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臺
【關鍵詞】滿城漢墓;劉勝;金縷玉衣;修復
【摘 要】滿城漢墓所出劉勝金縷玉衣是截至目前所有出土玉衣中的精品。出土后的玉衣曾進行過兩次修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玉片斷裂、殘缺、錯位起翹、表面污漬及金絲斷折、銅絲氧化變色、包邊損壞等病害。為了配合2013年河北省博物館改陳的《大漢絕唱——滿城漢墓》陳列的展出,筆者受命對劉勝金縷玉衣進行了第三次修復。本文對此次修復的具體工藝及過程做了簡要介紹。
1968年,劉勝金縷玉衣出土于河北滿城漢墓。據《滿城漢墓發掘報告》記載,玉衣出土時被埋壓在棺槨朽灰和漆皮的堆積下面,通體扁平,頭部和手、足部嚴重變形。經整理,玉衣共使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這套玉衣設計精細,制作工藝高超,是截至目前所有出土玉衣中的精品,其文物、歷史價值不可估量。玉衣出土后進行了第一次復原修復工作,主要包括臟污玉片的清洗,破碎玉片的粘接及用塑料片、鋁合金片襯托加固,連綴玉片的斷折金絲和松弛處接好、擰緊,根據出土時的照片和繪圖記錄,按照不同位置玉片的特點、玉片上附著的絲織品痕跡、玉片上的墨書編號、玉片內側遺留的鋸割和鉆孔痕跡及金絲的形狀、粗細、編綴方法等,對零散的玉片進行了定位和重新編結,以銅絲替代缺失的金絲進行了編綴,使其恢復了原貌。1987年,河北省博物館的《滿城漢墓》陳列首次將劉勝金縷玉衣展示在國人面前。
1995年4月—7月,在筆者主持下,對劉勝的金縷玉衣進行了第二次修復。修復內容包括粘接斷裂的玉片,用特制的金絲替換變色、斷折、不可再用的銅絲。經過對玉衣金絲編綴技術方法的細致研究,根據玉片不同位置,分別采用了不同的編綴技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修復后的金縷玉衣在河北省博物館改陳后的《金縷玉衣的故鄉——滿城漢墓》陳列中展出,受到專家的肯定,該陳列被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
2013年,改擴建后的河北省博物館新館落成,再次改陳的《大漢絕唱——滿城漢墓》與觀眾見面。為了配合這次改陳,筆者受命對劉勝金縷玉衣進行了再一次的修復。下面將具體修復工藝及過程簡要介紹如下:
一、病害評估
文物修復前,首先對劉勝金縷玉衣進行了保存現狀、病害程度及種類的調查,并進行了影像記錄和文字記錄,分析、研究了病害產生的原因。
通過多次現場觀察,發現玉衣存在的病害主要包括玉片的斷裂、殘缺、錯位起翹、表面污漬以及金絲斷折、銅絲氧化變色、包邊損壞等。
根據文物病害的現場調查,金絲斷折和玉片斷裂、起翹較嚴重,已使玉衣變形,處于失穩狀態,影響了外觀和穩定性;玉片局部缺失,使玉衣失去了完整性,對玉片之間的相互連接產生影響;編結所用銅絲的顏色改變,玉衣表面的污物,嚴重影響文物外觀;部分銅絲滋生的綠銹對玉片本體產生損害,同時由于銅絲的硬度、強度均大于金絲,更易使玉衣受到損傷;另外編結用的銅絲也有斷折,需更換。這些病害已對玉衣造成嚴重的損壞。
對玉衣現有病害的觀察及保存環境的分析顯示,除文物自身特性外,影響玉片斷裂、銅絲變色、金絲斷折等病害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方面——人為因素主要包括人為搬動、運輸、磕碰及修復材料的影響等;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溫濕度、有害氣體等。
1.修復材料的影響
通過對金絲斷折處的認真觀察和研究,發現金絲斷折部位周圍的玉片多以銅絲編綴。相較于銅絲,金絲較柔軟,強度、硬度遠低于銅絲,在受到搬動、擠壓時,柔軟的金絲就會被拉長變細,使玉片聯接處變松,并導致玉片起翹。再加上與玉片的反復摩擦,久之金絲就會折斷。
2.編綴力度的影響
在編結玉片時,由于各人所用力度很難統一,同一個人所用力度也很難保持一致,因此容易出現編結處松緊不一的現象。在受力相同的情況下,接觸緊密的部位承受的力要大于疏松部位,這時外力就會向疏松處轉移,它承受的外力就會增大,當外力大于金絲的強度時,金絲就會斷折。另外編結玉片的松緊不一,也易使玉片因所受拉力不同而導致起翹變形,這也是金絲斷折的原因之一。
3.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有害氣體和有害物質的侵蝕,使玉衣表面不斷發生化學反應,使之風化,強度降低,易出現斷裂。同時也使編結用的銅絲氧化變色。
二、修復原理、方法及過程
在詳細了解了玉衣的病害后,根據不同病害和病害發生的原因,采取了有針對性的修復保護措施。
1.玉衣表面污物、灰塵的去除
玉衣表面的污物主要是較堅硬的土黃色覆蓋物和歷次展出時用不干膠帶固定玉衣時所留下的痕跡,另外還有多年沉積的灰塵。
灰塵的去除:配制乙醇與蒸餾水復合去除劑,用脫脂棉蘸取試劑輕擦,經反復多次,直至灰塵完全去除為止。
較堅硬土黃色覆蓋物的去除:同樣采用乙醇與蒸餾水復合去除劑,但乙醇的比例增大,占2∶1。首先用脫脂棉蘸取試劑輕擦,以去除部分附著物;緊貼玉片表面難于去除的,則采用貼敷的方法,使其充分軟化,再擦除干凈。
