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對柬埔寨塔布蘢寺建筑與自然關系的分析研究,歸納了柬埔寨塔布蘢寺建筑與自然交融形式,提出了將頂部嵌入、墻體嵌入、門窗嵌入的旅游景區建筑與自然交融的“嵌入”策略,以此為中國旅游景區建筑與自然交融的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從而使中國旅游景區更具有意境與吸引力,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
柬埔寨的塔布蘢寺介紹
柬埔寨的塔布蘢寺意為皇家寺廟,公元1181年,高棉國王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登上王位,大興土木以及公共工程,塔布蘢寺就是他為紀念其家庭而興建的最早的寺廟之一。寺廟整體采用巴戎寺(Bayon)建筑風格,由大型的石頭堆砌而成的佛教寺廟,是吳哥古跡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塔布蘢寺這個古老的建筑被一種當地人稱作“蛇樹”的卡波克樹(Kapok)粗大的樹根莖干盤結纏繞,粗壯得發亮的樹根樹莖伸到屋頂,纏上梁柱,探入石縫,裹起回廊,攀上門窗,它們無所不在,幾乎與廟宇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卡波克樹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寺廟,同時也支撐了寺廟,到了今日無法將它們分開,形成自然天工與人為建筑相交融的奇特現象,塔布蘢寺周圍的巨樹生長力極強,日子久了,巨樹的藤蔓就長到了塔布蘢寺的石塊中,慢慢地撕裂了圍墻,盤踞了房頂,變成了寺廟的一部分。現在看到的塔布蘢寺已經完全是一個樹和廟的共同體,形成了自然與建筑的完美結合,充滿了神秘色彩。
柬埔寨塔布蘢建筑與自然交融的形式分析
塔布蘢寺的樹根爬滿了寺院里里外外,形成了自然與建筑的完美交融,其交融的形式主要有三種:頂部嵌入、墻體嵌入、門窗嵌入。
1. 頂部嵌入
如圖1一顆聳立的大樹孤獨地嵌入在塔布蘢寺建筑群的房頂中間,渲染、烘托出塔布蘢寺的冷落、凄清之氣氛。
2. 墻體嵌入
如圖2粗大的樹根莖干盤結纏繞嵌入了塔布蘢寺周圍圍墻,襯托出佛塔一副歷盡滄桑的神情。
3. 門窗嵌入
如圖3盤根錯節的巨樹探入了石縫,嵌入了塔布蘢寺門,使建筑與大樹交融在一起,形成于自然與人文建筑完美結合的奇特景觀。
中國旅游景區建筑與自然的交融的研究
建筑與自然的交融已成為現今研究景區建筑形式的重要課題,主要是想表達一種回歸自然、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人文情結,也是未來旅游景區建筑發展一個重要方向。
建筑怎樣與自然融合,有的建筑師甚至給出了有點極端的說法,認為在建筑周圍種樹,樹越高大建筑越能適宜于周圍環境,當自然高出建筑3倍以上,這就是一個十分和諧的景觀了;這樣的觀點雖然絕對,但也說明大多建筑師都愿意將自然與建筑相結合,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表現形式之一。建筑相對于自然來說是靜止的、人為的,在旅游景區中建筑與環境存在著不可統一的本質不同,而借助有生命的自然這個媒介,能削弱這些不同,同時對建筑和自然共同構景有著積極的作用。
通過以上對柬埔寨塔布蘢建筑與自然交融的形式分析,我們可以利用頂部嵌入、墻體嵌入、門窗嵌入這三種形式于中國的旅游景區建筑設計中,使自然與建筑交融,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1. “頂部嵌入”在中國旅游景區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目前中國在房頂嵌入花草樹木還處于發展階段,技術方面還有待于提升,管理機制有待加強。房頂嵌入花樹木能較好地解決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環境危機、健康危機和經濟危機。
房頂相當于一個人工沙漠,夏天太陽直射時,屋頂溫度可超過60攝氏度,一般的動物植物都無法生存,某些耐旱植物生存時,由于缺水,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暫時停止,并不能達到人類所期望的結果。
