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音樂藝術類院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仍以通用英語課程為主,而作用地位日趨重要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發展現狀堪憂。本文通過對音樂藝術院校通用英語課程教學現狀的分析,采用“5W”分析法探討了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在類似學院的發展可能,提出一些解決思路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英語 專門用途英語(ESP) 5W分析法
隨著我國國內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與國際交往的深度和廣度持續增大。各類專業對人才的需求更顯多元,單個專業或單一技能的人才滿足市場人力需求已略顯吃力。以音樂藝術院校外語教學為例,公共通用英語已成雞肋。如何順應當今時代要求,培養專業精、外語強的人才成為音樂藝術類院校一個重要的教學發展方向。本文將從專業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的五個教學元素(5W)入手,結合音樂藝術院校專業特點,討論ESP在此類院校教學的思路和對策。
一、 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現狀(ESP)
ESP是“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的縮寫,即“專門用途英語”或“特殊用途英語”,指與某一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ESP是根據學習者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任榮政、丁年青,2012)。
其教學模式具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ESP教學目標明確。英語對于學習者是一種工具,通過這種工具學習某個特定專業課程,促使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現。第二,ESP教學建立在學習者的需求分析之上。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進行何種交際活動,這些交際活動需要他們有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第三,ESP教學注重語用能力的培養,強調從學習者的專業需求出發,注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趙琳,2012)。
國外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谷志忠,2010)。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引進發展 ESP教學。近三十年來,我國對大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且普通英語教學的重心正逐漸向高中階段下移(蔡基剛,2004)。ESP教學作為銜接普通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的橋梁(丁年青,2004)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逐漸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盡管近三十年,ESP教學在我國大英英語教學領域已成熱點,但秦秀白教授(2003)認為,我國高校ESP教學在實踐、理論兩方面都未進入成熟階段,表現有三:1.未解決好專門用途英語(ESP)在高校英語教育中的定位問題;2.對專門用途英語的性質和教學原則理解不一;3.對專門用途英語(ESP)的教學方法研究不深入。
二、 音樂藝術院校ESP英語教與學現狀
相對于音樂表演類的專業核心課程,雖為必修課的大學英語課程在音樂藝術院校的地位式微,屬于邊緣位置。毋庸諱言,相比于語言類院校的專業教師,音樂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師的教學并不輕松愉快,面臨長期困境。原因不過是音樂藝術院校學生入學文化課成績不高、學生英語學習基本方法不理想、學習目標不明確。入校后,音樂藝術學院的學生通常會專注于專業課的學習,忽視英語的學習。因此,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音樂藝術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有待提高。此外,音樂藝術院校無統一的ESP教材,雖原版教材代表了該專業的前沿發展,但需要學生較高的文化意識和英語水平,實際運用效果并不一定理想。一些院校的自編教材雖說結合教學實際、略顯靈活,但多以文獻閱讀為主,拼接構成的章節缺乏學科專業知識的系統性,不能同步配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
此外,師資問題也較棘手。各高校擔任 ESP 課程教學的教師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由從事大學普通英語教學的英語教師擔任;另一類是由專業領域中英語水平較高的專業教師擔任。但這兩類教師在從事 ESP 教學中都存在明顯的弊端。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實踐環節,師生們僅用場景模擬對話、影像觀摩等方式在課堂上作簡單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學習熱情必然減弱,教學效果不佳。
三、ESP教學模式(5W)五元素在音樂藝術院校英語教學的應用
綜上,本文將結合西安音樂學院英語教學實際,采用“5W” 法對音樂藝術院校ESP 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和討論。
WHY:學習目標與動機關系緊密,只有目標明確,學習者的熱情才能極大地發揮出來。大學生并不熟悉畢業后面臨的外語實際應用情景,難以確立清晰的學習目標并將其轉換為學習動機。ESP 教師很有必要通過應用情景分析幫助學生了解 ESP 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激發學習興趣。
WHAT:學習內容決定了學生能否饒有興趣地持續習得。總體上,ESP教學內容可分為:詞匯與語法、語篇與體裁、策略與技能(任榮政、丁年青,2012)。音樂藝術院校英語教師可先幫助學生熟悉專業范疇術語,在相關語篇和體裁上深化輸入領悟,最后再輸出過程中培訓學生的具體應用策略與語言技能。
WHO:師資力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目前能夠做到專業、語言俱佳的教師很少,可以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培養現有教師隊伍。教師自己也要強化學習,憑借音樂藝術院校的專業特點,旁聽課程,增強音樂專業能力。
WHEN:何時開展ESP教學要處理的其實是通用英語與專業英語之間的時差矛盾。學生剛入學時,基礎薄弱,如果直接引入ESP教學模式,不太現實。況且根據教育部規定,大學生必須通過CET4、6級考試。因此建議在大學低年級,也就是一、二年級保持通用英語課程,在高年級(三、四年級)開設相關ESP課程。
WHERE:國內英語教學環境已有很大改觀,從最初的語法教學法、翻譯教學法,以發展為交際教學法等多個綜合多元的教學模式現狀。但鑒于ESP屬于專業英語教學范疇,如繼續按照通用英語教學環境慣例,未必能在新的環境下迎接教學挑戰。建議學校經常舉辦專業國際交流活動,組織學員參與,以浸入式學習模式感受ESP教學特點。同時,應加強與國內外兄弟院校的ESP教學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四、結語
新時代下的音樂藝術院校英語教師面臨多樣挑戰。如何營造良好教與學的生態環境,如何發展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通用英語式微)以及教師職業發展(ESP教學熱點)都是值得關注和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運用“5W”分析法討論ESP教學在音樂藝術院校的教學可能,為教學同行提供一些思路和策略,希望能略有幫助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
[2]丁年青.基礎 橋梁 彼岸——試論高校普通英語、專業英語及雙語教學的關系[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
[3]谷志忠.高校ESP教學現狀剖析與應對策略[J].外語電化教學,2010.
[4]秦秀白.體裁教學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
[5]任榮政,丁年青.ESP 教學“5W1H”要素分析[J].外語界,2012.
[6]趙琳.ESP理論視角下的音樂英語教學[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
作者簡介:丁寧(1987年10月25日-),女,西安音樂學院基礎部外語教研室教師(助教)。雙碩士(英國愛丁堡大學英語教育碩士,西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大學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