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連海
2011年版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應充分顧及每個學生的閱讀心理,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自己的閱讀、研讀為主,體現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思想。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較好地實施個性化閱讀,讓學生的個性在閱讀中張揚呢?
一、培養興趣,廣泛閱讀,夯實個性化閱讀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當然,這“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并不是無目的讀書,教師要作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精讀、略讀、瀏覽和積累。略讀、瀏覽的目的是為精讀、積累準備。廣泛閱讀,學生就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知識儲備,就能補充新信息,生成自己個性化的理解,有獨到的閱讀見解。久而久之,就能將習得的語言內化吸收并在語言實踐中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以后的個性化的理解和創作夯實了基礎。
課標在每個學段都對閱讀量做了具體的規定,小學階段要求閱讀145萬字以上。這就要求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自己的閱讀面;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加強課外閱讀量,勤做讀書筆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生上網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自己認為優美的詞語、精彩的段落、有名的篇章,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名言、警句、格言、諺語,積累對自己有啟迪的語言材料,并將這些內容背誦下來。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沒有大量閱讀,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有了足夠量的閱讀積累,與文學作品的共鳴感就會逐漸增強,進而產生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提高對語文的感悟能力。因此,廣泛閱讀是個性化閱讀的重要基礎。
二、自主選材,加工信息,做足個性化閱讀前提
新課標的教育理念,使人們認識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們的視野開放了,觀念更新了,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閱讀范圍,也不僅限于教科書,課外書、報刊、雜志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搜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
1.課內外相聯系,開放課堂,開放教材,讓學生根據課內知識去搜集資料,補充課文,使課文的內涵很豐富,學生的視野更開闊。這樣,課文就“只是一個例子”,學生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究,獲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課本”讀厚了。如學習《觀潮》,我讓學生依據課文搜集有關資料,學生找到許多反映錢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圖片,有的還把圖片資料都打印了出來。這樣的閱讀、篩選,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們驚喜地認識到知識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獲取,而不是通過老師被動灌輸。這樣就為他們自己學會讀書,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學會方法,養成習慣。只有當讀書成為一種自主活動,學生才會去粗取精,淘沙見金。
2.書本與生活相聯系。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我們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不斷激發自己的想象與創造。開闊心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到時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校園生活,都要學生留心觀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體味、比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生活是學生更為廣闊的課堂。
三、自主探究,張揚個性,實現個性化閱讀目標
在閱讀教學中,自主選材,廣泛閱讀還不夠,如何使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呈現出來呢,自主探究是好方式。“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在閱讀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提問、多討論,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交流,通過討論,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對于學生體驗中的個性化理解,教師不要輕易用所謂的標準答案去否定,要對學生多一些尊重,讓學生多一些交流,要多用幾把尺子去衡量,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培養學生個性化的理解,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形成。
1.不同角度,個性閱讀,各抒己見
德國美學家姚斯認為“文學作品本身沒有生命,是讀者的閱讀賦予了作品無窮的意義”。閱讀的角度不同,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意蘊也不同。因此,我們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去閱讀,并各抒己見,大膽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學習辛棄疾的詞《西江月》時,引導學生抓住不同詞句感悟。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做出個性化的反應:有的從“驚鵲”和“鳴蟬”這樣的聽覺描寫中體會到天熱,并反襯出鄉村的幽靜;有的從“稻花香里說豐年”這樣的嗅覺的描寫中感受到豐收的喜悅之情;還有的從“聽取蛙聲一片”感悟到側面描寫烘托了豐年的景象。顯然,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已經在獨特的感悟中形成,這便逐步達到了個性化閱讀的目標。
2.見仁見智,個性閱讀,標新立異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應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進而達到個性化的感悟。”如在教學《去年的樹》時,學完課文,學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就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對于學生的這些獨特的思考我們不應扼殺,應該允許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創造性地研讀課文,能在課文中找出支撐的理由不脫離文本的本意就可以了。只有鼓勵學生對作品做出獨到的評價,才能不斷閃現創造的火花,從而達到個性化閱讀的目標。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以多元的閱讀目標,多元的閱讀評價,使閱讀活起來,讓個性化閱讀充滿活力。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自主選擇閱讀材料,組織討論探究,讓每一位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在閱讀體驗中,完成對文本的理解,使語文素養得以培養,個性得以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