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 張鴻雁
建筑建立在環境之中,從原始的自然環境到人類聚落的社會環境,建筑與環境結合后所呈現的地景總是建筑設計,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設計所要著重思考的要點。
公共性建筑不同于私人建筑或單一的建筑,是一個綜合性的包含環境、建筑等多方面因素的群體范圍,需要設計思考的內容牽扯到方方面面。而作為一個從直觀的面積上看就很大的建筑類型,與周圍的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良好的融合是十分關鍵的。畢竟設計是社會性的,不是孤立的,更何況作為公共性的建筑設計,更是從定位上就確定了其與環境相協調的重要性。
籌建中的浙江音樂學院對于其落成后呈現的地景面貌十分重視,也因此成為了其建筑設計方面的一個重要特色。
在地景概念上,自然景觀與建筑的融合可粗略的分為有機可生的地景概念和設計性的地景概念。有機的,又稱作勞作中的,是一種與自然環境相互結合,充滿生命力的地景;而設計性的,是一種人為營造的,讓“自然”努力適應建筑的地景。雖然設計性的地景在初步成效上可能會更有成效讓人耳目一新,但是無論從建筑還是環境的自身生長發展來看,有機的結合才是更合理的選擇。
與自然融合形成的地景概念主要的由兩個因素組成,即外部環境與建筑本身,而兩個元素融合構成的地景概念也因此主要的體現在三方面:選址環境(包括對于環境的利用、保護、破壞情況)、建筑本體(建筑形制與構成)、以及兩個元素如何相融合的。
1.與外界的融合
自然生長的邊界是良好的液態地景呈現的重要因素,因為建筑首先是要坐落在環境之中的。而在如今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社會之中,即便是如同轉塘鎮域這類并不屬于城市中心的并不繁華的區域也依然是自然與人工文明交融的社會面貌,所以音樂學院的建筑要落身于此,就要考慮同此地復雜的地理面貌相融合才可以形成柔和地景邊界的第一步。
因此浙江音樂學院首先在校園的整體造型上就采用了遠不同與以往那種方塊格尺一般整齊劃一的工廠生產出來的校園格局,而是采用了依山傍水,循形就勢的方式,構造出了一個不規則邊界、與周邊環境相輔相成的自然形態的校園。而在建材的樣式與選擇上,也采用了人工器械感和自然原材感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形式上呼應了人與自然友好相處和諧共處的理念,更是符合了此地自然綠地與人工灰墻相得益彰的生態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學院的形式草圖,并不是設計師閉門造車異想天開的“自然方案”,而是以選址處的自然和地理環境為前提,緊緊圍繞著其原本的生態環境,秉持著盡量不多伐一木,不破壞一河的方式來構建的,不僅保護了環境,更是讓校園形成了一種環境友好的形象。
且,如此造型的校園,永遠是一個未完成與完成體共存的狀態,也即是說,即便未來學校需要擴大校園或者時更替一些陳舊的設施和樓體,也可以按照這個模式進行擴建和修建,甚至擴建的范圍更為廣闊——因為它不存在一個四方圍墻下的固定形狀,也不需要考慮新校舍如何圈入校園范圍內,因為自然的邊界使得它擁有與環境一同生長的特權。也正是“進行中”的地景概念所提倡的思路。
2.建筑本體的構造
建筑本體的構造遵循其整體地形的思路,也是采用靈活、生動且充滿生命力的造型,在內部結構和布局安排上,打破以往校園內部如同軍隊或殖民地規劃大街一般死板的條框,而是形成如同園林一般的景致和設施、觀賞與實用并存,人工同自然錯落有致地疊加。
材料的選擇依然是多種類型的碰撞混合,這不僅營造出了一種十分協調悅目的視覺效果,在激發了學生對于新穎和流暢的碰撞感的體會的同時,還應對了人與自然和美共處的當代人類在對待環境問題上的美好愿景。
在校園內部的景觀規劃上,人工景致與自然景致均在設計人員的精心考量之下,遵循了更為貼近自然特征的形式。對于自然景觀,則極大地保留了其原生態,也就是說,校園內部的植物、溪流甚至是山脈都是原本地貌的特征,而不是為了滿足某種如畫的需求而人工添加的棋子,所以極富原生態的野趣,而不會沾染上被鋼尺裁切過的銅臭氣息。而同時人工打造的小景致如噴泉、階梯、廊橋等也是圍繞著自然景觀而進行的添加和增補,讓景致與景觀緊密貼近,如同嫁接一般讓二者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第一作者單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
第二作者單位: 浙江音樂學院)
本文系文化部科技司2013年科技創新項目“基于文化累積效應的區域城市化規劃模型研究及量化分析”成果之一。(項目編號:KJCCX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