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吵鬧聲讓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并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熱鬧了,使我覺得年輕了不少。”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大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說,自己沒收入,只能少給些。第三大,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這究竟發生了什么?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老人的算計很簡單,就是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快樂地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美分玩”,而他操縱著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想象一下,如果我是專業攝影師,一升始的內部動機——對好照片的追求,在一個大公司就很容易轉變成外部動機——工資、獎金、用戶贊譽、領導夸獎等各種各樣的獎賞。如果外部動機逐漸取代內部動機而成為主要動機,那么一旦外在的獎賞與我自己的期望嚴重不符,工作動力就會大大削減,我就會像那些孩子一樣,對公司說,我“再電不會為它玩了”。
這時,我的身上就產生了“職業枯竭”,即我對工作失去了動力。而如今三大因素正惡化中國職業枯竭狀況。
希望破滅之時,開始職業枯竭
職業枯竭的定律一: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當這種希望破滅時,職業枯竭就會出現。
案例:
2003年,阿輝進入深圳一家港資企業,負責銷售機床。他的工作能力出類拔萃,第一年就成為公司的銷售冠軍。去年,他仍然保住了這一桂冠。因收入與業績掛鉤,阿輝的收入很高,并目.老板也非常器重阿輝。但是,阿輝卻陷入了一種困境,他無法從自己的T作中得到樂趣,他越來越不愿意上班。阿輝認為老板太“霸氣”了。他不儀制定一切銷售戰略,也過問一切銷售細節。他精力充沛,無時無刻不在工作,不在指揮。阿輝覺得自己只是老板的一個棋子,不過是在不折不扣地執行老板的意志罷了。猶豫了三個月之后,阿輝終于遞交了辭職信。
波特稱,要遠離職業枯竭,我們就必須相信:我是強有力的,在自己的T作空間內,是我說了算,上級只需要監督即可。一旦覺得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工作空間,就會產生無助感。
阿輝的老板過分地侵入了阿輝的工作空間。作為老板,他的工作空間是制定戰略,指揮并督促屬下去執行。但在具體的銷售工作上,他不應太過十預,否則就是侵犯了阿輝的工作空間。于是,阿輝不管有沒有得到好處,也不論他的工作多么出色,他都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
“習得性無助感”是一種致命的態度,一旦形成,人就很難擺脫。要擊敗無助感,最關鍵的是擁有屬于你自己的一個“權力空間”:在我的T作空間內,是我說了算。有了這種感覺,無助感就不會發生。
工作只是重復,產生職業枯竭
職業枯竭的定律二:當我們整天在重復一件同樣的事情時,職業枯竭就會產生。
案例:
1998年,王宇在廣州創辦了一家IT公司和一家加工廠。到了2002年,兩家公司管理框架完善,王宇成了“甩手掌柜”。他閑了下來,但越來越覺得沒勁,他對周圍的一切,包括家人都變得越來越冷漠,有時甚至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終于有一天,王宇認識了兒個朋友,新開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活又變得有滋有味起來。新公司的感覺與原來的非常不同。王宇越來越喜歡上這種文化味,開始打算將IT公司和加T廠轉讓出去。
成功并無奧秘,不外乎是找到一個成功的程序,然后堅定地重復下去。王宇顯然找劍了這樣一個程序,但在重復這個程序的時候,他升始枯竭了。與無助感導致的枯竭不同,這種枯竭是因為一遍遍地重復一個程序,最終這個程序變得越來越可憎。
不過,重復并不一定會導致職業枯竭。具體到王宇案例上,創辦IT公司也罷,做加工廠也罷,都屬于較低級的基本需要,是為了贏得社會經濟地位,這些都不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但在做文化公司時,王宇卻有了不同的體驗,他覺得做這樣的事情有更本質的價值,可以實現個人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體驗。有了這種體驗,王宇就不會再受到習慣化的侵擾。
對意義感的追求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個需要一旦得到過滿足,它帶來的巨大快樂是無與倫比的。有了這樣的滿足,一個人的內部動機就會越來越強大,就越來越不容易被外部動機所替代,職業枯竭也就越來越不容易產生。
“窮得只剩下成功”,導致職業枯竭
職業枯竭的定律三:一旦“窮得只剩下成功”,職業枯竭也會產生。
案例:
今年1月,陜西金花集團副總裁、金花股份副董事長徐凱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殺,終年56歲。徐凱患有多種疾病,但最終將他引向自殺的還是心病:他被確診患有抑郁癥。自殺前,徐凱對一個出租車司機抱怨,他“感到很孤獨,沒有意思”。
沒有處理好工作與休閑、家庭與事業之間的平衡也是導致“職業枯竭”的一個重要原因。
生命就像一棵大樹,休閑、家庭、事業等就像不同的枝十,如果只有事業這條枝十在成長,而其他的枝十都停止了發育,那么這棵大樹就很容易失去平衡,甚至會折斷,徐凱這個案例就說明了這一點。
生命分為兩個領域:以工作為核心的社會領域和以家庭為核心的私人領域。社會領域的核心規則是權力,私人領域的核心規則是珍惜,兩者有本質的差異。但許多人在掌握權力規則后,容易將它帶進私人領域,這是一種“污染”。如果污染嚴重,一個人就會放棄甚至唾棄珍惜的規則,最終就是,無論事業上多么成功,他的私人領域都會是一個地獄。但一旦他認為自己的社會領域不是那么重要而重視起私人領域時,他就會發現地獄處境的可怕。
一旦發現自己“窮得只剩下成功”,最好的辦法就是,拿出當年追求成功的勁頭來,重新努力去掌握珍惜的規則,重新修補自己已經嚴重不平衡的人生。當然,最好的辦法是預防,在年輕的時候,不要把工作當成全部,更不要把丁作中的規則帶回家,要明確意識到,與家人和朋友的關系是另一種不同的關系,要珍惜,而不是控制與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