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來了,破局碎片化營銷困境還待何時
■ 策劃人語/本刊編輯部
“碎片化”的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對“后現代主義”的研究中就已出現,然而卻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大標簽。碎片化原非貶義,它代表了一種高度發展下的細分狀態,但是碎片化傳播帶來的信息過載、內容膚淺、渠道割裂等弊端,不僅給媒體生態造成破壞,也將用戶拉入信息黑洞,更給廣告主帶來營銷困境。
全民移動化時代,手機幾乎成為“人體器官”,但用戶對廣告更敏感了,傳統的banner、插屏廣告在方寸手機屏幕上顯得尤為突兀。碎片化傳播,導致營銷信息無法立體化、全面化植入及輸出。各種新媒體、自媒體崛起,渠道平臺林立,影響力分散,廣告主幾乎要得“媒體選擇困難癥”。碎片化的移動時代,營銷變得既費心又費力,如此困境怎么破?
在眾人還在研究怎么用140個字傳達信息時,引領微博閱讀時代的新浪已豎起“焦點閱讀3.0時代”的旗幟,要將移動端用戶閱讀體驗帶入“精讀”時代。事實上,當下人們的需求已從獲取“豐富信息”向獲取“更多有效信息”轉變,用戶不滿足于在手機上只能獲取最新最淺的信息,更想看到全面、客觀、專業、真實的深度新聞報道。后者正是新浪最擅長的,然而如何將這一優勢在移動平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滿足移動時代的用戶碎片化時間中的深度閱讀需求,是新浪面臨的挑戰。
2015年,“精讀”產品應運而生。作為新浪移動產品矩陣中的一大亮點,新浪希望借“精讀”開創兼具“短時間、小屏幕”與“深度”、“精讀”、“全面”結合的“新焦點閱讀時代”,向閱讀者提供最優的移動閱讀體驗、向媒體提供最佳的價值展現平臺、向廣告主提供最高效的營銷解決方案。
“精讀”如何幫用戶實現碎片化時代的深度閱讀體驗?在同質化嚴重的新聞資訊類產品中,會帶給我們哪些驚喜?它又將如何幫助廣告主破局碎片化營銷困境,提供更多營銷價值?在“移動為先”戰略指導下,新浪是否能憑借“精讀”產品在移動端新聞資訊領域重塑門戶時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