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軍
摘要:通過梳理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的演變過程,探討了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發展形成的因由及其未來發展的趨勢。通過研究景觀形成的外部驅動力及解析相對案例,得出西方傳統園林、自然風景園、城市公園是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發展的三個階段。以自然為主線,從微觀、宏觀的不同層次及角度,把握了景觀設計方法的演變規律。
關鍵詞: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西方景觀史;景觀規劃設計;景觀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6-0030-04
收稿日期:2014-10-15
修回日期:2015-02-05
1 概述
景觀設計方法的研究,是借助“比較法”分析其發展脈絡來直觀了解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發展演變的脈絡,預示出其今后的景觀發展趨勢和方向。
景觀學與各學科間的交叉使得景觀學思想呈現多元化發展勢態,在景觀規劃設計的操作過程中,所采用的景觀分析方法也多種多樣。目前因研究者研究景觀設計方法常存在如下兩種傾向:一種為只針對景觀學科發展演變歷程按時間順序做歸納梳理,沒有形成系統的景觀分析方法;另一種只涉及到方法研究,而沒有研究其設計方法形成的必然成因。而恰恰是這種必然成因對未來景觀發展趨勢有著前瞻、預示性。
景觀作為一種“境一象”存在,視覺效果和景觀本體呈現出何種樣態的互動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又折射出怎樣的社會意識與文化意涵,都將為風景園林作品專業解讀提供了新的途徑。因此,將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景觀設計方法的形成、發展、實施作為分析內容,將哲學、藝術、政治、經濟、社會意識與文化內涵對景觀的折射、驅動力作為比較的外部分析因素,以助于研究設計方法的演變以不同歷史階段對“自然”的解讀作為景觀設計方法的演變研究主線,在“自然”與“人工自然”、自然美與人工美之間進行探討(圖1)。
2 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演變階段
探討研究園林景觀設計方法的演變,必然要從景觀規劃學發展演變的視角進行研究與審視。一種景觀發展趨勢的形成也離不開與之相對應的設計方法的形成以及案例的最終驗證。因此,以案例為分析對象、園林發展演變的背景為外部分析工具、“自然”為分析主線,來對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的設計演變進行研究探討,則是一套完美的法則。
2.1 傳統園林階段
西方傳統園林階段,也是規則式園林發展階段。時間為17世紀前,是西方園林形成的啟蒙期。在西方園林發展史上,規則式園林的發展有著巨大貢獻,影響力遠遠超過不規則式園林。從古埃及的宅園再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都是以一定視覺構圖規律來營造的。強調對稱、規則、視野開闊,講求嚴謹的幾何構圖,反映出人力對自然的影響,更強調人工美的重要意義。
2.1.1 古代園林(14世紀之前)
1)外部綜合因素的影響
此時期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羅馬的園林形式和內容特征無不受其特有的自然地理條件、宗教、社會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以古羅馬的哈德良山莊(VillaHadrian)為例(圖2),因其身處山地,建筑布局因山就勢,中心部分的庭園建筑呈規則式布局,園中的花壇、廊架無不體現井然有序的規則美。同樣,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它的形成既有地理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又離不開建筑結構、灌溉技術、園藝、防水等工程技術發展的推波助瀾。
2)人工化的自然,借自然之物以美化人工環境
