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思
設計的是美的形式和好的功能的統一,也是經濟、技術和社會趨勢的綜合體。設計師考量的不單純是工程所需的知識和經驗,更是對人性和藝術的敏感性,設計要求設計師建立起產品的邏輯并且去表達時代的文化和價值,它要為人們未來的生活世界描繪出具體的藍圖。
人們在創造產品功能的同時,也會賦予它一定的形態,當形態表現出有機的性格和表情特征時,就有了生命力,形態變化既代表著產品外觀品質的呈現,同時也包括設計師要表達的情感,更反映了消費者對于審美的心理需求和偏好。設計美學把形態的創造和感性活動的規律作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為了使產品更加“美觀”與“和諧”。隨著產品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由于大多數產品在制造工藝水平上不相上下,因此,設計師單憑掌握的各種現代最新技術是不夠的,還必須將自己的感情融人到設計中去,必須確定何時何地將風格因素結合到具體的設計中,使其格調與色彩的運用能適合現代的趨勢,并完美地將它們與功能性因素結合在一起,產品形態會其有較長的生命力。工業設計的研究方向更加側重于人與產品密切“溝通”的部分,結合目前互聯網的繁榮發展背景,電視機的創新主要在于“人性化”設計,即“用戶體驗”設計。
基于信息時代的服務應用構建
隨著新功能和新技術在智能電視中的集成,未來電視設計將走向信息平臺構建,以大數據為導向,整合移動感應、物聯網和虛擬現實。所謂移動感應指移動過程中能自動與其它電子設備連接,隨時隨地交換信息;物聯網指物品與網絡連接,物與物、物與人之間可以自由交換信息;虛擬現實指數字化模擬出來的三維空間。移動互聯網對設計的影響,產品設計關注重心有走向非物質性的趨勢,即從注重物品形態轉向更注重使用體驗、交互方式、產品服務內容等設計。
1.由結構設計轉向邏輯設計
過去,設計與材料、結構密不可分,電視的功能建立在復雜可靠的產品結構上,這是設計的中心問題。數字技術改變了人和產品之間的交互方式,信息時代交互產品的設計不再是一個以造型為主的活動,不再只是設計出精美或實用的物體,設計應更關注人們使用產品的行為。
所以,在微電子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支持下,電視機外形更像一個“黑箱”,但內容復雜化、功能多樣化、界面層次化,增加了很大重疊性功能操作,有些操作鍵甚至是隱形,這必然使產品對人的邏輯思維有越來越高的要求。
2.由遙控按鍵操作轉向觸摸虛擬設計
信息技術在社會領域的廣泛滲入,人機交互從過去的復雜操作轉變為簡單點擊和觸摸,逐漸取代物理按鍵輸入方式,精心設計的觸摸方式給用戶帶來簡單易用、新穎時尚和富有吸引力的享受過程。
相比傳統遙控按鍵操作方式,觸摸設計是一種虛擬操作和交互方式,具有更多優點:一是簡單直觀,只需一個指頭輕輕點擊即可,更適合人的自然習慣,互動感真實;二是干擾性小,觸摸方式對周圍環境幾乎沒有噪音干擾,增加了舒適性;三是是可靠性、耐久性更好,符合可持續設計原則,傳統機械式操作因使用頻率過高,很容易磨損,而且當功能更新時,就需要重新安裝界面,觸摸設計只需更新系統即可,按鍵可以用于多項功能,從長期看,能減少總成本。
3.由功能設計轉向服務方式設計
信息時代的設計不僅與技術和質量有關,還包括產品形成的生活方式與服務,電視機設計從傳統的媒介應用走向網絡、交友、視頻等日常休閑與生活服務。設計師運用設計方法和手段幫助用戶找到更合理的未來生活方式,擴展電視的社會功能與倫理價值,而用戶以電視為信息平臺獲取各種生活便利。
電視機作為服務平臺設計
服務指為客戶提供信息、材料、產品、體驗等內容的過程,服務的形式包括提供有形產品、無形產品、創造氛圍和體驗、滿足心理情感的活動。
當前,電視設計從傳統產品走向普適計算、互聯網、多功能和智能化,人對電視的認識和使用從過去單向接觸變為情景互動,構成了人機認知的新情境。
未來智能電視的定位應該是家庭影音娛樂設備。
1.家庭:智能電視作為擁有高清畫面和高品質音效的信息被動消費設備,面向的是家庭單元,而不是個體單元,這和平板、智能手機是有區別。電視的定位應該是一個以家庭共享同樂為目的設備終端。
2.影音:在資訊發達的當下,智能手機、平板取代電視成為用戶獲得最新訊息的首選途徑,但用戶永遠都需要高品質的影音設備,以滿足視聽享受。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體育直播等高品質流媒體內容依然需要電視這一載體。
3.娛樂:電腦、平板、手機等智能設備的普及讓用戶的工作生活更方便,卻讓家庭成員的關系變得疏遠。家里人人抱一個智能設備,各玩各的,不應該是家庭的未來。客廳應該重新成為家庭的中心,成為家庭成員的共同游戲娛樂中心。智能電視應該成為家庭娛樂的關鍵設備,如家庭游戲終端、卡拉OK等。
智能電視應以家庭為目標客戶群體,以高品質影音娛樂設備為目標定位,以滿足用戶家庭成員間共同娛樂需求為終極目標,在交互方式和內容獲取兩方面進行創新。設計重點由外在物質形態轉向信息層面、交互使用和服務內容。好的設計不僅與技術和質量有關,還包括產品形成具有號召力的生活方式與服務。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