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代女性畫家袁旃將傳統繪畫與現代元素進行巧妙結合,以對于藝術的獨特理解游弋于古今之間,在絢麗的色彩下她不停息地進行自我探究,大膽塑造出了具有裝飾意味的繪畫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作為臺灣女性藝術家代表人物的袁旃,出生于書香世家。早年深厚的傳統繪畫基礎、年輕時歐洲的游學經歷加上幾十年供職于故宮博物院的文化積累,使得她的繪畫不但汲取了西方與東方的養分與精華,同時還從傳統框架之中抽離、轉化,以其迥然不同的智慧解析中西美術。就如她所言“我就是把古人的型態整個翻新,用現代的顏色、構圖,可是你一看就是中國畫,流的都是古人的血。”近年來她在繪畫創作中不斷求新突破,從古物中尋求靈感進行變古,以不同于現有的視覺成規進行自我表達,在絢麗的色彩下游走于傳統與現代,創造性的用畫筆塑造出了一個具有中國藝術魅力的奇妙時空,在這個時空中點、線、面、色彩等都被賦予了生命力,畫面由此生發出一種平面味和裝飾味來。
袁旃的作品取材很廣,尤其喜愛從美術史中擇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和符號進行借用、再加工。她認為古畫里有很多提示,而她就是去把這些提示找出來。這些提示加上構成、夸張的主觀處理在作品中得以以一種全新的畫面呈現。在造型上,她的繪畫不是對于傳統的單純描摹,也不追求物體具象的真。她更多的是在物體外輪廓特征下進行畫面形式感的處理,以奇思巧構賦予造型結構內在的意義并傳達主觀感受和審美經驗。如作品《揹揹馱馱》,靈感來源于錯金銀云紋青銅犀尊,她提取并簡化青銅犀尊的外形,以不同顏色、形態的線條加以填充,表現了兩頭犀牛昂首佇立的場景。畫面中犀牛的身體由各式疏密的線條以不同的長短粗細、方折曲直組合而成。錯綜復雜的線條排列看似變化多端實則始終隨著犀牛的身體形態繁而不亂、雜而統一,具有很強的韻律。底部密集的紅色線條、身體轉折部分的白色曲線以及逐漸疏松的黃色線條,這些線的使用在構成圖像、體現對比的同時散發出濃厚的裝飾意味,使得這一大一小的犀牛帶有了活潑有愛的情感趣味和繪本圖形感。這在作品《雙雙對對》中也有體現,頗為現代的背景下站立著一怪奇有趣的動物形象。出自歷史上的唐三彩馬頭上加上古代女子的發髻、脖子處裝飾的琺瑯圖案、尾部類似裙擺的蓬松物,這不符合邏輯的奇特組合不僅是畫家意趣的體現,還存在一種反現實的奇妙韻味。傳統的琺瑯圖案以及組合的紅色曲線,兩者的結合帶來傳統與現代的摩擦,畫面有趣而引人注意。這匹被拆解、置換的馬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工藝裝飾品的審美感受,作者旨在以這種荒誕重組的形體來表達對于生活的感悟。
柏拉圖曾說:“真正的美來自于所謂美的顏色,美的形式。”色彩是繪畫藝術的基本要素。在色彩上,袁旃喜愛如石青、石綠、石黃、朱紅等重彩,她賦予色彩主觀上的理解,對于色彩具有超強的把控力。她用絢爛明亮的色彩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美的盛宴。畫中原本死氣沉沉的古物在純凈高飽和度色彩的作用下顯得生意盎然,充滿著天真爛漫的童趣。如作品《餐廳》上布滿的斑斕物件,顏色繁多而又整體和諧。整幅畫面被色彩分割為三個部分:遠處繪有圖案的屏風、中間散落的物品以及近處的木桌。青、綠、紅、黃四種顏色的對比在這幾個部分中反復出現,頓時呈現出具有節奏感的裝飾韻味來。中間最大一塊面積的紅色與綠色木桌形成了色彩面積上的鮮明對比,平面化效果強烈。作者將其對于生活的理解融入進這鮮艷脫俗的色彩間,用明麗的色彩描繪了一派家常氣息的餐桌之物,盡顯家居的瑣碎隨性又不失表現性。另一幅作品《翠玉白菜》,黃色如波浪的海面上,漂浮著各種青綠色的翠玉白菜,黃綠對比下的幾何造型白菜以不同的大小形態鋪滿畫面,色調整體而又單純,近處平鋪的大面積黃色與遠處紫色天空形成的黃紫對比下,作品帶有一種超越現實的空間感。袁旃的繪畫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元素和色彩卻不顯一絲紛亂,畫面活潑跳躍,富有強烈的裝飾效果。
在構圖上,她打破了空間透視法。常根據自身感受和畫面需要,將不相鄰的物象進行組合以此來表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情節或時間。她利用不同物體的結合使得繪畫空間大大擴展。不再單純追求畫面的虛實關系,作品更為平面化和引人入勝。例如《游園驚夢》,現實物象的大小關系忽略不見,客觀的比例在畫面中不再有效。畫家采用交錯式的構圖形式保持著時空的自由,展現不同時空發生的故事,穿著花裙側臉的小女孩、擬人化的鼎、游弋的魚兒、縮小的宮女以及戲劇化的擊鼓說唱俑等等。這些人物的排列脫離了現實感使得畫面帶有一絲童話色彩和裝飾美感。袁旃用這種超越時空的角度表現了一種全新的視覺觀念,以豐富的想象力將不同的時期的人物集中在一個畫面中。如作品《四季常新》,中央舞著彩帶站立著的高挑女子、追逐足球的少女、跳舞的綠裙女孩以及在空中翱翔的龍,它們雖然處于一個畫面之中,但各自所處的時空又有不同。若以其他的事物作為參照就會發現,在這幅作品中存在著多視角的觀察方法,畫面中的每一個人物都作為主體而存在。作者將物象融進畫面中描寫了不同的情節,強化了畫面意境,建立了一種時空疊加關系,具有明顯的裝飾構圖特點。
袁旃的作品不同于以往繪畫的套路,她在當代繪畫語境中建構起了一種新傳統。她沉浸于傳統文化卻從未被傳統所桎梏,相反以求新求變的態度將對于美術經典的理解娓娓道來。她的創作極為考究,畫面中的小角一物也可能出自某極品大作之中,因為她認為若使用這些最經典的作品入畫,她的畫作氣質自然就會不同。袁旃的繪畫帶給我們一種特有的裝飾意味的視覺感受,色彩鮮艷而不流于俗,自有一種典雅別致的氣息。她說:“我要畫的是我自己的作品。”古稀之年的袁旃,始終堅持清晰地思考和更好的企圖心,繪畫能量依然不斷膨脹,至今仍陷入瘋狂的創作中。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溫蕾(1992—),女,湖南株洲,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3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