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將工作任務引入《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課程的教學方法的探討,分析了該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并探討了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該課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以工作任務為中心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236-01
《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是建筑專業學生就業后從事的主要工作崗位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是正確地對結構進行受力分析和設計計算,科學地組織施工,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的質量保證措施。 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課程教學形式可歸為兩大類,一是教師結合工作任務講課,二是學生結合工作任務學習,二者缺一不可。具體方法如下:
(一)課程內容的整合
課程內容按知識結構可分為基礎知識、基本構件、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四個知識模塊。按教學性質分為三類(1)認知型:包括混凝土、鋼材和砌體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能;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結構構件極限狀態設計方法的基本原則;各種基本構件的受力性能分析、設計計算方法及構造措施;混凝土樓蓋和樓梯、單層工業廠房及框架結構的設計方法;鋼結構的連接構造與計算方法;構件的變形,裂縫驗算理論及計算方法等;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預應力混凝土、塑性內力重分布等各類專業基礎名詞、術語和概念;(2)技能型,例如各種混凝土基本構件設計:梁板結構、單層廠房與多層框架結構結構配筋圖的識讀和繪制;(3)邏輯推理和綜合分析,例如根據建筑功能和造型要求,結合所選結構材料的特性,綜合分析結構受力性能并確定合理的結構方案與形式等。
(二)結合施工現場的工作任務
本課程確定的工作任務有:對建筑結構的整體認識;鋼材和混凝土材料的認識;結構的設計方法;鋼結構構件的連接;鋼梁的計算方法; 鋼筋混凝土梁的計算方法 ;鋼軸心受力及拉彎、壓彎構件;鋼筋混凝土受壓構件;砌體結構;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鋼屋蓋;單層工業廠房結構;多層及高層房屋結構。 這些項目將主要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其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同時又充分考慮了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
(三)與工程概預算實際結合
由于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的實施,工程結構設計中“平法”表示的引進,有些結構的節點構造采用圖集的形式加以引用,使得本來就讓技術人員頭痛的工作如鋼筋用量計算又增加了難度。結構設計的“平法”表示要求更多地懂得結構構造原理,準確無誤地審看結構施工圖,能依據結構的設計原理進行節點構造的二次設計,這大大提高了對工程結構知識與設計能力的要求。
(四)與課程設計結合
課程結束后,進行一至二周的課程設計,會有效地提高結構設計的應用能力,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應用。在課程設計時,最好直接利用手工計算的結果進行設計,并同時使用一套結構計算軟件進行設計,對設計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五)走出課堂,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
在教學中教師多帶學生去施工工地參觀,多到商場、賓館、旅館、娛樂場所、辦公樓觀摩實習,把教學內容拓展到現實生活中去。緊貼實際的現場教學,可令學生學習到很多在課本里學不到的新知識,也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熱情。
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教學需任課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結合工程實際講授,通過課程講授、參觀、現場教學、任務教學和專題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提高教學質量。實踐證明,通過對《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課程教學的初步改革與探索,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不僅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多鍛煉、多實踐,樹立了信心,掌握了方法,擴大了知識面,培養了濃厚的專業興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參考文獻:
[1]朱祖森.建筑裝飾材料課程教學創新淺探[J].教學研究,2004,(10):46-47.
[2]唐春平.《建筑結構構造及計算》課程的實踐法教學探索[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0):428-429.
[3]章鴻雁,韋東生.談高職高專工程造價專業《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08,(6):21-22.
[4]楊子江,郭波.以就業為導向深化《建筑結構》課程改革[J].孝感學院學報,2008,(11):105-106.
[5]王海玲.實踐教學法在分析大平技能訓練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9):661-662.
作者簡介:
王祖茂 (1970-),男,漢族,貴州省畢節市人,現任職于陽江廣播電視大學,中級教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結構、施工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