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麗
《流浪漢查利》內容簡介:這是一篇以成長為主題的童話。它講述了小海貍查利不想像父親那樣循規蹈矩地成為一個海貍,而一心想成為一個流浪漢的故事。他的家人在詫異之后支持了他流浪,并且為他提供打短工換飯吃的機會。在流浪的生活里,查利感受了生活之美,還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潛水閉氣、筑壩修池塘等當初他不愿意學習的技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海貍。對于生命的成長來說,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師,而懂得給予孩子愛和自由的父母,其孩子最后也會給他們帶來驚喜。
一、創設情境,導入學習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想向大家介紹一位朋友,請大家看題目,他就是——
生(齊讀):流浪漢查利。
師:你們覺得流浪漢的生活該是怎么樣的呢?
生1:我認為流浪漢的生活就像美國西部牛仔和游俠一樣,在荒野流浪,然后行俠仗義。
師:好灑脫的流浪!我沒有體驗過這種生活。今天這位流浪漢查利同樣是來自美國,我們和他一起去體驗一下吧。首先,我們要明確這節課的學習的目標。同學們,請大聲地把它齊讀出來——
生(齊讀):學習目標: 默讀批注,理清童話故事的情節。合作探究,理解童話的主旨。
二、閱讀批注,梳理童話內容
師:為了讓大家更快地了解查利的流浪生活,老師特地設計了三個問題:(1)查利想去流浪的原因是什么?(2)查利在流浪過程中做了哪些事情?(3)家人對查利去流浪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請大家拿起手中的筆,一邊默讀一邊思考,在原文中劃出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接著,學生默讀、批注9分鐘)
師:好了,同學們,小組之間相互檢查一下,如果有沒有完成的同學,馬上幫助他完成。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查利想去流浪的原因是什么?
生2:流浪漢不用學習怎么砍樹木、怎么滾木頭、怎么修壩,流浪漢不用練習游泳和潛水閉氣,沒有人注意他們的牙齒是不是鋒利,沒有人留心他們的皮毛是不是油滑。
生3:第二面的第一行有“快活又自在”幾個字。
師:不用干活,而且快活又自在。
生4:查利想當流浪漢的原因,就是他只想干輕活不想干重活。
師:你是用概括的方式說的,很好。那他去流浪的時候又做了哪些事情呢?
生5:踢石頭、吹歌、眺望遠處的山、看云,看完云后去找睡的地方,然后吃完飯就睡著了。第二天他劃船回到他家人住的地方去干了一下零活,吃了一頓早餐,然后又去流浪了。在流浪的路上,他聽歌,嗅花香,采黑莓吃,調皮地在圍欄上行走。中午為家里干了點零活,換了一頓午飯。晚上就在田野聽大自然的合唱。后來他覺得流水吵到了他,就修了一道水壩,然后就在附近的一個樹洞睡著了。等他醒來的時候又與家人對了一下話,然后一起回了家。
師:你不僅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而且你的思路也非常清晰。剛才你說他干了一些零活,他具體干了哪些零活呀?
生6:把大劃艇的水舀了出來。
生7:他往地窖堆過冬用的小樹,他幫爸爸修碼頭上的一塊木板。
師:剛剛還有同學提到他為自己修了一個池塘。大家發現沒有,他想流浪的原因是不想干這些事兒,但現在在流浪的過程中,他把這些事全做了,而且還做得很好,很出色。我們來看一下,對這個想離經叛道,想要去流浪的孩子,家人的態度是怎么樣的?
生8:一開始的時候家人是反對的,從“這話聽著可真讓人意外,爸爸說”可見。后來家人的態度很快就轉變,這里寫到:“好吧,如果查利想做流浪漢,那就應該去做流浪漢。”再后來,大人們開始懊悔:“讓那孩子跑去做流浪漢,我看沒有什么好處。”最后,家人認為他做不了流浪漢,變成了海貍。
師:你認為他成為了一個海貍,而不再是流浪漢了,你在哪里讀到的?
