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 劉亞運
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群中規模最大,保存壁畫面積最多的石窟群,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本論文以臨摹、研究為主,結合相關理論文獻,分析、總結出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色彩的具體暈染方法,并逐個詳細列舉。
克孜爾第38窟壁畫內容
克孜爾石窟第38窟開鑿于公元4世紀中葉到5世紀末,窟內壁畫技藝高超,精美絕倫,色彩對比鮮明強烈,是克孜爾石窟壁畫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除此之外,克孜爾38窟的結構中心塔柱式而備受重視,窟內14幅天宮伎樂赫赫有名。
38 窟壁畫內容主要以本生、因緣類佛傳壁畫, 以及后室涅槃場景壁畫,另外, 還有伎樂、菩薩、供養人、天眾等。主室券頂中脊繪有天象圖, 券頂的兩拱壁繪有菱形格因緣故事和本生故事壁畫。不幸的是部分菱格被人為揭走或因歷史長久自然剝落。主室門壁上方半圓端面繪制的兜率天宮說法圖,彌勒菩薩交腳坐中間,兩側各有六身聽法天人。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中四身姿態優美的菩薩已被德國探險隊揭走。主室左、右兩壁繪兩排天宮伎樂圖,龕下繪有因緣類佛傳壁畫,又稱說法圖。左壁壁畫畫面現已殘毀不清,右壁殘損中仍可辨識出鹿野苑初轉法輪和釋童提婆利迦繼王位的故事內容兩幅。前一幅中,主佛面向左側,二鹿臥于佛座下。此外,窟門兩側各繪一樹下思惟菩薩。后室后壁繪佛主涅槃有關的場面,包括佛身上方二菩薩、二弟子、四梵天,撫佛足的大迦葉以及佛頭下身先入滅的須跋陀羅等舉哀眾。左、右甬道外壁及左、右、后壁,則繪有舍利塔中通肩衣禪定印坐佛,還遺有佛塔禮拜的殘跡。
主要的暈染技法
經過對38窟現存壁畫的觀察和臨摹,再加上研究所教授的指導,分析總結出以下壁畫暈染方法:
暈染法,是指用水墨或顏色漸次濃淡地烘染物象,使其分出陰陽向背并產生立體感的一種繪畫技法。克孜爾石窟壁畫中除了平涂以外的暈染方法主要是指“凹凸畫法”,又稱“疊染法”。 疊染法主要是指:用同一色彩的不同明度,由淺入深或由深漸淺的層層疊加,層次分明的對物象加以暈染, 用色階的濃淡形成明暗,以使所染物象具有立體感。第38窟壁畫中的暈染方法主要是疊染法。
通過對克孜爾石窟38窟壁畫的臨摹和觀察,發現其壁畫畫面的大面積的背景等運用的就是平涂的方法,顏色比較厚重,筆者近距離觀察,能在畫面上清晰看到平涂時的筆觸。除此之外,對于人物服飾中的暈染,主要采用的也是平涂,不過不同于背景之處在于先平涂,然后勾勒出粗線不暈染開,來表示衣紋。這種平涂方式再加上主觀的顏色設定,使壁畫很具有裝飾性。
疊染法在克孜爾第38窟壁畫中主要運用在人物肌體部分,使所刻畫的人物更加突出。38窟壁畫中大部分人物的眼睛周圍、頸部、腕部、胸部等部位則運用了很強烈的紅色暈染,把人物的頭部、臉部分成了幾大塊,用色彩把這些近似幾何形的團塊暈染出來,以表現人物的體積感。這種疊染方法最初來源于印度的“天竺遺法”。但是“凹凸畫法”傳入龜茲以后,有人稱它為“疊染法” ,并且細致的分為雙面暈染、單面暈染。第38窟《兜率天宮說法圖》壁畫暈染形體結構的用色面積比較小,采用的是單面暈染,沒有雙面暈染。克孜爾第38窟這種獨特的單面暈染技法,表現的是光照的效果。所以, 它的暈染是緊貼人物肌體結構走向,進行的細致入微、由深到淺的過渡暈染。其根本就是為了準確表現人體的造型結構。
此外,臉部和身軀以暗褐色或紅色暈染,頭發涂以紅色或藍色,并施暈染。這種設色方式表明,當時的畫師們在用色時,主觀意識非常很強,并不完全按照人物的固有色涂色,更多的是根據整個畫面的需求上色。這種不遵循自然的規范,即對肌膚暈染又著不同尋常顏色的處理,使得整體畫面更具有裝飾性。
除以上的暈染方法以外,第38窟壁畫還有一種獨特的設色方法,就是“點”的運用。在平涂的服飾、衣冠、背景等處點綴上各種圖案、花紋及其它裝飾等,從而豐富畫面的裝飾效果。比如說38窟主室門壁上方半圓形繪制的兜率天宮說法圖,圖中人物冠飾上就運用了這種“點”的設色方式,其技術來源是克孜爾本地民族藝術的造型方式,從這一點則體現了當地民族的審美特點和風俗習慣。
結論
中國東方學泰斗、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說:“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地方。”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的代表,所以研究克孜爾壁畫對龜茲文化也是具有重要的意義。本論文以臨摹、探究克孜爾第38窟壁畫中的暈染方法,分析總結出克孜爾壁畫主要以凹凸畫法為主,又稱疊染法。 這種繪畫技法在克孜爾石窟壁畫中廣為使用。除此之外,這種暈染方法對絲綢之路上龜茲以東地區的佛教石窟和佛寺壁畫的繪制有深入的影響。這種暈染法的傳承發展反映了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改造過程,它是中西文化交流情況的一個縮影,包含著巨大的歷史和文化信息。所以對克孜爾壁畫暈染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葉慧(1990-),女,籍貫:安徽阜陽市,單位:新疆師范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國畫;劉亞運(1990-),男,甘肅慶陽市,單位:新疆師范大學,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
本文受新疆師范大學2014年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克孜爾石窟壁畫色彩暈染方法的探究—以臨摹38窟為例》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