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繪畫藝術中的色彩,是藝術家表達自身對世界的看法,傳遞與傾訴對自然的情感,表現自我存在意義和價值的重要表現形式。無窮的生命色彩、多變的自然形態,飽含著永恒的動人力量。色彩是美感的基本形式,藝術家通過色彩將感悟到的人性精神,展示到自己的藝術語境之中,瞬間引發人們情感的共鳴。
繪畫作品中,鮮活而熠熠閃光的色彩美感,正是繪畫藝術最動人、最微妙、最可貴之處,也是色彩與其他視覺元素之間的根本區別。藝術家對世界獨特感悟的傳遞,也正是由繪畫色彩美感這種直觀而又感性因素來達成的。色彩豐富微妙的表現性,詮釋了藝術家個體與外在世界的交流聯系,這個交流過程事實上就是色彩美感的呈現,也使得藝術表現得到了情感的升華。
色彩在繪畫藝術中的功能表現
西方傳統藝術體系當中,對事物的表現首要達到結構合理、造型嚴謹以及色彩和諧的要求,才能算作成功的作品。繪畫藝術所表現出的藝術魅力和視覺效果是通過多種藝術手段綜合體現出來的,而色彩則是其中較為重要的要素和手段。對于繪畫作品的藝術美感的體現,在不同畫家的作品中是因人而異的。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色彩以多種呈現方式組成形式各異的視覺美感,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這些關系和組合,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也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的性質。
繪畫作品中的色彩表現不同于真實的客觀世界,它強化了客觀世界的內涵與形式之美,并將現實色彩情感化。畫面形式中影響美感體驗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色彩,色彩是畫家情感生活最直觀的表現形式。作品之所以具有個性鮮明的情感意味,在于畫家獨具匠心地運用色彩的視覺要素,從而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
在現代繪畫藝術中,色彩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畫家對色彩的追求已不僅僅是為了忠實再現所描繪的題材,而是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情感反應的感官傳遞。當代藝術家們則把色彩作為重要的表現手段,試圖通過視覺要素更為直接地影響人們的情緒,帶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
自然界中的色彩可以說觸目皆是,變化萬千,具有無窮的魅力,有著無限美的因素,色彩也因此變得更加地耐人尋味。色彩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加強畫面的視覺效果,豐富畫面的視覺語言信息,對于突出畫面美感的表現性與情感獨特性有著深遠意義。
色彩美感的視覺傳遞
人類生存的環境由于光和色的存在才使得這個世界充滿了勃勃生機和無限魅力,色彩賦予人類情感的寄托、和對生存的積極向往。在某種層面上,色彩就代表了生命的符號,人類生存的空間失去了色彩的裝點將會是何等的沉悶和寂寞。無論怎樣的視覺元素都很難像色彩那樣給心靈強大的撫慰和支撐。早期人類受到自然界色彩和形狀等視覺要素的吸引,自然地產生了繪畫的沖動與自覺。視覺美感的構成要素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色彩,色彩有著永恒生命力,無所不在,也是構成視覺藝術的基礎。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使用三棱鏡分離太陽光束的光譜實驗,讓科學的色彩理論走近繪畫藝術。印象派的畫家們也正是發現了色彩的這一奧秘,進而窺見到自然界色彩變化的無窮魅力。特別是對外光的研究和探尋,甚至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使色彩藝術發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而對于色彩的情感性象征,實際上是將客觀物象色彩特征進行創造性把握,對色彩關系含有主觀豐富的想象與創造,從而使色彩具有了作為藝術表現的情感性語匯。
繪畫作品中的形狀和色彩是構成視覺要素的基礎,各自有其非凡的表現力,也是繪畫最基本的表現語言。18世紀以前,總體而言色彩是從屬于形體的。然而從浪漫主義繪畫開始,色彩的視覺價值才真正得到解放。到了印象主義時期,由于光學和色彩學的發展,將原先從屬于藝術形象背后主觀的色彩情感予以強調,突出色彩的科學構成和形式美感,畫面中客觀物象的真實性變為次要的,色彩成為傳遞主觀情感和表現形式美感的中介。
繪畫藝術對客觀物象的表現,往往帶有個人感受和情感的痕跡,色彩創作中也必然注入主觀精神性,因此更具感染力。畫家通常都是由描繪客觀物象的光色影響,逐漸發展到主觀的色彩表現和情感傳達。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象是沒有感情的,無生命的物象在繪畫作品中變成了有情感的形象,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外在描繪到精神特質表現的轉變,正是畫家主觀情感作用于對象的轉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色彩變得更具表現力,更易于表現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不同的藝術家選擇自身獨特的形式傳情達意,藝術的表現形式與生活是統一的。而真正有感染力的作品,往往可以在表現形式背后發現畫家對生活感受的藝術魅力。真正的藝術家是以鮮活的感受呈現給觀者一種生活本身的美好愿景,自然要有內容,要有飽滿的情感,還要有思想。
色彩藝術表現的傳承
繪畫藝術中色彩的視覺表現形式各不相同,每個藝術家都有個人的審美傾向和對繪畫語言的偏愛,并不斷使其在作品中突現出來,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特點。在畫家的藝術追求當中,有意識地強調或突出色彩的視覺要素,最能體現個人的審美趣味和情感,從而賦予作品形式美感。對于色彩因素不斷突出與強調,作品的風格也就隨之產生。
當代也有很多也將有更多藝術家以發揮色彩之長為特色展示其藝術的魅力,對色彩因素的強調應對繪畫視覺要素進行全面認知和把握,是獨立審美意識不斷演進追求的結果。在對傳統藝術做深入了解并對色彩的視覺要素有獨到的理解,便能獲得更為廣闊的藝術發展空間,從而發展藝術理想,一切成功的藝術創造都是在此基點上發展起來的。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大學機電學院)
作者簡介:葉東明(1980- ),男,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藝術設計教學與繪畫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