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喻嫻

保羅·克利是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中影響力頗大的繪畫大師,特意獨特的視角和夢幻般的色彩,隨心地表達自己豐富的幻想、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對現代藝術的探索。文章主要從欣賞保羅·克利的繪畫作品及分析大師獨特的藝術表達手法入手,探索了解蘊含在其作品中對藝術本質的理解與情感的寄托。
保羅·克利是位偉大的藝術家,他創造出稚拙、童真的繪畫風格。他的作品就像他本人一樣充滿了個性,但又是那么的真誠和直白。
克利的繪畫中多以點、線、面為主,形式簡明、色彩絢麗和諧、充滿著童趣、洋溢著音樂律動,看似簡潔明快卻蘊含著深奧的哲理。對于克利來說藝術不僅僅是形式與內容、線條與色彩,他要探尋的是表象背后的實質。因此,他的藝術呈現出一種復雜多變的現象,其藝術繪畫語言令人眼花繚亂,捉摸不透。在他的作品中,形體、線條和色彩的組合,有時是某種特殊的符號,有時是童真、稚拙的想象,有時是事物客觀形態的變化,在這些繁雜的變化中他總是能準確地把握繪畫的奇妙所在。不論如何看克利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是具體形象還是抽象符號,事實上都是他對客觀現實事物的感受。藝術創作往往都是畫家通過運用繪畫創作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個過程。
無論克利的作品呈現出怎樣的千變萬化的面貌,但他對于夢幻的追求從未改變過,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他著迷于那些充滿幻想的事物。克利的藝術語言從對材料的把握開始,比如在瀝青玻璃上用針刻畫,用水彩繪畫、用油畫紙,包裝紙等等,不同的材料,給于他不同的感受,通過不斷探索有助于他繪畫線條的自然生長和色彩夢幻呈現,而這也正是克利繪畫的特點。有時幾根線條同時生長,迂回曲折,穿插交織,就像是孩童們嬉戲玩鬧,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線條在他筆下都是那般充滿生機,具有情致和誘惑力。克利稱自己作畫,是用線條去漫游。他的線條往往是富有生命的,是在用有靈魂的線條去描繪畫中的樂感。
克利的繪畫都是以兒童的視角來講述故事的,用兒童的視角轉變藝術視角,用兒童的涂鴉來代替熟練的技法,從復雜到簡單,從被拘束的繪畫到放肆自由的繪畫,用兒童的純真去反抗傳統的規則。如他的作品《綠色絲襪的女孩》(1939),畫面中充斥了一種被朦朧渲染的感覺,整幅畫面呈現出一個穿著綠色絲襪的小女孩,她正在歡快的玩耍,像是在隨著音樂跳舞,作者用簡單的線條和明快的色彩勾勒出生動的人物的最原始形態,再加上孩子似的繪畫風格,讓整幅畫不僅變得更活靈活現,而且還是整幅作品充滿了歡樂。克利相信:“孩子們最接近創造力的源泉”,所以他總是著迷于孩子們的藝術。另一幅作品《水手辛巴德》(1940)是借助孩童的視角出發,展現出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充滿無限的想象力。在作品中我們也看到,克利在通過一些穩定的圖形,來維持畫面的均衡和秩序,并且不忘營造出童話的藝術氣氛。克利認為,在藝術中“直覺是決不可能被替代的。”他對憑直覺自主描繪的兒童藝術很感興趣。兒童特有的符號創造能力、形狀變化能力,尤其是無拘無束、天真率直的特性對他深有啟發。克利也會嘗試像孩子畫畫那樣,由著筆在畫布上信手捻來地自由涂鴉,從中獲取某種直覺上的東西再通過自我意識的深化和改進,從而得到他所需要的東西。他的作品看似天真稚拙,實際卻是獨特深刻的。克利的作品之所以充滿強大的魔力,是因為有兩個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形,在畫作中他運用點、線、面、組合成個各種各樣象征性符號般的形狀,這些形狀在畫面中自由的變化延伸,卻在不經意間碰撞在一起,形成一種堪稱完美的契合,使得作品激蕩著某種不可思議的震撼力。如,紅色的氣球、可愛的貓、游弋的魚形現象可愛生動,似是出自孩童之手一般。其次是顏色,它們與形狀緊密的融合在一起,運用大膽的色彩來表現作品的內涵,通過顏色的深淺、明暗來表現畫面的節奏感,就像音樂一樣,有強有弱,歡快生動,從而帶給欣賞者難以言喻的美感。
結語
克利的藝術創作不是對歷史的回溯,而是對未來的追求和向往,其藝術風格多變,用不同的材質、創作手法隨手創作,用簡單的繪畫手法表達豐富的藝術內涵。克利的藝術成就在于他的堅持和不斷探索。保羅·克利對西方藝術的貢獻遠不止于此,其繪畫精神對西方繪畫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對于保羅·克利的鑒賞不會停滯不前,其藝術對后人的影響也更加深遠。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
作者簡介:王峰(1975-),男,陜西省西安市,陜西科技大學,講師,研究生導師,碩士(2011),研究方向:油畫藝術。
喻嫻 (1989-), 女,甘肅省張掖市,陜西科技大學,學生,碩士(2013),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