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
從藍藻、果蠅、小鼠到人類,兒乎所有的生命體都存在著調節生命活動的晝夜節律,我們稱之為“生物鐘”。生物鐘不儀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中,也存在于肝臟、腎臟、心、腎上腺、皮膚、胰腺等組織與器宮中,我們的血壓、體溫、睡眠、激素分泌、脂肪代謝等生理活動,都受到生物鐘的影響。如體溫、血壓在24小時內規律波動、皮質醇激素在晝夜分泌的峰谷變化、脂肪代謝等。現代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晝夜節律的紊亂與心臟病、糖尿病、癌癥、肥胖等存在關聯。經常倒班的人群,更容易患糖尿病、心血管、消化系統等疾病。可見規律作息對人體健康有積極的影響,這也一直是我國中醫學所倡導的養生原則。
一、晝夜交替,起居有時
中醫理論強調整體性,不儀是人體自身的整體,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黃帝內經》首先提出“天人相應”的思想,認為“人以大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自然是有機的整體,人類依賴自然界的天之氣、地之物才能生存,同時人類也受著天地間陰陽消長、四時更迭規律的支配。對于一晝夜內陰陽消長的規律,《靈樞·營衛生會》這樣描述: “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可見每日中午和午夜時分,分別是陽氣和陰氣長極的時候,此時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陰陽之間開始相互轉化。人體陰陽盛衰也有著相應的晝夜節律變化,即“朝則人氣始生,日中人氣長,夕則人氣始衰,夜半人氣入臟”,所以《黃帝內經》提出“起居有常”的養生原則。午時(11:00~13:00)陽氣達到盛滿,一陰始生,子時(23:00~1:00)陰氣達到盛滿,一陽始生,是陰陽相互轉換交替的時刻,此時人體應靜臥少動,以幫助陰陽的相互轉化,這就是古人強調“子午覺”的原因。另一方面,《黃帝內經》云:“故陽氣者,一旦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強調了人的活動也應順應陽氣的變化,夜間陽氣收斂,陰氣充斥于天地之間,此時人體陽氣收斂內藏,汗孔也隨之密閉,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也不適宜在戶外過多的活動,否則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導致疾病發生。
二、四季更迭,順時起臥
一年四時的更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依次發展,也蘊含著陰陽變化的規律,當氣候出現反常變化,或人體不能隨季節更替做出相應調整時,則會產生不適,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黃帝內經》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并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日:“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勿厭于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秋三月,此為榮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它針對四季的作息提出明確要求,強調四季的作息應順應自然界陽氣的生長變化。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學習T作壓力大、夜生活豐富,導致作息紊亂的人群比例越來越高,通宵熬夜、加班工作、夜夜笙歌等不良生活方式正在隱晦地蠶食著人們的健康。中醫“治未病”的未病先防應首先從細微之處人手,從小處著眼,保證規律的作息是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礎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