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仁江 孫德升
摘要:能否正確制定新技術采納決策對企業業務重建和保持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通過T公司的縱向案例,利用田野調查和一手數據,基于技術決策者偏好及其支持性環境的互動視角考察了新技術采納的前端驅動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在企業的新技術決策中,決策者的新技術偏好和支持性環境決定技術是否被采納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這兩個因素都支持的情況下,企業所制定的新技術決策較多;此外,在這兩個因素當中,決策者偏好是新技術實施的主要驅動因素,支持性環境是必要的輔助性因素。
關鍵詞:新技術采納;決策偏好;支持性環境;案例研究
一、 引言
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的動力源,目前相關新技術的研究,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視角還是把企業看成一個整體,從整個企業的層面來研究某一事件的內外因關系,還有一些文獻關注的是那些能帶來行業變化的技術,少數的研究者把新技術歸為知識管理范疇。事實上,企業的技術創新是由一系列的具體活動組成的,過于偏重于整體層面肯能會忽視對微觀創新流程和過程的細化挖掘。因此,基于上述考慮,本文深入到了組織內部,通過對研究案例企業T公司通過長達14年的田野研究和縱向跟蹤了該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基于考察T公司生產工廠5任工廠總經理的決策偏好及其所處的支持性環境關系視角,來分析企業新技術采納的前端驅動因素。
二、 理論基礎及文獻回顧
本研究重點關注的是何種因素影響企業決策的決策過程,這是一個事件導向的研究問題,重點關注決策者偏好與其所處的支持性環境間的關系對企業新技術采納決策的影響。目前有關決策偏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學領域,認為偏好選擇情結先天根植于人類的大腦之中,尤其更為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決策者的思想中。偏好選擇情結是說,面臨選擇時人們總是選擇優于或無差異于其它方案的某個方案。偏好選擇情結被認為是理性選擇原則,它受焦慮情緒、時間壓力、互惠原則等的影響,但這些研究結論均是在實驗狀態下進行的,缺乏實踐檢驗,有關在組織情境中的決策者決策偏好還未見報道。經過超過10年的對食品行業的觀察我們注意到對待同一項可以給企業帶來巨大好處的新技術,不同組織的行為是不同的,相同的組織不同的管理人員的行為也是不同的。現有的關于新技術產生使用的研究論斷及有關管理決策的研究結論還不足以解釋這種現象。組織是一個復雜系統,經過長期的觀察,我們發現組織中不同決策者是有各自新技術決策偏好的,這種偏好在組織決策過程中如能與組織環境有效結合對組織績效改進會產生正向作用。目前公認的自然決策理論在解釋實際決策過程具有權威性,但目前的理論研究還缺乏這方面的探討。因此,對組織情境中決策者的新技術偏好以及系統內的支持性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對新技術的引進和實施影響的縱向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具實踐價值。
三、 研究設計與研究假設
我們認為,可以從決策者新技術偏好與其支持性環境的互動視角來考察企業的新技術采納決策問題,將它們作為兩個研究變量相結合,我們就得到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并提出如下假設:在決策者新技術偏好和支持性環境都強的環境下,即在新技術進入區間時,企業所采用的新技術相對較多;而在當決策者新技術偏好和支持性環境兩個變量至少有一個較弱時,即在新技術觀察區間、新技術無法進入區間、新技術擱置區間時,企業所采用的新技術相對較少。
四、 研究方法與資料收集
1. 研究對象選擇及概念界定。研究對象是一家制造企業T公司。我們對研究對象進行了長達近14年的跟蹤,這是一個層級結構的公司,這期間T公司的組織結構并沒有變化,公司的內部決策流程及層級間的匯報關系沒有任何的變化,本文關注的是T公司的產品生產工廠。這14年間T公司經歷了3任總經理,其生產工廠經歷了5任4人(其中1人做過兩任)的工廠總經理,工廠的中層經理人員也有變動,但工廠的技術崗位員工的流動性和離職率很低,除了新人加入,老員工基本上沒有人員的變化。這就有效控制了由于組織結構和流程給決策者帶來的影響。
本文的關注點是新技術采納與工廠總經理職位上的這個人的關聯。在T公司工廠總經理不是最高領導人,但他是技術決策人,任何有關技術方面的事宜均由該最后拍板,上報公司后執行,但這就只是程序問題了,本文技術決策者專指工廠總經理這個職位的人,新技術決策偏好是指決策人對生產過程中新技術實施態度并能否有效組織實施;支持性環境是指技術決策者的上司(T公司總經理)上級的信任與支持及其下屬(部門經理)對其信服、全力落實與配合的程度,這種支持性環境是一種軟環境的范疇,實際的組織中這種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事實存在的。
