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重龍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開設公共設施設計專業及課程的情況,分析景觀學理念和公共設施的思想關聯,明確公共設施設計教育納入景觀理論的必要性,對相關專業學生做出正確的信息引導。
有人認為,非凡的建筑才可能成為一座城市文明和現代性的標志,這是曲解了文明,曲解了現代。現代人講求生活質量,而且更加關心自身的生存環境。在城市化進程迅猛推進的中國,科學的、藝術的景觀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景觀與城市形態、城市功能、藝術形態的關系值得深刻討論。其中,公共設施的文化表達是構成整體城市景觀的重要環節。
目前,各國學者對公共設施所界定的含義各有不同.對于初學公共設施設計的學生來說,景觀的概念往往過于寬泛和模糊,明晰景觀學的發展歷史,深入思考其內涵,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實踐公共設施理論與設計方法的同時,重視生態的、歷史的、以及現代景觀的客觀存在,建立有機的設計觀。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于2002年開設公共設施專業,迄今已有十余年歷史。學院一貫秉承“實踐教學型大學”的辦學思路,在近年來的一系列重大設計任務中積極組織多學科、多專業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并成功的將實踐成果和經驗反饋到教學中。公共設施專業方向最初是由產品設計分支而來,在多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探索中,總結了一套將公共設施設計與景觀設計、城市建設有機結合的教學思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明晰公共設施設計與產品設計的共性與區別
從辦學歷程來看,作為一門邊緣性、交叉性學科,公共設施設計從廣義概念產品設計分支而來。公共設施設計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公共環境產品設計,有著產品設計單體所具備的形態特征、使用規律,也遵循一般產品的設計程序和工藝原則。像所有的產品一樣,公共設施設計必須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前提。
公共設施與普通產品的用戶群體有所不同。當代社會絕大部分的產品消費基本遵循“誰購買,誰使用”的原則,即使是贈予性質的產品,也可認為是使用者的消費支出被代為承擔了。公共設施的消費者一般是政府或企業,使用群體是廣大居民,其范圍是從全社會到某些特定人群,使用人數龐大,不存在單獨使用的情況。公共設施不僅僅是迎合個人或小群體的審美習慣和使用要求,還要滿足更廣泛人群。而社會中的使用者本身就具有族群、年齡、性別、性格、文化水平、健康狀況等等的區別。
公共設施與普通產品的適用環境有所不同。顧名思義,公共設施更多存在于公共空間內,它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結合于周邊一切環境。包括自然條件、城市環境、建筑空間、人文背景。同時,公共設施設計要遵循城市建設的一切法規和標準,具有專門的系統性和功能性要求。
對于普通的產品設計學生,他們的作業往往是單體設計,把效果圖表現在一個白色背景中;而對于公共設施設計的學生,應該在單體設計之外,融入整體概念和規劃構想。例如,公共設施的效果圖應有環境和光線的補充,在整體設計中考慮空間內的數量和體量,考慮時間上的可更換性和可持續性。
公共設施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設施是城市景觀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它所發揮的作用既包括其本身的使用功能,還要體現裝飾性和意象性。公共設施的創意與視覺意象,直接影響著城市整體空間的規劃品質。這些設施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城市的景觀密不可分,而且能反映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文化水準。從街區、局部地域、整體環境的角度來進行公共設施的設計探索,有助于構建一個融城市特征、文化、功能性和裝飾性等元素為一體的環境。
景觀文化觀對公共設施的影響
景觀是一個地理學名詞,更是一種文化和表達.公共設施不是孤立的單體存在,它與縱向的歷史、橫向的周邊環境,以及營造者與欣賞者的內心交流息息相關。作為景觀構成的一部分,通過景觀學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公共設施在公共空間內的一些現象,和創造這種現象的動因。公共設施設計借助景觀意識,利用文化符號來表達,不僅能強化設施的文化感,也使公共設施設計成為藝術化的造物活動,成為文化的手段。絕不能把公共設施設計僅僅當成一種工程活動,使其簡單化、孤立化。
景觀學課程促進公共設施教學
公共設施設計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材培養需求。開拓學生的設計視野,使學生全面系統的認識公共設施設計是一個產品設計的新領域,是一個全面的設計系統,理解人的行為與產品設計的關系,了解“人——產品——環境”的和諧統一的關系,確定公共設施在使用中的作用。通過整體性的景觀意識培養,使學生更自覺的在設計準備階段明確對客觀環境的分析,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城市環境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對人群角度的理解,包括貫徹人性化思想、需求和行為特征、人流分析、無障礙設計理念。
景觀學思想對公共設施設計學生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一是同時具備美學上的愉悅和環境、經濟上的可操作性。二是提高設計者的文化修養和內心境界。
小結
景觀學課程的設立必然導致公共設施設計專業內涵與外延的重新定位與回歸。公共設施設計應從專注物質形體設計提升到對文化和資源(物質、非物質的)配置的高度,滿足我國建設適宜環境的需求。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