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紹華
地理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由此可見,地理課堂教學應貼近生活,應提供給學生與其周圍相關的地理知識,讓地理課堂為生活服務。那么,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做到呢?我認為應盡可能地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融入課堂,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發生發展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還可以充實課堂,活躍課堂氣氛。
一、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導入教學,激發興趣,提高效率。
地理知識蘊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我們應注意隨時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如果在課前先引用一個與新課內容有關的生活實例或現象,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知識的好奇心,為學好本課知識做好鋪墊。如在教授“洋流”這一內容時,我在上新課前先講了一個故事。其內容大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潛艇經常神不知鬼不覺地從英軍控制下的直布羅陀海峽出入地中海,在大西洋上偷襲盟軍,盟軍在德軍的偷襲下吃了幾次大虧,便派戰艦監視直布羅陀海峽,用聲納監聽德軍潛艇動靜,打算一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魚雷將其摧毀。監聽多日,毫無動靜,但是,德軍潛艇還是能偷偷地溜出海峽,進入大西洋,偷襲盟軍。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德國潛艇能毫無動靜地溜出地中海呢?這個故事馬上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原因的積極性,為后面的“密度流”教學埋下了伏筆。又如講“時差”時,我舉了2014年巴西世界杯這個例子:巴西世界杯開幕式時間定為當地時間2014年6月12日15:00,而我們觀看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開幕式卻是在6月13日凌晨2點。為什么時間不一樣呢?學生急于知道原因,上課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課堂效率。當這些生活實例或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就被點燃了,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探究精神,從而達到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二、將社會發生的“熱點”現象融入課堂教學,促進學習,加深印象。
與地理有關的社會“熱點”是高考地理命題的最佳切入點,最佳題材。某“熱點”事件發生了,不僅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會引起學生的關注,這時,我們及時將相關的“熱點”事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僅能促使學生牢固掌握與“熱點”事件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原理,還能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與時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北京時間2015年4月25日14時,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此次地震發生時,我剛好要上“地震災害”這一內容,第二天上課時,我播放了一段有關尼泊爾地震的新聞報道,并和學生一起為受災的尼泊爾人民祈禱、祝福。在課堂上,我以尼泊爾地震為背景材料,將地震的成因、分布、危害、防災措施等相關內容設計成幾道思考題,并讓學生合作探究,掌握相關內容;我發現學生學習的態度和積極性比平時好多了。課后,據學生反映對本節課的知識點記憶深刻。可見,及時將社會“熱點”事件引入課堂,并進行相關知識的教學,不僅可以學生學習,加深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和原理的印象,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課堂上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提高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知識遷移能力,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原理服務生活,是我們地理教學的最終目標。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呢?在課堂上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發生的相關地理現象,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如,在上完“國際日期變更線”這一知識點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來解釋其原因:2013年8月8日這一天,有一艘海輪正在太平洋上行駛,船上有一對雙胞胎姐妹出生了,有趣的是姐姐在8月8日出生,妹妹卻是在8月7日出生,單看出生日期應該是妹妹比姐姐更早出生。怎么回事呢?與我們生活常識相悖,請解釋原因。初看這個問題時學生感到很不可思議,姐姐應該先生出來啊,怎么可能生在妹妹的后邊呢?可是認真一分析,同學們就得到了答案:這兩姐妹肯定是姐姐先出生,妹妹后出生,只是,她們出生時,所在的輪船剛好經過“日界線”,而且該船是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需減一天,姐姐出生時為8月8日輪船還沒過“日界線”,輪船過了“日界線”后妹妹出生了,此時日期為8月7日,所以出現了妹妹比姐姐大的有趣現象。又如,在講完“熱力環流”這一知識點時,我引入了“諸葛亮火燒葫蘆峪”這一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要求學生探究其原因,故事大概為:在三國后期農歷六月的某一天,萬里無云,熱浪襲人,真是火攻的大好機會,于是,諸葛亮將司馬懿父子及其所帶領的大軍引入并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正當大火沖天,一場大雨不期而至。……諸葛亮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也”。這場大雨真的是老天安排的嗎?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就得到原因了:原來大火燃燒使近地面空氣受熱并不斷膨脹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降低,所含水汽不斷凝結,最后產生降水。所以天降大雨,打亂了諸葛亮的計劃,撲滅了大火,使司馬懿父子得以逃生。以上實例的引入,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對這些實例成因的思考和解釋,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增強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總之,在生活中與地理知識有關的現象無處不在,只要我們處處留心,不斷收集保存與教學相關的生活實例或現象,再把它們融入到與之相關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解釋它們的成因、發生發展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享受到學以致用的成功喜悅,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理解,加深印象;又能讓他們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從而促使他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