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

速食文化持續不了多久,有一天,一切會回歸。
6月9日,由鳳凰網和鳳凰衛視發起的鳳凰全媒體研究院在第21屆上海電視節上亮相。這是國內首家全媒體研究機構。該機構不僅研究傳統媒體所關注的內容、新媒體所擅長的渠道,更希望能夠找到兩者更好地融合的途徑。研究院啟動前,鳳凰網高級副總裁徐進接受了《東方企業家》的專訪,揭秘在一眾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集體遭遇“營銷難”的“新常態”下,鳳凰網如何成功突圍。
傳統媒體正在經歷一場“變形記”
據徐進介紹,目前,鳳凰新媒體的全媒體布局包括鳳凰網PC端、手機鳳凰網、鳳凰視頻、鳳凰新聞APP以及剛剛聯合小米投資的一點資訊。“我理解的‘全媒體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物理層面的,就是集團的這些資源,包括鳳凰衛視、鳳凰網PC端、鳳凰新聞APP等等;第二個層次是產業鏈,整合資源發揮生態系統的作用;第三個層次是價值鏈,為客戶產生高質量、高效的服務,同時也要以用戶為中心,創造這些人喜歡閱讀、收聽、觀看的,能給他們生活帶來改變或者啟發的東西。”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正影響著越來越多的領域,在徐進眼中,這是一個互聯互通的時代,人與人、人與物、品牌與人、品牌與社會之間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站在時代大潮的浪尖,鳳凰有變化更有堅守。“所謂的變化是指,線上和線下,虛擬和現實、數字和傳統都在做很多的交互和融合。而所謂的堅守,是指對于好內容的堅持是不變的。”
在一片“傳統媒體必死”的喧囂中,徐進堅信,傳統媒體不會死,只是在經歷一場“變形記”。“傳統媒體走過了幾十年,新媒體、互聯網媒體是在近些年快速發展起來的。真正的人才積累來自于傳統媒體,對于傳統渠道的把握也在傳統媒體。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媒體在產出好的內容,從《舌尖上的中國》、《中國好聲音》到《爸爸去哪兒》這些獲得巨大收視率和點擊量的內容都是傳統媒體產出的,只是這些內容的二次爆發,或者說二次傳播在互聯網。”徐進說,“當新媒體缺乏好內容支持的時候,你會發現問題來了——你連基礎都沒有。好的內容就是好的平臺,是一個產業鏈的原點。從這個視角去看,我們會發現,鳳凰全媒體是個金礦。在產生好內容的同時,我們只需要轉換思維,以用戶為中心,引發爆點、引發話題、引發二次傳播,就讓效應在鳳凰全媒體的平臺上全面釋放,讓營銷達到品效合一的效果,當然這也是鳳凰影響的呈現。”
原生營銷一年半帶來將近4億收入
在信息過剩和碎片化的時代,“營銷難”成為了傳統媒體的“新常態”。有數據顯示,新聞門戶網站的硬廣收入亦逐漸放緩。新浪去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顯示,門戶廣告營收同比下降1010萬美元。來自鳳凰網的數據卻是另一番景象。2014年公司總收入增加至人民幣16.4億元,同比增長15.0%。其中凈廣告收入(扣除廣告代理服務費)為人民幣12億元,同比增長37.8%。2014年調整后鳳凰新媒體應占凈利潤為人民幣3.05億元(約合4920萬美元),同比增長3.0%。
“我們的收入主要來自三大塊,首先是新聞門戶,硬廣收入還在增長;其次,移動端的廣告收入爆發式增長;最后一塊是原生營銷。”徐進說。值得一提的是,徐進加盟鳳凰一年半的時間里,帶領團隊做了一百多個原生營銷案例,產生了將近四億元的收入。
原生營銷是徐進加入鳳凰后帶領團隊開拓的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和傳統的硬廣、軟文都不同,原生營銷不直接推薦產品,甚至不直接出現品牌標識,而是基于鳳凰的差異化、稀缺性內容,結合客戶品牌訴求,提供品牌、消費者、社會趨勢、媒體四者自然融合的營銷解決方案,短期引爆社會話題,中長期建立品牌的共鳴和價值。
“互聯網讓信息傳遞便捷,在許多人眼里,這是最好的時代。可是,我覺得,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正在跟品牌漸行漸遠。我自己每天早上有半個小時的馬桶時間,八點到八點半,坐在馬桶上的時候,我要看看今天發生的事情,但是,當我閱讀信息時,前面帶有品牌標識的我基本就直接過濾掉不看了,因為我知道那肯定是廣告。”徐進這樣告訴《東方企業家》。和徐進有著相似的看到品牌標識直接跳過的人不在少數,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推廣品牌,成為一道難題。徐進的解決方案是原生營銷。
用好內容讓用戶舒服地接受信息
“原生營銷的核心力是創造一個品牌和人的對話平臺”徐進這樣解釋自己加盟鳳凰網以來著力拓展的這個領域。“簡而言之,就是讓你舒服地去接受一個觀點、一個價值觀以及一個品牌的信息。”
2014年春節前,某個針對20-30歲的都市年輕白領的汽車品牌,想要做一波宣傳。這款車設定的概念是“放手去搏”。徐進的團隊通過鳳凰網的后臺數據,和網絡調研,對這個群體做了用戶研究。對數據的解讀顯示,這個群體的年輕人關注點主要有幾個:第一,年終獎有沒有,怎么花;第二,春節要怎么回家;第三,被催促婚姻大事;第四,這一年除夕這天是工作日,年夜飯怎么吃成了話題。根據這四大話題,徐進的團隊提出了“放手趣過年”的概念,以四部微電影的方式提供對應攻略,展開和年青人的對話。
四部微電影在網上發布后,很快成了社會熱點話題,徐進的團隊抓準時機策劃了與該品牌與某租車公司的合作,為過年拼車回家的年輕人提供試駕。“最后,達成了九千多個試駕,這一汽車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提升了300%。”徐進說。
另一個讓徐進滿意的案例是鳳凰網與某國際知名醫療器械品牌合作,推出的首部醫生題材的互聯網系列紀錄片《醫》。在紀錄片用采訪+拍攝的方式,在鏡頭前展現醫生們的工作,和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以及患者的想法等。
當時,正值醫患矛盾成為社會熱點話題。鳳凰網圍繞這個議題做了多維度的討論,并希望更深入地探討醫患關系。紀錄片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從央視到各大衛視、各大網站都給予了關注和報道。品牌在當中自然也獲益匪淺,除了得到醫生的認同,更提升了品牌的社會公益價值,引發大眾關注。
離開4A公司的時候,徐進下定決心要去互聯網公司工作,因為那里有充滿想象力的未來。但是,徐進也清醒地看到了互聯網時代那些令人擔憂的特質——人們變得更加短視和急功近利。“之前我在歐美公司工作超過十年,我感受很深的是,他們有很多耐心去做品牌的中長期的規劃和建設。今天,在我們身邊,更多的人要的就是爆品,這很讓人擔憂。快時尚、快感情、快消費……這樣的速食文化持續不了多久。我相信,有一天,一切會回歸。回歸到最重要的東西——人與人的真實情感,品牌與人的價值聯系,而不僅僅數據。而這是徐進和他背后的鳳凰的團隊所堅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