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道
摘要:余森文、吳翼和林西是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知名的管理專家,分別任職過3個城市的副市長。他們在許多方面相同、相似,又有所不同。通過介紹他們的城市園林綠化基本理念和工作業績,比較概括出林西在風景園林方面的理念是“園中見物,物應成景,景中有境”。
關鍵詞:園林綠化;園林管理;余森文;吳翼;林西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6-0073-04
收稿日期:2015-10-08
修回日期:2015-10-22
1 解題
“北吳南林”四字,一般人不理解,筆者在2009年初見時也很茫然。它是早已流傳于中國風景園林界的佳話,指南北方的兩位備受尊敬的分管城市園林綠化的副市長。即:以長江為界,“北吳”指安徽合肥的吳翼,“南林”指廣東廣州的林西。“北吳南林”另加余森文,可謂我國三位優秀的城市園林綠化管理專家“副市長”,值得人們懷念。
余森文(1904-1992)建國后任杭州市工務局局長,后任園林管理局局長,1962年起任杭州市副市長,1978年起任中國建筑學會園林綠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后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顧問。
吳翼(1925-2013)原合肥市副市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安徽省園林學會理事長。
林西(1916-1993)原中共廣州市委書記,曾任副市長、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中國建筑學會園林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顧問,廣東園林學會創始人之一并曾任理事長。
他們均為中共黨員,同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選定為于2010年在蘇州舉行的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第47屆世界大會的推介人物。這是根據2009年12月15日在中國科協會員日上,時任國務院委員劉延東同志的講話精神,將著名專家及領導人的事跡及其貢獻在大會上宣傳,向國際傳播中國園林文化。
這三位專家在許多方面相同、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余森文祖籍廣東梅縣,1925年畢業于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但未在廣東工作。吳翼生于江蘇,求學于南京,在上海工作數年,1955年后一直在合肥工作。林西生于安徽黟縣,青年喪父后失學,在安慶做布店學徒,1936年開始參加革命活動,抗戰爆發后參加新四軍,后去延安,北征南戰,建國后長期在廣東工作,未回過老家。
2 余森文。杭州市副市長
余森文是我國著名風景園林學家,1934-1935年任中國交通部國際電信總局駐英國倫敦專員,并就讀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研究生),曾利用兩年出國期間的假期環繞地球一周,到過19個國家的部分城市及名勝古跡,拍攝了大量風光照片。1936年任同濟大學教務長及附屬中學校長??箲鸨l后,開始長期(不公開)參加革命活動,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建國后,余森文于1949-1956年任浙江省杭州市工務局局長,1956-1959年任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局長,1962年任杭州市副市長,1978年因年齡卸任,改任浙江省建設委員會顧問。1978年12月任中國建筑學會園林綠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后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顧問,長期擔任浙江省與杭州市城市建設及園林綠化領導工作,成績顯著,在學術上有開拓性研究成果。他創建全國園林系統第一座面積為3千畝的杭州植物園,首次提出“公園外貌,科學內容、生產、游覽與科研三位一體”。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杭州花圃是開放式的育苗基地。而在整頓西湖風景區時,疏浚西湖使水深增加1.258m,改善西湖水質,增加蕭山與市區的綠化。
他認為“歷史在前進,科學文化日新月異,園林與建筑也應古為今用,不斷推陳出新,應該突破古代園林情趣的范圍,代之以萬紫千紅、具有蓬勃興旺、豪邁樂觀的氣概,提倡博采中西園林藝術之長,融西方造園藝術于東方園林主體之中”“城市綠化功能,在于有效平衡生態與改善人居生存環境質量,是解決現代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最好(也是唯一)的辦法”。
他提出園林建筑6個原則是:1)園林建筑藝術要求高于建筑功能;2)空間處理要收斂含蓄、疏透開朗;3)適應所處地域的季節氣候(江南更應適應夏、冬季節要求);4)山池花木有機配置,主次分明,相互襯托;5)保持各自個性特點,力求自然協調;6)重視深邃意境、尺度與對比。
在繼承傳統方面,他認為:1)繼承并發揚園林命名、題詞、楹聯、匾額等文化傳統;2)花木配置手法要使植物造景與建筑藝術有時代氣息;3)理論上不斷完成中國園林學理論,指導發展與開拓。