古埃及的宅園、古巴比倫的宮苑、古希臘的文人園、古羅馬莊園,都有著共同的特點——人工化的自然,借自然之物來美化人工環境。如:古希臘的圣林,最初起到的只是圍墻的防護功能,后來逐步擔當襯托神廟氛圍的作用,甚至栽植果樹來增加其觀賞效果。又如:古羅馬的托斯卡那莊園,黃楊Buxus sinica被修剪成動物,綠籬被修剪成柵欄以人工化的手段理水布樹,體現了人工環境與人工自然的高度調和,人工景觀豐富了自然景觀。
2.1.2 中世紀園林(5-15世紀)
1)外部綜合因素的影響
中世紀的西方園林由西歐園林、波斯伊斯蘭園林及西班牙伊斯蘭園林所組成。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前的1000多年中,其所驕傲的古代文化消失殆盡,西歐的政治經濟、文化、美學思想的停滯都直接反映到園林的表現形式上。由于戰爭加劇、商業貿易衰落、教權集約,此時寺院園林盛行,城堡園林較為簡樸,西歐園林也開始沉寂。而在今日西班牙境內的摩爾人卻融入了富有東方意境的伊斯蘭文化,創造了以阿爾罕布拉宮苑為代表的伊斯蘭風格園林,它的誕生為園林景觀增添了一筆亮色。摩爾式園林在中世紀時期盛極一時,對歐洲園林后來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人工景觀為主,自然景觀功能性滲透,裝飾性服從實用性
此時期的西歐寺院庭園由于戰亂而追求靜謐環境的營造,建筑及園林都比較密閉,園林裝飾性絕對服從于實用性。庭園內設置果園、草藥園、菜園來滿足使用者自給自足的需要。城堡庭院則為防御而缺少與外界的聯系。11世紀后才逐漸添加了游樂和裝飾性功能。隨著戰亂的平息,13世紀后期城堡園林才變得較為開放。而以印度泰姬陵(Taj Mahal)為代表的宗教建筑卻常使用大尺度的園林形式(圖3)。西班牙伊斯蘭園林則借鑒羅馬莊園的材料及設計方法,依地勢開辟成臺地,利用茂密的植栽來營造靜謐的氛圍。
2.1.3 文藝復興期園林(15-17世己)
1)外部綜合因素的影響
文藝復興在促進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的同時也為歐洲園林發展帶來了久違的春風。此時人文主義者向往鄉間的住所,在山坡上建立莊園,因此形成了蘭特別墅Villa Lante式的臺地園(圖4)。法國境內大片的深林覆蓋、河流穿越,對其景觀風格有著很大影響。15世紀時期大興土木建設宮苑,達到了歐洲規則園林的頂峰。與宮殿氣勢相協調的大面積刺繡花壇,是法國園林藝術上的突破,標志著其園林藝術的成熟。而此時期的英國對意大利、法國園林產生了濃厚的興致,并開始建造私邸,漢普頓宮苑(Hampton ourt)即為此時期建成的。同時受氣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英國園林形成了獨有的特點,如栽植絢麗的花卉來擺脫陰霾多雨天氣帶來的沉悶陰暗。
2)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規則式園林發展到極致
此時期的園林藝術因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而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意大利臺地園依托于自然而存在,以園林人工美來美化襯托自然美,人工化的園林與自然景觀滲透交融。勒諾特式園林,因其均衡嚴謹的構圖、蓬勃的氣勢、修剪的花壇、獨特的水體處理方法將人工美發揮得淋漓盡致。
3)幾何化的自然以視覺空間特征在園林布局中的體現
意大利園林理論先驅者阿爾貝蒂在《建筑十書》中提到的“迷園”,它的布局囊括了矩形、六邊形等多種幾何形狀。而此時期的勒諾特爾式園,整個園林則編織在條理清晰,秩序嚴謹,主從分明的幾何網絡之中。各個節點上布置的裝飾物強調了幾何形構圖的節奏感。
2.2 自然風景園(18世紀)
隨著18世紀英國自然風景園的出現,歐洲園林結束了規則式園林長期占主導的歷史。自然式園林避免使用直線或無目的的任意線條,自然式的駁岸處理及植物配置、起伏的草坡、平緩的園路在考慮視覺效果的同時也體現了人工美服從自然美的設計方法,也更多的關注了人的行為需要。
2.2.1 英國風景園及其它歐洲風景園
1)外部綜合因素的影響
英式風景園的產生離不開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傳統畜牧業的發展、多雨多霧的氣候特色直接影響到英國的自然景觀。雖受到中式造園方法的影響,但英式園林更多是模仿自然,而不是高于自然。布朗于18世紀改建的勒諾特式園,就是風景園改建的標準手法。
由于對勒諾特式園林風格根深蒂固的情節,18世紀初期風景式造園的開始階段,法國仍然堅持傳統的造園風格。到了中葉,也只曇花一現地流行膚淺的“英中式園林”。傳統規則式園林修剪、維護管理費用巨大,文學藝術界也在宣揚返璞歸真接近自然,因此,同時期的俄羅斯受英式園林的影響逐漸由規則式向自然式過渡,在新建自然式園林的同時也改造了許多規則式園林。
2)以自然為出發點,人工美服從自然美
