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雨森 秦曦 李家波 喬冬嬌
摘要: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往往會與企業的營利性相沖突, 政府有必要加強監管, 促使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文章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和政府監管的博弈模型,從短期效益和長期效益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識別出政府監管的成本、政府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不予查處導致的損失、政府實行監管時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查處的概率、以及查處時給予的懲罰等是影響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為政府部門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政府監管;博弈分析
一、 引言
本文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與政府的監管界定為一種博弈行為,在這一過程中雙方均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并以此作為雙方決策的依據。通過構建企業與政府間的博弈模型,深入剖析兩主體博弈行為的衡解,指出企業和政府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和監管中的管理策略,為我國今后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 基于利益相關者的政府監管
1. 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5年,利益相關者理論被美國學者Ansoff第一次引入經濟與管理領域,他認為企業要綜合考慮與企業相關的各利益相關者,如股東、員工、供應商、分銷商等。
利益相關者概念的相關定義很多。米切爾和伍德(Mitchell & Wood,1997)總結了從1963年以來的27種典型的概念定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里曼表示“利益相關者是可以影響到某一組織目標的實現,亦或受到某一組織落實其目標影響的人”。
本文中企業利益相關者囊括員工、股東、消費者、供應商、環境、政府、行業協會與社區,如圖1所示。
股東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控制著,股東向企業提供資金,該投資在企業運營中具有風險性,企業的股東應擁有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并從中獲得投資收益。
企業與員工之間是基于契約的雇傭與被雇傭的經濟關系,企業雇傭員工,享有勞動力價值,而員工享有作為人力資本投入的回報,即工資,包括固定工資和各種形式的獎金。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依存關系,一方面企業通過向消費者提供產品來滿足其物質和精神需求,并創造利潤;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通過對企業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購買來獲取生活各個層面的需求。
企業與供應商是一種聯系緊密的相互合作關系。雙方互相遵守商業契約,誠實守信,最終達到雙方共贏。
企業和政府是不可分離的關系,企業在政府的政策下運作發展,為政府提供稅收和就業機會,政府對企業有監督引導、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企業與社區之間互相促進、相互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社區、企業投資參與社區的建設活動、扶持社區的文化教育事業、解決社區人員的就業問題密不可分,而社區也可以通過其良好的公眾基礎,為企業提供消費需求信息、提高企業知名度等,有力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行業協會、團體是為企業服務的,根據政府的政策制定相應的有利于企業發展的規定,并對企業進行監督,而企業就要遵守行業協會、團體的規定。企業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如同魚與水的關系,彼此不可分離。企業的發展會對周圍的自然環境有一定的影響,良好的自然環境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企業在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這不僅僅是由于企業所產生的污染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巨大的破壞,而是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單元在節能減排、降低污染、保護環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群體作用。
2. 政府監管。由企業利益相關者模型可以看出,政府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方面具有積極的監管作用。由于企業社會責任在履行過程中需要相關企業為其支付一定的成本,因此很多企業拒斥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尤其是在中國,很多企業的規模,發展水平以及企業管理者的素質都沒有能夠達到自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層次。倡導企業社會責任,就要對企業進行必要的監管,然而,中國的社會基礎和現實條件,決定了社會的監督難以形成,這就需要政府承擔起對企業進行監管的責任。
三、 企業社會責任與政府監管的博弈模型及求解
1. 構建博弈模型。盡管現實中企業與政府間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博弈關系可能較為復雜,但為了能夠清晰而準確的反應企業與政府間的博弈關系,本文一下將構建一個經過簡化處理后的博弈模型,以期獲得Nash均衡解。首先需要確定模型假設,具體如下:
假定1:博弈的主體有兩個,即政府和企業,考慮到我國政府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主導作用,我們假定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完全,政府首先對于監管與否進行決策,在此基礎上,企業進行關于是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決策。
