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漢杰
一
曾任中國佛教學會會長的趙樸初,生于安徽省安慶市,四歲時回到安徽太湖縣寺前鎮祖居生活。
在這里他上了私塾,能詩善文,但其母相信“三代住鄉子孫愚”,決定將他送到上海義姐關靜之處讀書。民國9年正月的一天晚上,趙樸初撿好自己的行篋,里面除日常用品外,書占了很大部分。趙樸初到了關家,愛讀書,懂禮貌,很快得到關阿姨的喜愛。鑒于趙樸初只有國文專長,關阿姨將他送到朋友家補習英語、算術和地理。趙樸初牢記父母的話,刻苦學習。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給關阿姨請安。然后背誦英語單詞,下午放學回家,完成作業,讀課外書,晚上練書法,其中有寫空心字,要求一氣呵成,以熟練掌握字的間架。第二年,趙樸初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東吳大學附中。在學校里,他刻苦學習,成績優秀,被選為班長。他課余愛好廣泛,如打球,看昆劇,但最愛還是讀書、寫字、寫詩。后來,他上了高中、大學,再后來成了中國佛教學會會長。但是,無論他有多忙,在他的行囊里,總帶著幾本書。其中就有一本《宋詩選》,他不僅常看,還在書中作了許多筆記。
趙樸初晚年身體不好,是北京醫院的常客。即使住院,找他的人也不少。不過相對而言有點清閑,他覺得非常難得,可以好好讀讀書。他有詩記述了他的病房生活,其一:“讀書可千卷,但觀其大意。引睡山谷詩,陶情東坡集。”其二:“拋書洗足已,倒床喜何如。一天堪一笑,倚枕又翻書。”從這些詩中,我們可看出趙樸初的讀書之好。1997年,趙老九十歲了,他寫了一首詩《九十抒懷》,詩中有句:“九十猶期日日新,讀書萬卷欲通神。”九十歲還要日日有所追求,還要讀書萬卷,這種好學令人敬佩。趙老能成為一代宗師,與他這種豐藏厚積是分不開的。
二
太湖趙姓出自宋皇室后裔。元代中葉,趙雄一公從太湖縣前鋪河(司空山一帶)遷居大別山腹地玉望村,這里群山環繞,風景優美,被認為風水寶地。這一支趙氏以耕讀傳家,在此繁衍開來。
七世祖趙彥逵考取貢生,為趙氏讀書人之始,也使趙氏成為一書香門第。八世祖趙璧當過縣令,十一世祖趙象賢當過曲州錄事。但趙家真正興旺從十三世祖趙文楷開始。趙文楷,字逸書,號介山,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趙文楷家境貧寒,其母曾帶他到彌陀寺虎場沖幫人家碾米磨面維持生計。當地有位長者,看到趙文楷聰明過人,出資送他到附近私塾讀書。趙文楷十分珍惜這份難得的讀書機會,苦讀不輟,13歲就考中了秀才,為求功名,趙文楷在家境十分貧寒的情況下,更加刻苦讀書,四處游學,擇名師而學之,有時為生活所迫,不得不住破廟。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趙文楷取得江南鄉試第二名,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風順,三次會試不中。趙文楷不得不離開家鄉,周游安慶、繁昌、宣城,甚至遠至江西、福建。邊幫人做些文字工作,邊讀書再考。有人勸他放棄讀書,并以厚金聘他專做“幕事”,趙文楷堅決拒絕,說:“我這輩子,怎么能夠老死筆硯之間呢?”
嘉慶皇帝即位,嘉慶元年(1796年)特開恩科,趙文楷第四次來到京城應考,一舉奪魁。
趙文楷中狀元后所做最大的一件事是擔任赴琉球國(今日本沖繩縣)的冊封使臣。嘉慶五年(1800年)五月,趙文楷率使團從福州上船,在海上經歷了巨濤駭浪,終于抵達琉球,圓滿完成了冊封任務。他和琉球各層次人士廣為交往,談讀書,寫詩唱和,把友誼和文化的種子撒遍琉球。嘉慶帝對趙文楷琉球之行十分滿意,任其為山西雁平兵備道。在太湖趙家家族史上,趙文楷是一個承前啟后的人物,由他開創出一種太湖趙氏家風,真正使太湖趙氏興旺發達起來。這種家風,突出表現在勤學、忠孝、剛正、廉潔、樂施等幾個方面,而以勤學最為突出。在趙文楷的一生中,可謂書不離手,詩不離口,著述甚豐。至今尚存其詩集《石柏山房詩存》九卷、雜劇《菊花新夢稿》等。
三
太湖趙氏在趙文楷之后,可謂名人輩出。第二代翰林趙畇,曾任上書房行走,官至廣東按察使,他是李鴻章的岳丈大人。第三代翰林趙繼元,先后供職于督署營務處、籌防局、兩江軍需總局。第四代翰林趙曾重供職于翰林院,晚年隱退安慶,主講敬敷書院。除此以外,還有趙環慶中進士,曾任刑部主事、長沙知府。舉人趙曾槐曾任壽春鎮總兵。舉人趙曾藩曾任淮揚道尹。舉人趙繼椿曾任安徽省副議長等。
廢除科舉制度后,趙家仍有許多佼佼者活躍在社會各界。清華大學留美的知名教授趙恩廊、趙思鉅,教育家趙綸士,紡織學家趙砥士,作家、曾擔任衛立煌秘書的趙榮聲,京劇表演藝術家趙榮琛,一代宗師趙樸初,作家趙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