,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知識灌輸、題海戰術、加班加點等等。這些教師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并貼上各種標簽。那些學習成績落后、升學無望的學生,只要不惹是生非,往往就會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則處處受寵。
現在倡導素質教育,學校的量化考核不僅僅要看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看集體比賽活動的成績,以及學生在繪畫、唱歌、舞蹈等競賽中的個人獲獎情況。于是,有的教師要求學生人人學特長,人人有特長,目的還是為了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積分。一旦學生在比賽活動中成績不理想,輕則被批評訓斥,重則被懲戒責罰。當學生的特長、優勢與量化考核內容不符時,這些教師就會教條行事,對其進行“修枝剪葉”,絕不允許“旁逸斜出”。
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對有的教師來說,教育和審美也有相通之處。每一個學生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或在學習方面,或在體育方面、或在繪畫方面,或在品德方面……他們想的不是如何改變學生,來順從自己的意愿,而是如何引導學生沿著自己的軌跡成長,各美其美,各樂其樂。
這樣的教師不會太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比賽活動結果,也不會計較領導的評價和學校量化考核的結果。他們的心里只裝著學生,把自己的溫情傳遞給每一個學生。他們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不會用量化標準去約束學生,而是盡可能給學生創造一個“旁逸斜出”的空間,一起分享成長、成功帶來的愉悅。
這樣的教師是教育田園里的守望者,靜靜地守候學生的成長,但是,他們不會無原則無條件地遷就學生。一旦學生“跑偏”了,超越底線了,教師就會不失時機地拉他一把,讓其回歸正道,避免“誤入歧途”或“墜入懸崖”。
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親愛的老師,為了學生,為了教育,就讓我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吧。
(作者單位:山東日照市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