假定2:針對企業而言,企業的正常利潤為I。一般來說,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短期內很難實現經濟效益,所以本文假設,企業選擇履行社會責任時短期內的收益為社會形象價值的增加S。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付出的成本為E;企業受到的違規懲罰為F。
假定3:由于政府實行企業社會責任監管也需要支付一定的管理成本,因此假定其相應成本為C;如果政府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未能有效監管,其所可能產生的聲譽損失和問責懲罰為M;政府對不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查處所得的收益為罰款F。
假定4:當政府選擇“不實行監管”或者“監管但并未查處”時,社會上并不要求企業承擔責任,企業“不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不會影響其公眾形象,這也是目前我國的現狀。
假定5:企業開展履行與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概率分別為x與1-x,而政府開展監管與不監管的概率分別用y和1-y表示,政府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管制的概率為p,政府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未進行管制的概率為1-p。
政府與企業博弈的策略矩陣如表1所示。
2. 博弈模型求解及分析。
(1)短期效益分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概率用x來表示,政府開展監管的概率用y來表示,若企業選擇混合戰略(x,1-x),那么政府監管部門選擇監管(y=1)和不監管 (y=0)的期望效益分別為Ug(1,x)和Ug(0,x),
Ug(1,x)=-C×x×p+(-C)×x×(1-p)+(-C+F)×(1-x)×p+(-C-M)×(1-x)×(1-p)=(F-M)×(1-x)×(1-p)-C(1)
Ug(0,x)=0×x+(-M)×(1-x)=-M×(1-x)(2)
如果一個混合戰略(y≠0,1)是政府監管部門的最優解,那一定意味著政府監管部門實行監管和不實行監管是無差別的,
令Ug(1,x)=Ug(0,x),
得出,x*=1-■(3)
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概率小于x*,即小于1-■,那么政府應該對違規企業開展監管;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概率大于x*,則表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狀況良好,政府沒有必要實行相應的監管行為;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策略概率等于x*,政府相關監管部門隨機地選擇實行監管或不實行監管。
同理,若政府一旦開展監管策略(y,1-y),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x=1)與不履行社會責任(x=0)地期望效益分別為Uc(y,1)和Uc(y,0),
Uc(y,1)=(I+S-E)×y×p+(I+S-E)×y×(1-p)+(I-E)×(1-y)=I-E+S×y(4)
Uc(y,0)=(I-F-S)×y×p+I×y×(1-p)+I×(1-y)=I-(F+S)×y×p(5)
根據Uc(y,1)=Uc(y,0),
得出混合均衡戰略,
y*=■(6)
如果政府監管部門實行監管的概率小于y*,即小于■,企業行動策略的最佳方案是不履行社會責任;一旦政府采取實施監管的發生概率大于y*,則企業行動策略的最佳方案是履行社會責任;但當政府實施監管的概率等于y*,企業可以自由進行選擇。
基于此,政府監管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之間進行博弈的混合戰略納什均衡為x*=1-■,y*=■,即企業如果履行社會責任的概率為1-■時,政府的監管策略將以■的概率進行選擇實行監管方案。此均衡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有大量的企業存在于經濟體系中,當有1-■比例的企業在實施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下,■比例的企業將會作出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方案。
(2)長期效益分析。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不僅僅需要考慮其所產生的短期收益,還要結合企業未來的發展規劃以及經濟技術實力等因素來預測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可能帶來的長期收益,然后再進行決策。在分析長期效益時,企業作為一個理性的參與者,如果某個階段選擇不承擔社會責任的t期,預期收益貼現值Uc(y,0)就會出現大于在企業承擔責任情況下所產生的預期收益貼現值Uc(y,1),企業將會拒絕履行社會責任,反之亦然。
事實上,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將會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假設由于市場空間的擴展和企業自身競爭力的發展,企業將獲得總利潤為L的回報(將企業的全部長期利得視為L,此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Uc(y,1)與不履行社會責任Uc(y,0)的期望收益將會如下:
U′c(y,1)=(I-E+S×y)+(I-E+S×y)×r+(I-E+S×y)×r2+…+(I-E+S×y)×rt+L×rt=(I-E+S×y)×■+L×rt(7)
U′c(y,0)=I-(F+S)×y×p+[I-(F+S)×y×p]×r+[I-(F+S)×y×p]×r2+…+[I-(F+S)×y×p]×rt=[I-(F+S)×y×p]×■(8)
如果U′c(y,0)>U′c(y,1),企業某個階段選擇不履行社會責任是一個占優均衡;反之,如果U′c(y,0)Uc(y,1),也會導致企業面臨拒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壓力和損失加劇??梢姡瑥钠髽I的長期發展來看,企業將更傾向于履行社會責任。
