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波
2014年11月5日,由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穿越地平線西部青年版畫家作品展”組委會主辦的貴州版畫與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版畫作品交流研討會在西南民大航空港校區藝術學院心韻樓研究生展廳舉行,四川省美協版畫藝委會副主任、民大版畫專業領銜導師甘庭儉教授,本科負責人付業君、盧云鶴老師出席了此次交流研討會。在隨后的發言中,甘庭儉教授以及二位老師對此次活動展出的貴州版畫作品做出了詳細的解析,對兩地區版畫發展現狀做出了深入的比較,所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深思。
本次活動共展出貴州34幅版畫作品,其中不僅包含王建山、朱建坤等名家作品,也有貴州在校學生作品,客觀的反映出貴州版畫發展的現狀。貴州位處祖國的大西南,眾多民族的聚居區,這片土地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內涵與難以言表的意境美。貴州版畫創作得益于民族性,建立在歷史內涵、意境美之上。貴州的藝術家也正是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遠離鬧市,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不被所謂的主旋律所束縛,創作出的作品更加貼近內心,更能表現生命的真善美。34幅作品中,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民族題材;第二,自然風光;第三,個人心靈感受。其中民族題材版畫值得注意。版畫作品不在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現實生活場景或者人物形象的客觀再現,而是依附在貴州文化、民族、地域特色之中。現代版畫離不開具象性的對客觀物象的視覺樣式的模擬、描繪、再現,同時也以主觀的抽象性去理解、感受、表現,是客觀到主觀再到客觀的過程。以王建山老師早期作品《璀璨的陽光》為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畫面中傳統的民族素材苗女形象,而是一個個大小不一、有虛有實、錯落有致的圓點、圓圈、圓形,這也是構成畫面的主要符號元素。通過分析作品可以看出,他是通過對具象載體(苗族少女、圖案、飾品)的采集與重構,使具象的對象抽象化,在經過抽象符號的重組構成了畫面。從王建山老師作品創作方法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民族題材雖是傳統的創作主題,但在創作手法上應該敢于創新!
作為四川青年版畫人,我們站在前一輩老版畫家的肩膀之上,身處四川版畫這片沃土之中,對四川版畫的延承與發展責無旁貸。四川黑白木刻在中國版畫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老板版畫家創作出了眾多不朽的佳作,對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那些經典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必然有其特有的藝術價值,但時代在改變,創作主體人也不同,因此我們青年一代更多的是要抱有揚棄的態度,采用批判的眼光。結合此次活動,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四川青年版畫人深思。第一,心態問題。藝術是種生活方式,相應帶來的榮譽只是個人藝術創作的衍生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當代藝術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油畫國畫市場相對火爆,而版畫市場相對理性,版畫藝術家們更像是畫壇中獨行的忍者,潛心地做著自己的藝術,也正因為如此版畫作品仍舊持著很高的藝術性、純粹性。作為青年版畫人,更不能抱著功利的心態從事藝術創作,為創作而創作。第二,作品題材。從我所了解的四川青年版畫人作品創作題材主要分為兩大類:首先,較為多數的是延承四川傳統黑白木刻的藏族題材。以徐匡老師作品為例,精致的刀法,細膩的灰色變化,近似素描的黑白木刻獨樹一幟。很多青年版畫人學習迷戀于此,殊不知徐匡老師作品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反應了當時藏族同胞當家作主、重獲新生的精神狀態,這是建立在他長年在藏區考察生活,設身處地的獲得自我感受的基礎之上。簡而言之,只學表面符號,不去探究更深層次的思想感受,藝術創作脫離實際生活。我想在此引用陳丹青先生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心中的疑問:“沒有照片,我們還會畫畫么?”其次,還有一部分青年版畫人在技法上尋求創新,但作品空洞,追求形式主義。這樣的作品可能在短期內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長遠看不符合藝術發展規律,有標新立異,有機取巧之嫌。我認為版畫創新要符合藝術發展規律,應多從版畫根本屬性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形式固然重要,但需要內容支撐,只有這樣藝術作品才不會顯得空洞。就黑白木刻而言,技法發展至今很難有更大的突破,如何在眾多可能性之中尋找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次交流研討會成功舉行,有益于加強四川貴州兩地版畫群體的交流溝通;有益于對兩地版畫作品更理性的認識;更對四川青年版畫人的自身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