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來,新年前后離京考察活動一般選擇老少邊窮地區。具體地點則很有講究——既要去便于傾聽民聲、體察民情的最基層,也是去最需要中央政策關懷的偏遠貧困地區,有時還有某些重要的政治指向意味。
四度“新年訪貧”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首次離京考察,選在了云南魯甸地震災區。新華社旗下的“新華視點”微博記錄了最高領導人視察災區時的一些細節。在地震廢墟前“面色凝重”。在過渡安置點帳篷,詳細詢問災民的吃飯、補助、新房規劃、收入來源,甚至關心災民緬北和帳篷的薄厚。他還揭開了一個鍋蓋,看到里面有菜,馬上問:“菜是自己買嗎?便宜嗎?”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習近平的這些考察細節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這與他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一脈相承。“不單是聽取匯報,而是通過自己看災區,摸棉被、揭鍋蓋,去了解老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況如何,是為了更好地體察民情、聽取民意。”汪玉凱說。
1月19日的考察中,習近平除了關切群眾的災后安置情況,部署災后重建工作,他還特別談及了扶貧工作。習近平告誡當地干部,“扶貧切忌形式主義”。他說,扶貧工作不能光喊口號,更不能搞形式主義,一定要真抓實干。要是到2020年還有幾個連片貧困區依然如舊,就談不上全面小康。此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經濟發達的廣東談改革,促轉型升級。專家分析,中國高層基層考察的“開年路線”正指向當前中國改革的關鍵議題。
這也是中共十八大后,習近平連續第四次“新年訪貧”。2012年12月29日到30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一月之后,習近平就在公歷新年到來前夕奔赴河北保定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兩個月后的蛇年春節前夕,他又選擇了“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肅定西、臨夏地區考察。2014年在馬年春節來臨之際,這位中國最高領導人選擇了天寒地凍的內蒙古阿爾山,看望林業棚戶區群眾。
國家行政學院劉旭濤教授指出,習近平幾次考察都重在訪貧扶貧,體現出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關心底層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
以民為本,是習近平一以貫之的的執政理念。汪玉凱教授認為,這與習近平過去的插隊和扶貧經歷有很大關系,他了解貧困地區百姓的生活疾苦,也非常了解基層干部的工作艱辛。
脫胎于新年視察的“八項規定”
早在習近平2012年去保定市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時,媒體就已經關注到了“習式簡樸”——總書記在阜平縣住宿的房間只有16平方米,工作餐嚴格按照“四菜一湯”標準配備,都是家常菜,還特別交代不上酒水。這些當時看似無心之筆,已然成為日后“八項規定”的雛形。
對于這次視察,用陪同考察的保定市委書記許寧的話說,總書記就是來看“窮”的,目的是了解中國最貧困地方和群眾的真實情況,思考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習近平強調,不管路多遠、條件多艱苦,都要服從于此行的目的。
為了讓總書記看到基層實情,中央還提出明確的要求——確保總書記在考察中見群眾、聽真話、摸實情,絕不允許弄虛作假。村民有什么說什么,說不上來不要緊,但不能搞“培訓”,更不能“導演”。村民家里也不許搞裝飾,要保持村里生活的原生態,不要為這次考察活動添置哪怕一個新板凳。顯然,當選中央總書記后,了解基層實情,成為習近平謀劃“脫貧致富”大計的第一步。
懂窮人的領導人才懂政治
2014年2月2日至5日,蛇年春節前夕,習近平選擇了“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肅定西、臨夏地區。媒體從總書記此行中讀出了三個關鍵詞。
第一,“少數民族”,習近平強調,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一定會給鄉親們更多支持和幫助。
第二,“水”,習近平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實地考察工程建設情況。他叮囑當地和隨行的有關國家部委負責同志說,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尊重科學、審慎決策、精心施工,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凈甘甜的洮河水。
第三,“農民工”,習近平在當地與農民工親切交談,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農民工的辛勤勞動和奉獻,要更多關心、關愛農民工,并強調,“不能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這一次視察,習近平講了一句日后被多次引用的話,“(干部)要多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解決問題,多到發展最困難的地方去打開局面”。
對于底層的關注,是中共最高領導層長期以來保持的傳統,“一個領導人不懂得農民,不懂得占全國大多數的窮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經濟。一方面推進經濟發展,一方面要努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們的目標。”中國前總理溫家寶曾在演講中表達過的理念,可以看做是對習近平新年視察的最好注釋。
(人民網 2015.1.20、新華社 2014.
10.18、搜狐網 20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