18世紀英國的藝術家、作家認為,園林是基于自然而產生的,規則式園林是對自然的嚴重曲解和歪曲。要排除一切直線、幾何曲線,人工因素必然服從自然因素這些文學藝術界的思潮為英式自然園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旖旎的牧場風光、起伏的丘陵、蜿蜒的小徑、自然形態的植栽都是這時期自然式園林的顯著特征。以建造于18世紀中葉的斯托海德園(Stourhead Park)為例,它的平面布局呈近三角形的不規則形狀,湖中有島、密植的重林、有張有合的水面、沿湖蜿蜒曲折的游路,充分體現了英國式傳統園林特征(圖5)。
將自然作為造園的主體,消除自然風景與園林的界限,將自然帶入到園林設計中,拋棄直線及不自然的因素,這都體現了以自然為出發點,人工美服從于自然美的觀念。
2.3 城市公園(18世紀中葉-19世紀中)
此時期的園林設計者開始權衡自然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為單一階層服務的園林開始面向民眾敞開。園林設計者開始積極地改造城市環境,更好滿足公眾的休憩要求。因此,城市公共綠地、城市公園相繼產生。而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的建成真正地標志著西方園林步入了城市公園階段(圖6)。
2.3.1 外部綜合因素的影響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期,歐洲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化進程加快,一系列城市問題隨之產生,如:交通擁堵、居住環境惡化、環境衛生問題等。這種缺乏規劃而產生的城市突發性問題不斷涌現。18世紀末獨立戰爭結束后的美國,經濟發展迅速,移民大量涌入,城市面貌大大改變,在這種變革趨勢的影響下勢必會形成新的園林概念。
2.3.2 權衡自然與環境效益,適應人的需求
為了改造城市環境,更好地適應大眾的休閑需要,城市公共綠地與城市公園相繼誕生。英國倫敦一些皇家傳統園林在19世紀開始時逐步向民眾開放,如:海德公園、攝政公園。19世紀中葉和下半葉,德國、法國先后修建了森林公園或城市公園,城市街道兩側也設置了小游園、林蔭道,這些措施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此外,由奧姆斯特德設計的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堅實地奠定了服務大眾的造園思想,在考慮到各階層休憩娛樂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權衡自然美和環境效益的關系。他提倡保護自然景觀,并盡可能避免使用規則式布局,植物選用鄉土樹種,而道路線型應為流暢的曲線,園路成環狀布置,并以道路劃分不同區域。這些原則對現代公園的規劃設計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個時期的園林繼承了英式風景園的風格特點,又將規則園與其和諧共存融為一體。更加注重自然與環境的效益關系,將園林的使用主體人的需求放在重要的地位。
3 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景觀設計方法的歸納與總結
通過對西方古典園林景觀設計方法的分析及研究,運用“比較法”進行分析歸納,以“自然”為主線引導,從而總結出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景觀設計的方法。為了使景觀設計方法及其演變更加清晰,通過表1對設計方法特征、景觀構圖特點、具體設計方法等內容進行橫縱向多維度說明。
4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以傳統園林階段為代表的幾何化的自然設計方法,還是以自然為出發點,人工美服從自然美的自然風景園林階段,或是權衡自然與環境效益,適應人的需求的城市公園階段,每一階段的景觀設計方法和特征都有所不同。通過研究西方古代至19世紀園林的發展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園林設計方法的演變實際上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反映不同的園林自然觀,設計的形式和方法從規則到非規則,非自然到自然,服務對象從只為少數人服務的私宅到適應最廣泛民眾的需求的城市公園發展,設計方法及園林設計的重點從最初的局部、具體、規整化逐步演變到宏觀、抽象、自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