3. 博弈模型基本分析。一方面,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概率是與政府監管成本C、政府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查處時給予的懲罰F、政府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不予查處導致政府聲譽損失和上級部門的懲罰M、以及政府進行監管時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查處的概率p有關。
一般而言,政府的監管成本C越高意味著政府主動的實行監管的動力越匱乏,政府的監管行為越難以實行,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其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動力就會不足,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全社會范圍內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廣。當政府相關監管部門沒有給予查處時的聲譽損失和上級部門的懲罰M比較大,即增大上級政府部門或中央政府部門對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失職的問責,則意味著政府更傾向于實行有力監管,而企業也會更加主動的履行社會責任。反之,若企業查處的概率或給予的懲罰F比較大,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利益訴求,將會主動積極的配合政府監管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如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所需要支付的成本較高,則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概率就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府積極主動的監管行為;如果企業因為履行了社會責任而獲得了良好聲譽,或因此產生了經濟收益,則企業會更加主動的實施企業社會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監管就成為了輔助手段。但是如果此時政府相關部門實行監管時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查處的概率p比較小,政府給予的懲罰也比較小,則企業將會被動的履行社會責任。
四、 結論與建議
第一,建議獎懲結合的政府綜合監管體系。若政府通過加大懲罰力度,使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所獲得的信譽和聲望以及所產生的潛在經濟收益高于企業拒絕履行社會責任所受到的懲罰,就會進一步激發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同時,對于積極配合政府監管、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也可以通過稅收、政府采購等方式積極支持其發展。
第二,增加上級政府對政府監管部門的失職問責。通過上述博弈模型的Nash均衡解的分析可以發現,若加強政府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問責的力度,嚴懲拒絕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同時建立多級政府問責制度,從而形成“上級政府—相關部門—企業”的多層級問責體系,將會提高政府的監管力度和公平性,從而進一步督促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第三,調動公眾參與監督企業履行自身社會責任的行動。公眾是社會最廣泛的群體,他們既是企業行為的監督者也是企業活動的參與者。因此,調動廣大公眾的監督積極性,是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我國的社會公眾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認識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大部分公眾未能承擔起自身的監督責任。因此,政府、媒體、社區以及相應的非營利性組織可通過多種形式、多渠道的普及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知識,使公眾對其有一種正確和客觀的認識,并將其與自身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一種全社會范圍內的綜合監督體系。
參考文獻:
[1] 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 李文川,盧勇,等.西方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對我國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7,(2).
[3] 曹鳳月.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北京: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6).
[4] 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 劉連煜.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14AZD090);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與研究基金重大項目(項目號:JG2014002);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教學改革與研究基金重點項目(項目號:JG2014018)。
作者簡介:徐雨森(1971-),男,漢族,遼寧省營口市人,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項目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技術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秦曦(1971-),男,漢族,河南省南陽市人,廣東深天成律師事務所,經濟師,研究方向為企業與法律倫理;李家波(1973-),男,漢族,遼寧省營口市人,91439部隊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喬冬嬌(1989-),女,漢族,河南省商丘市人,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碩士生,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
收稿日期:201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