2. 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研究采用的是單案例、縱向跟蹤的研究方法,沿著觀察期內工廠新技術實施為線索,圍繞對新技術實施的決策的進程展開的,采用的是訪談法與自然觀察法相結合的手段。研究所選的主要采訪對象有15人,這15人涵蓋了T公司的各個層級的人員,他們均參與了新技術采納的全程,對整個事件有著非常全面的了解,對新技術給公司帶來的變化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數據基于研究人員的長期駐場觀察和對事件當事人的日常接觸的談話整理而成,并采用了三角證據法對數據進行了校正。
研究變量有兩個:技術決策者的新技術決策偏好和支持性環境的量度采用的是質性判定的方法,每個變量1~7級,絕對支持為7,完全反對的為1,不排斥但也不會主動支持為4分。研究組根據訪談及其他證據的綜合給與該時點的分值。如在數據處理過程中,我們發現相同(或類似)的事件在不同的訪談時間訪談者的用詞、態度、肢體語言等均有差異,有明顯的漸變性特征,如B君對最初A君提出的變頻器節電的措施的前后反應,在最初體現的是抵觸、懷疑,用詞都是消極和勉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變頻技術使用后單位產品耗電量指標明顯改善,用詞變為贊美性,評價也變得積極。這個判定B在這一時期對A的支持性環境分值從1到7。
數據處理分成三組來進行,第一組主要是進行訪談和收集文本資料,第二組根據第一組的訪談、觀察記錄和文本資料進行歸類和編碼,第三組進行監督審查。監督審查包括編碼的過程和對數據處理的結果等。
五、 結果與討論
研究組對5任工廠總經理的新技術偏好和支持性環境了進行質性的量化處理,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工廠總經理對新技術的決策偏好存在明顯差異,他們的支持性環境也有很大不同。對于FJF而言技術偏好分值為4,他的支持性環境最差為1.5,屬于新技術無法進入區間或新技術觀察區間,這表明在他任期內的新技術引進和實施會很困難,在其任期內實際所采納的新技術數量為15項;對ZLJ而言其新技術偏好分值為1屬于強烈抵觸,盡管他的支持性環境分值較高為5.5,但屬于新技術擱置區間,這表明在他任期內的新技術引進和實施會較為困難,在其任期內實際所采納的新技術數量為6項;對MX而言其新技術偏好分值為4.5屬于中性略高,他的支持性環境很高值為5.5,屬于新技術進入區間,但在其任期內實際所采納的新技術數量為33,并不是很多,從表3中可以看出這主要是由于他本身的技術甄別能力有限,加之來之下屬的支持分值不高,使得其任期內新技術的實施數量和規模受到了約束;對A而言,其新技術偏好分值最高為7,而且他的兩個任期內的支持性環境都很高,值分別為5和6.5,屬于新技術進入區間,加之他本身的技術甄別能力很強,加之來之下屬的大力支持,他的任期內新技術的實施數量和規模會相對較多,實際數量為206項,遠遠高于其他幾位。總之,從五任工廠總經理的新技術偏好及其支持性環境的質性量化結果來看,在決策者新技術偏好和支持性環境都強的環境下,即在新技術進入區間時,企業所采用的新技術相對較多,而在當決策者新技術偏好和支持性環境兩個變量至少有一個較弱時,即在新技術觀察區間、新技術無法進入區間、新技術擱置區間時,企業所采用的新技術相對較少,本文的研究假設得到了驗證。
此外,結合訪談與組織的決策流程等其他證據,我們發現在企業新技術引進及實施的決策當中,決策者的新技術偏好和支持性環境兩個因素的影響作用有一定差異:一方面,決策者的新技術偏好在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新技術再好,如果決策者沒有意愿來做這件事,在組織情境中其他條件即使都具備,也是無法實施的,以附表3列出案例中8項典型的變頻技術為例,1998年就已被下屬提出實施,但由于FJF對此并不重視項目一直被擱置,A上任后付諸實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支持性環境所發揮的作用相對次要,但也是必要的輔助性因素,又可以細分為來自上司和下屬的支持,其中來自上司的認可是其完成工作的保障,來自下屬的配合和支持決定的事完成工作的質量。
六、 結論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競爭全球化的當今時代,誰擁有了更為先進的新技術,誰就擁有了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權,也就更有可能在競爭績效上領先于其它企業。作為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源泉——科技創新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這一點已經達成了廣泛共識。要想提升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改變現有的高耗能粗放型生產模式,就需要大力開展技術創新。作為廣義技術創新的后續子過程--創新技術擴散和采納是技術創新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通過對t公司長達14年的縱向追蹤研究,本文得到了2個重要的研究結論:
(1)在企業的新技術決策中,決策者的新技術偏好和支持性環境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在這兩個因素都支持的情況下,企業所采取的新技術決策較多;
