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家里,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做個誠實的人”一直是做人的最基本準則。其實,誠實有兩種,一種是出于義務的誠實,一種是出于責任的誠實。
出于義務的誠實是有條件的,即把誠實作為實現某種目的的一種手段,它不具有道德價值。美國政治家和發明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的“誠實是最好的策略”就屬于這種誠實。商人的“童叟無欺”可謂誠實,這是因為他如果不這樣做會讓自己受到社會譴責,商譽受損,落個“奸商”的惡名失去了顧客,從而也就失去了賺錢的機會。康德認為,從本質上講,商人對顧客的誠實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私利,是為獲得長久私利的一種手段。
而那些出于責任的誠實,則是無條件的,它把誠實這種行為本身作為目的,具有道德價值。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所講的“誠實是智慧之書的第一篇章”就屬于這種誠實。出于責任的誠實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必須誠實,而是做人就應該誠實。
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出于義務的誠實和出于責任的誠實常被混淆,如獎勵廉潔的公職人員,就是一種混淆。廉潔是公職人員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他們必須對納稅人誠實,這是出于義務而非出于責任,既然廉潔是公職人員的本分,就不該對其進行獎勵。如果公職人員不誠實,貪污受賄,以權謀私,那就違背了法律,是要受到法律懲罰的。(見思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