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在初中學習階段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主要學科之一。然而在現在的數學教學中,老師對數學教學的認識有待提高,初中生在數學學習方面也有待改進。筆者結合自身的多年教學經驗,對數學教育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初中 數學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37-01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教育不僅是傳授學生們基本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們通過對數學的學習與應用,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并轉化為個人習慣,為以后的生活、工作帶來便利,但是初中數學相比小學的科目難度增加,在教學內容上,初中數學更加抽象、運用更加廣泛,需要嚴謹的推理能力,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數學的特點,尋找數學教學過程中理論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以學生的素質的提升作為教學的目標。筆者在數學教育領域奮戰多年,結合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了數學教學:
一、注重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教授學生們科學知識僅僅是教育的一個方面,它更重要的意圖在于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如果沒有創新,便沒有了今天的科學成就,人們依舊生活在石器時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授、指引學生的教師,應首先具備創新意識,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以傳授知識為核心的教學目標,樹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教學目的,從教學思想、課程體系、教學模式上做出改革,把創新性作為教學首要目標。
傳統教學模式下,數學教學過程僅僅是科學知識的傳遞過程,教師輸出,學生輸入的過程,學生只是接收數學先輩們所遺留下來的知識,并無發展創新的過程,這種模式下在很大程度上限值了學生們發展創新的能力。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在通過對數學字符、幾何圖形、計算方法等的分析、運算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們在抽象思維、逆向思維、邏輯能力等方面的練習,從能達到提高學生們思維的創新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對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在“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達到最佳表現,假如教學環境過于嚴肅、認真,學生深怕收到老師責罰或批評的環境下,那么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所以,營造一種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也是培養學生們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們對數學產生興趣是教學效率的先決條件。學生們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面對數學枯燥、乏味的運算過程,便不會感到厭煩,相反,學生們會很享受運算的過程,面過結果會有種成功的喜悅,會更加愉悅的學習,從而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新課改的教學標準中,也提到了“以學生為終身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題,重點突出學生們的主題意識,把學生作為教學的核心價值,一切的教學活動、課程體系都應以學生為核心,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是教學的目標。
三、讓中學生注重觀察
觀察是人們對身邊事物或者現象的通過表面現象的數據分析其本質的過程,是研究和確定他們性質和關系的心理過程,運動到教學活動中,就是指引學生們通過對數學符號、字母、數字、公式或其它的關系式,結合自身所學,通過公式推導結果的過程,觀察并非是消極的心理狀態,它應該是“思維的視覺”,是學生們發展智力的有效思維活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們觀察的能力,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數學活動中,觀察是和思維活動密切相關的,是培養學生思考意識抽象概括化、思考對象形式化、思考邏輯化的有效手段。
綜上所述,數學教育質量的提高應該從教師和學生雙方面下手,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和對學生培養的方向,采取有利的措施,不斷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中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指引學生重注觀察,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效果。作為數學老師我們要意識到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習的主體。我在傳授知識、技能時,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使學生有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我盡最大的努力,充分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岳艷萍.試析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46).
[2]吳文龍.初中數學教育生活化實踐探微[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4).
[3]劉艷君.淺析初中數學教育的創新理念[J].學周刊,2013,(6).
作者簡介:
劉夔(1961.02.-),男,漢族,重慶永川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