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民 李侃如 唐梅金 卓仕尉 王世球 潘平方 黃瑋



地處閩東北甘棠鄉 下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這個海拔802米的古村落四面環山,村居依山沿溪構筑,前有雙溪夾流,后有層巒疊嶂,恰似飛鳳落洋,這里孕育出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武舉人甘攀龍等歷史名人。
根據當地甘氏族譜記載,寧德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的開發歷史,至遲不會晚于明朝初年。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甘氏遷入漈下,開始介入村落的各項建設活動中。村內文物古跡以地面古建筑為主,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以及大量的城樓街巷、橋梁路亭、宮廟建筑、宗祠建筑、民居建筑、古遺址、古墓葬、古碑刻等鄉土古建筑。
古色古香的寺樓橋亭
沿著鵝卵石鋪就的村道走進漈下,一種歷史的厚重與神秘感撲面而來。
首先映入眼簾的聚寶橋和飛來廟,這一橋一廟緊密相連,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聚寶橋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重建,橋底兩端各有一排原木構成八字撐,是該縣唯一的一座八字撐木構廊橋,橋下流水潺潺,不時“魚翔淺底”;飛來廟始建于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修。這里是清代文人墨客作畫的地方,廟的前廊及大殿神龕兩側、墻壁上留存有大量的古壁畫與楹聯。
說起村中的古廊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花橋不得不提,這里是進村要道,橋內二排靠背座椅,幾位老人在悠閑地拉家常。
向南進出村子,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重修的峙國亭是必經之路亭。亭子正方形,單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均三間,內外各處梁枋,保留下來大量的人物故事彩畫,動作各異、栩栩如生,線條流暢、色彩鮮麗,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清代彩畫題材庫。
村里的城門樓在發展過程中大多被拆,坐落于村中心的明代古城樓是現存較好的一處。它始建于明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現存城門樓應為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重建,臨溪與花橋相倚,高7.07米、面寬7.85米、進深7.42米,為雙層建筑,下層磚石結構、上層為木結構城,樓頂飛檐翹角,氣勢恢宏,城門條石弧拱,上書“漈水安瀾”四個大字。甘國寶祭祖時旗桿就挺立在城門樓前。
古民居訴說三段歷史
明代漈下村周邊筑有完整的城墻,為卵石砌筑,高大堅固。進入清代,甘姓成為村里唯一的大族,經濟持續發展,人口迅速增加,甘氏先人在漈下古城之外,興建起大量的建筑。清末筑起的圍墻將全部建筑包容在內,整體酷似魚形,北狹南寬。
從村落格局看,清中期以前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明代老城即曰字路范圍內,清末及民國建筑則散居于古村的外圍。這些古民居與公共建筑群一起,較為清晰地折射出漈下古村明中期格局形成、清早中期迅速發展、清同治年間達到鼎盛的歷史進程。
三個時期的風格區分主要體現在廳堂位置。此外,在建筑的外觀上,清早期的民居多為清水木結構,外墻一般只起圍合作用,前有院子,并建隨墻式單獨門樓;清晚期的民居四周均修筑兼具承重功能的夯土墻,大門開在前墻中間;至民國時期,夯土外墻更顯高大,出現了炮樓式方形多層建筑等。
血緣村落里的甘國寶
在屏南縣城通往寧德路口的環島上,矗立著一座塑像,“清代戍臺名將甘國寶”9個大字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所題寫。這座塑像吸引著過往行人的目光,也把四面八方的游客帶到了這個古村。
漈下村368戶,多姓甘,故多稱甘漈下,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臺法緣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漈下村自甘氏開基后,歷代均有記載,至九世而有甘國寶。甘國寶,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出生于甘漈下小梨洋村,以武進士出身,前后為官43載。他一生廉正、勤政愛民、潔己奉公,尤其兩度戍臺,擔任掛印總兵,為保衛和建設臺灣作出了突出貢獻,成為海峽兩岸人民共同敬仰的英雄人物。
這里是一個傳統血緣村落,有甘國寶故居、甘氏大厝,還有甘氏宗祠、龍山公祠和甘氏支祠。甘國寶故居建于明末,其建筑形式與小梨洋甘國寶故居基本相同,據傳也是當時甘國寶來漈下村時的住所,故居內仍保存著雍正乙酉年甘國寶的“武魁”匾。
重建于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的甘氏宗祠,是開基二世祖思亮公的祠堂。宗祠系土木磚石結構,明式建筑風格,為福州十邑百座名祠之一。
馬仙信仰與尚武之風
花橋,一頭連著古城樓,一頭連著龍漈仙宮。龍漈仙宮為世俸龍祭開基拓主馬仙娘之祀殿,外形取天圓地方之式,呈現外方內圓、穹窿高起之外觀。大殿正中懸掛的“方壺圓嶠”匾,正是這種建筑形式的貼切說明。仙宮的始建年代無考,但現存大殿建筑則是典型的明代風格。殿內珍存有鐵制香爐一個,爐側面陽刻銘文,證明神殿應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之前。仙宮大殿的平板天花及四壁隔板等處,均留有清代所繪彩畫。
每年農歷六月,漈下村都要舉行迎馬仙民俗活動,這也是漈下人最隆重的節日。迎仙活動祈求全村豐收興旺、幸福安康,做戲三天三夜。
漈下武術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有虎拳、板凳功、鋤頭功、竹竿功等,迄今村里仍保留著當年練武的工具。清雍正年間,村里專門從泉州請來武師,漈下武術發展很快,出了不少武舉人。上世紀80年代,村里的武術師傅紛紛走出去,在外地開館收徒。現在,漈下武術有落寞之勢,但上了年紀的人,多數還堅持習武,以強身健體。
古村從歷史深處走來
養在深閨的漈下村正從歷史深處走來。近年來,這個古村落熱鬧了許多,前來屏南感受秀美山水的游客,多半會放慢腳步,來這里尋找兒時的記憶、寄托濃濃的鄉愁。
淳樸的漈下人,大力發展反季節蔬菜和水果,打造以“古村感悟,森林人家,農耕體驗”為主題,集體驗、觀光、休閑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品牌。
然而,由于長期風雨的侵蝕,漈下村的一些古建筑遭到破壞。村里 “修舊如舊”修繕古建筑,進行路面、河道整治和綠化美化。把村落文化、甘國寶文化、武術文化、農耕文化、馬仙文化、生態文化等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漈下、愛上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