生8:“能修這種池塘的流浪漢過不了幾天就要變成海貍的,爸爸說。”因為他已經做了流浪漢不會做的事情,已經漸漸脫離流浪漢這個身份,所以他父母認為他不可能做一個流浪漢。
師:查利這個海貍和爸爸、爺爺有什么不同嗎?
生9:他的父輩這一代人每天都在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勞動,但是他的兒子非常隨性,他想干活的時候就干活,他不想干活就可以去流浪。
師:你說得好,這從文章中的哪句話讀出的?
生9:“有時我喜歡流浪,有時我喜歡修池塘。”
師:這是一只自由而又能干的海貍!查利最終不僅僅是成為父母期望中的能干的海貍,而且成為了他自己——獨一無二的海貍。每一個生命最本質和最有價值的成長,就是變成自己。
三、合作討論,探究主旨
師:家人的態度一開始是感到非常驚訝,后來他們對查利的成長又感到怎么樣啊?
生10:驚喜。
師:噢,驚喜!你這個詞用得真好!為什么他一開始不想學、不想做的事,在流浪的過程中都學會了,而且做得那么出色?剛才我已經見識了你們非常出色的表達和思維能力,現在我希望聽到更有深度和更有個性的想法。大家先在小組里討論,注意要做好記錄。(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到某些小組的討論中)
師:好了,孩子們,剛才在有的小組的討論中我聽到了非常好的想法。現在咱們來分享交流。
生11:每一個少年心中都會有一個自命不凡的夢想,就像毛澤東詩里說過的:“恰同學少年,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可能會有一絲狂妄,一絲放蕩不羈。查利是希望不按照套路來生活,但是進入社會就會像蘇東坡的詩里所寫的:“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我覺得作者在反映一種社會現實,就是不管你的夢想是什么,社會總會是你的絆腳石,永遠會羈絆你的夢想,所以還是要腳踏實地地去做事。
師:好!你旁征博引地向我們陳述了你的觀點,你認為查利想去流浪,是因為有一個自命不凡的偉大的夢想,是嗎?
生11:我認為,他有一個不希望被生活束縛,想自由自在地流浪的夢想。
師:不希望被生活束縛,不想干爸爸媽媽要“我”做(的事),可為什么后來他都做了,且做得那么出色?
生11:因為這些事是他必須做的,這是一個人的能力所在。他是個非常出色的人才,只是不想腳踏實地地干活而已。
師:我先放棄話語權,讓你的同學來與你對話。
生12:我覺得他是個少年,青春期叛逆嘛。他父母逼他去修池塘、修水壩的時候,越是逼,他就越不想做,但如果沒有人逼,他就會做得很好。
生13:我認為,查利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是因為自己那種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自由自在地獨處的想法引導著去干的。
師:也就是說查利去干那些原本認為是重活的事情,其實是為了他自己。你們認為他最后能成為一個這么出色的海貍,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完全是因為他自己嗎?
生14:我覺得一開始他干這些零活其實是為了一些吃的,他流浪要活下去就得要一些吃的,就不得不干些零活。至于修池塘,那完全是海貍的本性,這是作為一個海貍應該要做的事情。
師:沒錯,海貍的天性就是要筑壩,但是我們現在是在一個童話的世界里,在這個童話里,查利想過的生活和父母期望的不一樣,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們是怎么化解困惑的呢?你們有沒有也想過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流浪生活呢?
(學生小聲地議論紛紛,很多學生都表示有過與查利類似的想法。)
師:但后來你們怎么沒能走出去?(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個學生說,不現實。)
師:不現實,什么不現實?
生:沒有經費。
師:也就是說,自由或流浪是需要什么前提的?
生:錢!
師:對查利來說他需要什么?(學生七嘴八舌,有的說錢,有的說食物,有的說是生存的能力。)
師:流浪也好,自由也好,總是需要前提的,擁有生存的技能才可能去獨立生活。查利的爸爸、媽媽、爺爺一開始是懷著怎樣的心態和這個流浪漢先生說再見的?