把房頂建成人工濕地,其耗水量可達到同等面積的水面的2倍,森林的4倍,草地的8倍。耗水量越大,其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越大,降溫、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和能力越大。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采用“人工濕地”對房頂嵌入花草樹木,相當于將沙漠直接變成濕地,其生態貢獻將是最大的。
房頂嵌入花草樹木方式可以分為:草坪式、組合式、花園式
草坪式:采用抗逆性強的草本植被平鋪栽植于屋頂綠化結構層上,重量輕,適用范圍廣,養護投入少。此型可用于那些屋頂承重差,面積小的住房。
組合式:允許使用少部分低矮灌木和更多種類的植被,能夠形成高低錯落的景觀,但是需要定期養護和澆灌。此類型介于二者之間,與拓展型相比,在維護、費用和重量上都有增加。
花園式:可以使用更多的造景形式,包括景觀小品、建筑和水體,在植被種類上也進一步豐富,允許栽種較為高大的喬木類,需定期澆灌和施肥,要考慮周全。
總之,將花草樹木嵌入在中國旅游景區建筑房頂上能夠提高景區的綠化覆蓋,使綠意盎然的花草樹木融入建筑空間,創造空中奇觀。
2. “墻體嵌入”在中國旅游景區建筑中的運用
將花草樹木嵌入在中國旅游景區建筑的墻體中能夠美化環境,回歸大自然;節能環保,使得建筑物室內冬暖夏涼;營造健康,自然的生活環境等等。將花草樹木嵌入墻體中可以采用鋪貼式墻體綠化技術。
鋪貼式墻體綠化技術:就是將花草樹木嵌入建筑墻體山時,無需在墻面加設骨架,是通過工廠工業化生產:將平面澆灌系統、墻體種植袋復合在一層1.5mm厚高強度防水膜上,形成一個墻面種植平面系統,在現場直接將該系統固定在墻面上,并且固定點采用特殊的防水緊固件處理,防水膜除了承擔整個墻面系統的重量外還同時對被覆蓋的墻面起到防水的作用,植物可以在苗圃預制,也可以現場種植。其優點是對地面或山崖植物均可以選用,集自動澆灌,防水、超薄(小于10cm)、長壽命、易施工于一身;缺點是價格相對較高1。
總之,將花草樹木嵌入墻體中,能使混凝土的墻面上呈現花園,能使建筑物變成天然的空調,能使我們的旅游景區的建筑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3.“門窗嵌入”在中國旅游景區建筑中的運用
中國旅游景區建筑的門、窗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之為建筑的“眼睛”,尤其大門是進出之處,位置顯露,因此,將自然嵌入大門最容易引人注目,從而賦予游客最直觀感受的第一印象。將自然嵌入建筑的大門將其融為一體,能改善了大門周圍的小氣候環境,冬擋風、夏送蔭,提高了大門建筑的實用性;體現旅游景區不同風景格調;凸顯主題特色,呼應內涵意境。
將自然嵌入建筑的大門的方法:
(1)根據大門建筑的輪廓,設計出不同的綠化造型。如果大門建筑曲折多變,綠化造型則應簡潔明了,如果大門建筑平直單一,綠化造型則應錯落有致。
(2)充分利用各種綠化設施,如花臺、花架、花壇、樹池等,從而取得大門建筑與花草樹木的均衡、協調、統一。
總之,將自然嵌入建筑的門窗,最主要的任務是凸顯主題特色,提煉景區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征,將傳統與現代、外來與地域、鄉土與時代進行結合,傳達景區的主題意境。因此,在景區建筑大門的設計中,應以大門襯托景區主題,起到造勢的作用,通過大門風格點出該景區的主題內容,給人以與該景區“構思”相呼應的印象。
結語
自然“嵌入"建筑或者建筑“嵌入”自然,其目的是將建筑與自然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連接、融合起來,從而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環境。嵌入策略要求設計師首先要尋求契合點、介入,經過一系列設計操作最終使建筑與自然產生共生、形成“嵌合體”狀態。建筑因自然而蒼勁、自然因建筑而嫵媚,二者共同構成了富有詩意而互為襯映的獨特景觀,使置身其中的使用者能切身體驗到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系。
(作者單位: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建筑工程學院)
作者簡介:萬依依(1989-),女,重慶人,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建筑工程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