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攝影藝術創作在“一戰”與“二戰”期間尤其豐富而多樣,藝術家們在圖像設計、抽象表達和構圖形式上投入了極大的創作熱情,充分發揮了創新潛能。托馬斯·沃爾特收藏的148位藝術家的300多張攝影作品記錄了這些創作時刻,現今由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呈獻給公眾,展現20世紀20至30年代這一變革時期的現代攝影藝術及我們所處的影像世界。這次展覽集中展示了這些作品的拍攝地及拍攝手法,從攝影歷史和起源及攝影材料、技法和傳播方面對現代攝影藝術進行了深入探索。不管出自街拍還是工作室,這些先鋒攝影作品中透露出攝影師對世界新奇獨特的感悟。
作為一位德國攝影師兼攝影收藏家,沃爾特的私人藏品中不乏名師名作,如貝倫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卡爾·布洛斯菲爾特(Karl Blossfeldt)、馬奴埃爾·阿爾瓦雷茲·布拉沃(Manuel Alvarez Bravo)、克勞德·康恩(Claude Cahun)、阿爾文·蘭登·科伯恩(Alvin Langdon Coburn)、佛羅倫斯·亨利(Florence Henri)、安德烈·科特茲(André Kertész)、杰曼·克魯利(Germaine Krull)、埃爾·利西斯基(El Lissitzky)、露西亞·莫霍利(Lucia Moholy)、亞歷山大·羅德琴柯(Aleksandr Rodchenko)、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保羅·斯特蘭德(Paul Strand)、莫里斯·塔巴德(Maurice Tabard)、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等杰出藝術家。沃爾特1977年移居紐約,后成為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委員會的一員,即將個人的藏品贈給博物館。這次展覽向世人展現了攝影史上精彩的一段時期,可以使人從全新的視角審視這些作品。
這些珍貴的高質量攝影作品是20世紀20至30年代先鋒攝影藝術的杰出代表,主要拍攝自德國、美國、法國和俄羅斯,它們在攝影史上的重要意義可見一斑。藝術家們從不同視角利用多種拍攝手法記錄下精彩瞬間,并通過新的沖印技術進行加工處理,達到意圖表現的效果。攝影是門極富表現力的藝術,觸及多種媒介,如雜志、報紙、書籍、新聞短片、電影等,成為文化、信息、娛樂甚至現代性的傳播媒介。這一時期的攝影藝術處于探索、實驗和技術革新階段,其已成為更加動態、靈活并易于傳播的媒介手段。此次攝影展正是呈現了這一現代藝術形式的重要創新時代。
攝影材料和技法是這次展覽關注的焦點。對于藝術創作的技法來說,材料或媒介特性可以決定藝術品的物理性質和表現力,而照片影印則是攝影藝術的重要環節。通過照片可以了解拍攝技法及照片顯影技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攝影技術也在不斷完善,攝影師的創作意圖和題材也更加廣泛。相紙的質地、薄厚及照片的裱貼、修描都可以影響攝影作品的質量。不同的拍攝技法和影印技術可以使照片呈現出不同的色調和效果。
這些作品在拍攝技法、拍攝地、風格及題材上都各有不同,為該時期的攝影藝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信息。技術革新使這一時期的攝影作品豐富多樣。萊卡相機、放大機及高級相紙的出現都可以算是攝影藝術發展的分水嶺。借助這些工具和介質,一些藝術家開始挖掘更多的可能性,在暗室和工作室中嘗試拼貼照片、集成照片、顯影照片、過度曝光等。這些照片的拍攝者既有業余攝影師、肖像畫家,也有記者、插圖畫家,還有設計師、評論家等形形色色的藝術家,體現了這一時期攝影藝術的多樣性。
這次展覽是對1909—1949年這一歷史時期中優秀攝影作品的一次全面而精彩的呈現,集學術性和欣賞性于一體。值得一提的是為這次展覽特別設計的網站,收集了那一時期最全的攝影作品及其相關信息,并在地圖上標記出作品拍攝地及拍攝者的生活、工作軌跡,對藝術家和拍攝技法進行歸納分類。網站的信息和功能豐富,可以直觀地掌握當時攝影藝術發展的全貌,有助于深入了解攝影師及其作品。可以說現代藝術博物館對這次展覽的策劃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