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在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影響下,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審美性的室內設計已逐漸替代了最初的居住性室內設計。在高等學校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多問題,并不能完全適應人們對室內設計需求的轉變。所以,高等學校必須要針對室內設計教育教學進行不斷創新和深入改革,只有這樣,才會培養出與時俱進的優秀室內設計師。本文主要闡述了高等學校室內設計教學應采取的改革措施。
國際化時代促使設計領域不斷進行擴大化,這導致后期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針對設計方面將更加注重全能型人才。因此,高等學校要把培養全面、高素質的設計人才作為室內設計專業教學的重點。高等學校應該加強基礎設計教學的完善程度,同時培養全能型的室內設計人才,從而實現現代化、國際化的室內設計教育。但是高等學校在室內設計教育方面還存在著教育觀念和教育手段以及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相關問題,為了室內設計教育的后期發展,高等學校應重視并改進這些問題,從而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全方位的室內設計人才。
注重師資力量,構建綜合型教師隊伍
在高等學校室內設計專業教學中,教師在提高和培養人才質量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隊伍在專業知識結構和學術水平以及教學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對于高等學校來說就是對本身專業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高等學校設計專業的教師要想勝任系統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不但要具備系統化教學的設計、實施和監控能力以及信息素養能力,而且還要具有多元化教學的研究能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等。這些能力除包括理論學習、研究外,同時還包括企業掛職鍛煉和參與課題項目研究或企業工程項目的設計、實施、申報等,并借此來鍛煉和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另外,高等學校還應注重對設計專業教師的繼續教育,可以邀請優秀的從業設計師來校,針對本校的教師做學術報告,還可以請設計師到課堂中來,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接觸和交流,讓學生對室內設計行業的現狀、市場需求和實際生產過程及設計師的生活工作方式等有更多地認識。由此可見,高等學校的室內設計教育師資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交叉性、復合型的知識結構,還要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并能充分掌握現代的教育方法和藝術設計手段。
運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就我國目前的高等學校室內設計教育來看,多數還是采用“教師單純授課,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高等學校要不斷研究、探討多元化,多層次的教學模式。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模擬室內設計項目的活動,教師不僅要把握好活動的大方向、步驟,還要給予學生某些建議和意見,使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設計的實踐中去。這種模擬現實的互動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和互相協作,讓學生對自己的不足之處有了充分地了解,同時為自己后期的學習明確了方向。此外,高等學校在設計專業教學方面,要始終遵循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滲透實踐性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實際的設計能力。教師要想針對學生關于工程實踐的近距離認識問題得到根本地解決,就應該保證自己課堂教學的質量并積極地充實自身專業認識階段的信息資料和內容等,以及引導學生在專業設計階段進行正確的應用性設計訓練,進而真正提高他們的實戰水平和綜合素養。
營造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的環境氛圍
我國高等學校在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學中,要注重營造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的環境氛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突破口。首先,學校應該構建適合學生生活、學習的校園文化,校園設施。比如,可以針對學生建設多功能的活動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社區教育功能;可以為學生建設一部分能實施研究性教學和學習的教室或者是能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與小組學習和討論的場所等。其次,學校要注重加強產學研合作,并積極的將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大力的拓展,進而將實踐教學環境進行大的改善。另外,學校要為學生建設網絡開放課程和構建教與學的可持續交互式使用平臺,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人才的培養,并注重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加強其網絡學習能力。比如,我國北京市教委的特色資源庫,在藝術設計教育方面不斷地進行更新和豐富網上的教學資源,已然成為學生學習的“第二個圖書館”。最后,學校要注重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可以與國外建立穩定的實踐項目或者短期交流,并邀請國外設計專家學者定期來學校進行講學和交流等等。
開設相關學科的教學課程
由于現代設計所涉及到的領域較為廣泛,加之現代設計本就是構建在多種知識綜合運用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高等學校室內設計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充分掌握設計專業的相關知識,而且還要涉獵與之相關的其他多種學科。比如,學校可以有選擇的開設建筑、文史、民俗、宗教、人機工學、社會心理和經濟以及自然科學等其中的某些相關課程,借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修養。
結語
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室內設計的要求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針對室內設計師的要求也在逐漸地提高。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室內設計人才的主要陣地,要針對種種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教育改革措施,如此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單位: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