不干膠痕跡的去除:這類污物比較難去除,因膠帶揭去后沒有及時清理,又沾附灰塵,使之變得非常堅硬。采用丙酮試劑,用脫脂棉蘸取試劑貼敷有污物處,然后用塑料薄膜覆蓋,以防止試劑迅速揮發,約10分鐘后,待其軟化后擦除干凈。玉片表面粗糙、風化嚴重且不干膠滲透較深的,采用乙醇、丙酮交替貼敷的方法,并延長貼敷時間,使滲透到玉片深層的膠充分軟化、溶解,以徹底清除干凈。
2.玉片殘缺部位的修復
玉片殘缺部位采用無色透明膠加填充劑修補。技術方法:用無色透明膠加入適量填充劑和顏料,調制成與玉片接近的顏色;把玉片放入制作好的模具中,用工具把調制好的漿液灌入殘缺部位,凝固后按玉片形狀修型即可。
3.斷裂玉片的粘接
第一次玉衣修復中對斷裂的玉片進行粘接時,為了增加強度,在一些玉片的背面粘貼了一層金屬片。現有部分玉片的粘接出現錯位,或沒有粘牢,或起翹,已起不到增加強度的作用,為了玉衣修復后的整體效果,此次對粘接錯位的玉片進行了重新粘接。首先拆除粘接錯位的玉片,用乙醇等清洗劑浸泡,以清除膠和金屬片,然后用各種刀具和牙刷把斷裂面徹底清洗干凈,再調配透明膠黏劑,取適量涂于斷裂的碴口處,使碴口對齊,并將多余的膠清理干凈,最后固定以避免錯位。待膠固化后對粘接的斷裂面進行打磨修整、隨色,使之和原玉片一致。
4.編結玉片
用特制的金絲替換已斷折的金、銅絲。方法是:用平口鉗剪取適當長度的金絲,根據玉片不同的形狀和位置,分別采用交叉式、套聯式、結聯式等不同的方式來編綴。編結時的關鍵是要注意選擇適合的編結方式,同時編結力度要均勻,盡量保證每片玉片四角所用力度一致,以使玉片之間保持水平。
這次修復主要采用套聯式的編結方法,很少采用交叉法。雖然交叉式編綴方法簡單,省時省料,但不夠結實,因此只在修復上衣和僅需替換一根金絲時采用。替換上衣斷折的金、銅絲時,由于支撐玉衣的支架難以取出,金絲只能從外側穿入,故而只能采用交叉式。另外,在拆除斷折的金絲時,發現有少部分金絲還可再用,根據文物修復時盡量使用原材料的原則,原金絲可用的盡量使用,為了不使金絲再次斷折,也采用簡單的交叉式,因為這種編綴方式對金絲的損害最小。
5.玉片起翹復原
玉片起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修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修復方法。因原編結較松、時間久了而引起的起翹,修復時需要打開原編綴的金絲,調整編結力度,使之復原;因四周玉片的編結力度過大從而影響了其平整度的,需要把它四周編綴的金絲全部打開,重新編結。修復過程中我們發現,起翹部位的原編結方法幾乎都是簡單的交叉式,即兩根金絲作斜線交叉后穿入四個孔內,以連接對角相鄰的四片玉片,這樣兩根金絲間互不相連,編結時兩根金絲所用力度不一樣時,力度大的金絲穿連的兩片玉片就連接得較緊密,力度較小的金絲穿連的玉片之間的連接就會較松,容易松動而起翹。經過研究和實驗,采用套聯的編結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即先把金絲按不同的方法套聯在一起,使兩根金絲連成一個整體,套聯的部位形成一個小型的平面底托,編結時可以把相鄰的四片玉片托在這個平面上,因兩根金絲已聯成一體,編綴時力度就容易掌握多了。此次采用套聯的方法修復起翹玉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破損包邊修復
采用和之前修復玉衣時包邊所用相同的織物,裁出適當的寬度、長度,先把一邊與玉片邊緣對齊,再用粗線貼邊縫連玉片表面,然后把織物的另一邊翻卷縫好即可。
7.做舊
玉衣做舊是分兩部分來做的,一是玉衣包邊的織物和縫制的棉線,二是以前用漆片修補的玉片。包邊的織物和縫制的棉線做舊,采用傳統技法涂染和浸泡做舊。因以前用漆片修補的部分玉片出現顏色反差太大的問題,嚴重影響玉衣的外觀,此次進行了作色處理。作色材料采用進口的丙烯色,運用傳統作色技法,使所有玉片的外觀達到了渾然一體的效果。
三、總 結
這一次的玉衣修復是在經過對玉衣本體和病害的大量研究后進行的。修復過程中,根據不同病害的特點,采用了不同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如玉衣表面污漬的去除,根據污漬的不同類別分別采用了不同的試劑和配比,以達到更好的去除效果。斷裂玉片的粘接則根據玉片的薄厚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粘接方法,玉片較厚及編綴較平整的,在玉衣上直接粘接即可;玉片較薄、編結較松、背面原襯托有塑料或金屬片的,則必須拆解取下再進行粘接。玉片的編結方面,玉衣折角和有弧度的部位編結時盡量選用比較復雜的套聯式方法,這樣可使玉片平整一致,不易起翹。理論上講,玉片編結時的力度應保持一致,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掌握,不但要有豐富的修復經驗,更要富于觀察,注重手感,摸索規律,盡量達到力度的統一。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個月細致、緊張的修復工作,筆者終于完成了對金縷玉衣的第三次修復,使這一國之瑰寶以全新的面貌再一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