生15:忐忑不安。
師: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讓孩子出走呢?
生16:我覺得是讓小海貍去嘗試克服困難,過不下去時他就會回家了。
師:他們是不是想著先讓孩子在外面吃吃苦頭、碰碰壁,然后回來?我們回到文章中去,看臨走的時候他媽媽說了什么話?
生17:媽媽說,準時回家吃飯。
師:還有呢?
生18:別忘了刷牙。
師:第二天回來時查利——
生19:身上毛很亂。
師:這算是他碰壁了嗎?
生20:沒有。
師:他父母給他提供了什么?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天回來的時候……
生21:提供了零活。
生22:行動的動力。
師:為什么是行動的動力?
生23:因為他媽媽不相信他能做到,而他想讓媽媽看到他能做到。
師:既然孩子要出去做這么不靠譜的事,為何父母要跟他說再見,要給他帶東西出去,第二天還要讓他來家里干活掙錢?
生24:將計就計。他不是不想干重活嗎,那就給他打點工。
師:你把爸爸媽媽的用心形容為將計就計,這個詞很巧妙。他們就是這樣讓查利實現流浪的愿望,并最終,查利給他們帶來了驚喜。孩子們,查利是讓很多孩子和大人們羨慕的一個海貍,他的父母非常睿智,給予了他愛和選擇生活的權利,他最后在自由的流浪中學會了生存的技能。就像蒙臺梭利所說的: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師!
四、聯系生活,延伸拓展
師:查利的父母有沒有讓你聯想起你的父母?
生25:有一次回家的路上,我沒有錢坐車, 像個流浪漢一樣走來走去。那時候我身高還不到一米二,走到一個公交站,車來了,一上車司機說免費,就坐車回到了家。看見我,我媽很驚訝,覺得不可能,她馬上就哭了。
師:如果媽媽讀過這篇童話,她應該是為你而笑!請大家把這篇童話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一讀,交流一下彼此的感受。最后,希望孩子們直面生活的挑戰,希望你們每個人能像查利那樣去面對現實,承擔責任,學會生活的技能。
……
課后反思
反復閱讀《流浪漢查利》這篇童話后我體會到,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好老師。查利的父母深諳這一點,所以他們給予了查利愛的呵護和自由的空間,讓查利在流浪生活的真實體驗中獲得了成長。然而,該如何讓沒有任何預習準備的初一學生在40分鐘里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體味出其中的內涵呢?在與同事的幾番研討后,我們決定選擇最樸素的教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創設情境,梯度推進。上課伊始,我以認識新朋友查利、談論流浪為引子,激發學生對這一話題的興趣,接著以“和查利一起去流浪,尋找新的發現”的導語,給予學生一種參與者的代入感進入文本閱讀。我給予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主要是保證每人都有充分感受童話內容的時間與空間,保證后面的交流環節不會被架空。這一環節看似用去很多時間,但我認為非常必要,語文課堂首先就需要有安靜閱讀的時間。
以生為本,尊重學情。當按照教學預設穩步推進教學時,我很快發現每一步要求學生都極快地完成了,我意識到眼前這班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遠遠超出了我的預設。是強按牛頭喝水般地拉著學生按照原本的預設進行學習,還是拋開預設,還學生以閱讀的自由與自主?我以為,不管是我還是學生,都只有在真實的課堂中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于是我拋開一板一眼的預設,用自己并不精湛的課堂技藝調控著課堂,中間一度顯得被動,但我依然慶幸自己沒有生拉硬拽,而是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一顆童心去感受童話的真善美。
忽略品讀,語文味淡。作為文學作品,品讀語言之美是語文課堂上不可缺少的,而本節課上,語言的品味被我忽略了,對中下層學生來說更是缺少了通過品讀關鍵語句引導其深入理解童話的機會,這是一大遺憾。
(作者單位:廣東東源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