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
摘 要:標題是新聞的眼睛,是讀者了解新聞內容、判斷新聞價值的第一信號,成為讀者決定是否愿意讀取深層次新聞內容的第一道關口。該文以《林海日報》為例,從淡化會議報道,突出新聞價值,盡量通俗易懂,盡可能貼近民生,運用全新的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力求傳統報紙標題制作上的創新,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新聞的標題是連接讀者和新聞內容的橋梁,在這個爭奪眼球的時代,抓好新聞標題的制作,可以提高報紙的影響力,符合報紙發展的長遠利益。
關鍵詞:標題 新聞價值 貼近民生 語言元素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a)-0234-01
“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一個好的標題對新聞具有“點睛”之效。現在的新聞已經進入讀題時代,“看報看題”“5 s效應”已經成為一種現實。標題成為讀者了解新聞內容,判斷新聞價值的第一信號,成為讀者決定是否愿意讀取深層次新聞內容的第一道關口??v觀目前一些報紙、網絡,在追求新聞價值的同時,都會在標題的制作上下足一番功夫,有的甚至“嘩眾取寵”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读趾H請蟆纷鳛閮让晒派ぜ瘓F(林管局)黨委機關報,在調整辦報思路的同時,力求在標題的制作上創新,取得一定效果,受到讀者好評。
1 淡化會議報道,突出新聞價值
作為黨的喉舌、企業機關報,《林海日報》擔負著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重任,擔負著為企業發展做好鼓與呼的重任,少不了會議報道。記者報道會議時,都離不開“會議要求、會議強調”等字眼,往往讀者讀到這樣的標題時,就失去了繼續閱讀內容的興趣,給讀者以枯燥感。這時,記者應該跳出會議報道的圈子,將會議精神中具有新聞價值的東西提煉到標題,使讀者一目了然。
如:地企互動 內外宣互動 多媒體互動(肩題)
林區棚改攻堅戰新聞宣傳捷報頻傳(主題)
1個月以來發表內、外宣稿件200余篇(副題)
此標題一改會議報道形式,肩題反映出新聞宣傳報道的工作機制,主題將主要新聞內容進行提煉,副題總結數量,從而反映出報道的成績,凸顯了會議主要報道的內容。
會議報道中,免不了年年報但又不得不重復的報道,這就要求記者要多動腦筋,盡量擬出與以往不重復的標題。
如:森工集團(林管局)舉行離退休老干部迎新春座談會記者將這一新聞事件重新制作標題為:
聲聲問候 真切關懷(肩題)
森工集團(林管局)期盼老干部繼續發揮余熱 建言獻策(主題)
這樣重新擬定標題后就與以往的報道有了明顯區別。
2 盡量通俗易懂,盡可能貼近民生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發建設60余年來,林業工人“先生產、后生活”,為林業發展奉獻了青春,做出了貢獻?!读趾H請蟆返膹V大讀者來自于林業工人,所以《林海日報》的辦報思路一直堅持“三貼近”的原則,真誠傾聽職工群眾呼聲,真實反映職工群眾愿望,真情關心職工群眾疾苦。民生新聞就是有關老百姓的新聞,彰顯百姓訴求,反映百姓的喜怒哀樂。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在制作民生新聞的標題時,編輯記者應該盡可能地在標題中融入情感元素,賦予標題鮮活的生命力,要把讀者關注的、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東西在標題中體現出來,從百姓的視角體現人為關懷,從而激發他們閱讀新聞的興趣。
如:為一線職工送“厚禮”。
春節前夕,烏爾旗漢森工公司為生產一線的主伐工隊送去了發電機、電視機、電視接收器、太陽能熱水器等生活用品,讓一線職工也能享受到現代都市人的生活。動詞給人的印象實際、生動、形象,能增強語言的立體感,標題中的“送”字是很常用的動詞,但與“厚禮”一詞搭配,卻顯精當,吸引讀者的好奇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新聞報道離不開數字,恰當的使用數字,會使新聞報道具有說服力。標題制作也同樣適用數字,用得好、用得活,可以讓數字在標題中巧妙的“說話”,使原本枯燥的標題立刻生動起來,能更好地體現新聞價值,便于讀者理解和記憶。
如:距離幸福“5000 m”(主題)。
阿爾山林業局棚戶區改造工程惠及職工群眾(副題)。
79歲高齡的王義老人在林區工作生活了半輩子,和7個孩子一直擠在一間面積不足40 m2的平房里,買樓房成了一家人的“奢望”。棚戶區改造工程實施后,王義享受到國家政策,購買了新樓房,“5000 m”這個數字是王義的“老家”到新家的距離,在這里巧用“5000 m”這一數字,立刻使標題生動起來,雖然只有這短短的5000 m距離,但卻反映出王義老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 運用全新的表達方式,緩解讀者視覺疲勞
傳統的報紙,新聞標題遵循著語言使用規范和新聞原則,循規蹈矩地傳播著新聞發生的事實,可這種中規中矩的新聞標題會讓讀者產生疲勞感,甚至產生厭煩的心理,太過單一的標題會讓讀者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如果多用俗語、口語和網絡語言等,運用全新的表達方式,會讓讀者的大腦形成新的興奮點,更吸引讀者“眼球”。在網絡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報紙新聞標題語言也應不斷地融入新的語言元素,求新,求異,使新聞標題的語言繼續向前發展。
如:“號錘不響,也能黃金萬兩”。
林區有句俗語“號錘一響,黃金萬兩”,說的是貯木場的評等員將號錘敲定在原木上后,這顆原木被評等后就實現了效益最大化。而“號錘不響,也能黃金萬兩”這篇新聞稿件報道的是阿里河森工公司興阿林場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選擇了食用菌培植這一項目,改變了過去“獨木支撐”的局面,職工一樣增收致富。這種多采用口語、俗語當標題,更能討巧,起到獨特的效果。
又如:
周敏惠:時間都去哪了?
周敏惠,基層一位普通的干部,工作任勞任怨,踏實肯干,經常為了工作犧牲休息時間。標題運用流行詞匯,時間都去哪了?來吸引讀者眼球和閱讀的欲望,從周敏惠,時間都去哪了?這個標題反映出了周敏惠平時忘我工作,一心為單位,為職工,舍小家為大家,一心撲在工作的工作作風。這種突破固有的模式,大膽使用最新的流行詞匯和網絡語言,給讀者煥然一新的感覺。
4 結語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是新聞內容的精髓。在這個讀報先讀題的時代,標題制作在內容傳播和表現上具有重大意義。傳統報紙的編輯記者應從新聞價值、讀者情感、民生角度,運用全新的表達方式精心構思新聞標題,讓文章標題真正動起來,起到點睛的效果,從而提高報紙的影響力。以上是筆者以《林海日報》為例,對標題制作的一些粗淺認識與總結。
參考文獻
[1] 孫書平.從讀者心理談報紙編輯的讀者
意識[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4):27
-29.
[2] 陳長明.明珠歸來“珠”更明—— 香港回
歸報道好標題一瞥[J].新聞三味,1997(8):
10.
[3] 王武錄.報道與論譯[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