(2)在這兩個因素當中,決策者偏好是新技術實施的主要驅動因素,支持性環境是必要的輔助性因素。
當然,本文是經過對案例企業長時間和深入的研究基礎上完成的,某一熱點問題在組織情境中會因為組織本身的復雜性很難對某些變量進行很客觀的衡量,本文只是一項探索性研究,研究方法及數據處理及相關的研究結論難免有些牽強,研究組只是通過案例研究挖掘出與實踐意義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對相關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Barney J.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2] 魏江.知識特征和知識管理,科研管理,2000,21(3):6-10
[3] 李仕明,肖磊,蕭延高.新興技術管理研究綜述,管理科學學報,2007,10(6):77-85.
[4] 喬治·戴,保羅·休梅克,著,石瑩,等譯.沃頓論新興技術管理.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5] 謝貞發,陳工.產業集群創新演化研究——基于演化經濟學的視角.當代財經,2008,(11):91-97.
[6] 程躍,銀路.基于企業動態能力的新興技術演化模型及案例研究.管理學報,2010,7(1):43-49.
[7] 王志遠.群體選擇中的弱獨裁原則.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1):37-42.
[8] 古若雷,羅躍嘉.焦慮情緒對決策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2008,16(4):518-523.
[9] 于泳紅.多屬性決策任務中焦慮型個體的信息加工特點研究.心理科學,2006,29(5):1157-1158.
[10] 王大偉,劉永芳.時間知覺對決策制定的時間壓力效應的影響,2009,32(5):1106-1108.
[11] 張洪恩,王覃剛.強互惠理論的擴展.中國工業經濟,2007,(3):70-78.
[12] 魏平,高建.躍遷模型:制度新興戰略的一種理論方法.科學學研究,2006,24(5):684-687.
[13] 周長輝.中國企業戰略變革過程:基于中國五礦集團的研究.管理世界,2005,(12):123-137.
[14] 吳春波,曹仰峰,周長輝.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領導風格演變: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9,(2):123-137.
[15] 白海清,毛基業.高層管理支持信息系統的概念及維度研究.管理評論,2009,21(10):61-69.
[16] 王曉東,蘇啟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轉移渠道研究——基于共性和互補性資產的視角[J].現代經濟探討,2014,(1).
[17] 劉立.創新型企業及其成長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6.
[18] 關偉.企業技術創新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6.
[19] 李樹人.資源型城市新興產業規模化研究[D].山西大學學位論文,2007.
[20] 王海龍.面向不連續創新的科技創業企業成長路徑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7.
[21] 周旭.基于區域特色的重慶市技術創新模式研究[D].重慶大學學位論文,2007.
[22] 孫麗杰.大連市技術創新體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學位論文,2007.
[23] 張景安.風險投資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7.
[24] 胡光華.論技術創新的文化戰略研究[D].中南大學學位論文,2007.
[25] 雷宏振.企業知識創新過程中增進吸納能力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學位論文,2002.
[26] 呂海軍.企業知識戰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學位論文,2003.
基金項目: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重點項目“新型研發組織發展現狀、模式及對策研究”(項目號:14ZLZLZF01000)。
作者簡介:張仁江(1969-),男,漢族,黑龍江省甘南縣人,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副教授,南開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中小企業創業融資,企業文化;孫德升(1975-),男,漢族,山東省濟陽縣人,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戰略管理與產業政策。
收稿日期: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