此外,余森文還認為植物配置要向大自然學習,向書畫家學習,其原則是:1)根據自然地形特點,合理劃分植物空間;2)植物結構要求,既多樣,又統一;3)主次分明,疏密有致;4)植物空間主體輪廓要有韻律;5)植物配置要與建筑和諧,協調有致;6)四季常青,季節有變,花開不斷。
林西與余森文相識,余年長12歲,尊為前輩。1978年12月他倆同任中國建筑學會園林綠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杭州與廣州園林局常有交流,如白云山山莊旅舍的“貼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就是1964年從杭州引入。
余森文能講客家話、廣州話,畢業于國立中山大學。林西常說如見到余老,要代其問好,并匯報在杭州見到的城市建設與園林綠化的情況。
1976年秋,筆者到上海和浙江江山、金華、杭州、常州等地公干,因是“文化革命”后期,沒有見到余老。當時杭州城市破舊,西湖四周破爛,亂搭亂建,湖水較臟,原來規劃的東河及錢塘江水進西湖,因“文化革命”無人過問。
第二次去杭州是應浙江省科協論證中東河治理規劃的邀請。會議在杭州植物園召開,因此親歷余森文早年的作品。
西湖整治后來開放了,先沿湖埋下水管截污,不再向西湖排放污水,并啟動了錢塘江引水工程。“文化革命”期間,西湖邊不少空地被占用,回收困難,后經新華社《動態來信》向中央反映,才得以解決。
第三次去杭州是應浙江省建委及文化廳評選浙江省圖書館設計方案的邀請。
第四次去杭州是去浙江大學參加學術會議及參加建設部設計單位登記標準的編寫,還去了紹興。
第五次去是參加中國建筑師學會成立大會,當時住在花港觀魚,參觀了杭州花圃、劉莊及中國美術學院。
多次去杭州的經歷令筆者獲益匪淺,也更尊敬余森文。
3 吳翼。合肥市副市長
筆者把吳翼與林西作對比,以加深對林西的理解。筆者去過合肥,主要是考察“徽州民居”和因安徽省會從安慶遷到合肥及中國科技大學建校的情況。上世紀70年代中期,筆者凡出差路經合肥,必設法停留看看,以下是筆者從有關資料摘錄的吳翼生平資料:
1925年3月出生于江蘇省江陰縣,1948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48-1955年在上海鐵路管理局工作,1955年4月調到合肥,此地當時是百廢待興的舊城,綠色城市建設開始。吳翼曾任綠化施工養護處工程師,合肥市園林處總工程師兼規劃設計室主任,1980年2月當選為合肥市副市長。
他一生主導和見證了合肥建設在新中國城市園林綠化巨大變化的格局中的成長。其理念是:
城市綠化“以面為主,點線穿插,以小為主,遍布全市,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構成綠色網絡,多開辟便于市民日常游憩的開敞的小游園、小綠地及園路,把城市綠化作為一個園林整體。
吳翼曾主持并具體指導參與“合肥環城公園規劃設計”,由古護城河與環城林帶發展而成,是融生態、審美及游憩于一體的開敞式公園,1986年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優秀設計、優質工程一等獎。1992年,合肥市成為全國首批“園林城市”之一,吳翼被授予“全國綠化金質獎”。
吳翼曾撰寫學術論文30余篇,常為《當代城市園林》與《環境綠化》撰稿,結合實踐,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理論,科學地概括園林綠化功能,倡導并開展城市一體化生態大園林建設。
吳翼是合肥市園林綠化奠基人,2004年合肥成為“萬畝綠化”,獲城鄉綜合治理獎:“中國人居模范獎”。2009年全市綠化覆蓋率45%,綠地率40.21%,人均綠地面積12.15m?,在全國園林城市中名列第二。負責主持整理吳翼事跡的合肥市人大常委主任黃同文主任批示“吳翼副市長是合肥的光榮,但宣傳他的事跡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據筆者所知,林西未去過合肥,亦未與吳翼見面,而自合肥在建國后成為安徽省會,其園林綠化在全國名列前茅。林西很想去合肥見吳翼,但開放改革后他成了“大忙人”,一般不便外出,后又因病長期住院無法成行,于是他請莫伯治院士設法找機會去合肥看看。莫老不負所托,1998年去合肥回來后寫了“合肥市總體規劃的啟示”,收入《莫伯治文集》第271頁(可惜這時林西已去世5年)。文中稱“合肥是三個全國首批園林城市之一,綠化建設與城建、交通、水利……風景旅游資源開發相結合,構成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大地園林景觀……以老城區為核心,以環城公園為主體景觀……文物古跡,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新內容……護城河水域從清嘉定八年至今,將達200年仍未遭淤塞,并得到整治保存,升華為亮麗的園林景觀,陶冶人們的智慧情操……營建優美的自筆者內在整合空間……抱舊城于懷,又融新城于其中,城園交融,渾然一體,為市民營造方便工作的環境,又配合優美的空間,滿足工作與休閑的要求”。莫老的文字,有助于對合肥城市環境的了解。
4 林西·廣州市副市長
國際風景園林聯合會(IFLA)第47屆世界大會組委會致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函(景園組辦[2010]2號)稱:
“林西是我國著名的園林學家……是廣州市城市園林建設方面的卓越領導者,他倡導成立園林綠化管理機構和學術組織,推動城市綠化帶可持續發展,鼓勵建筑師設計創作,成就嶺南建筑和園林相融合的傳世之作,重視培養園林技術人才,為有識之士提供展示才華空間,關心城市園林綠化發展,科學規劃城市園林綠化未來,具有重要影響及顯著成就”。
以上文字已對林西作為副市長作出全面評價,筆者補充了將他作為學者的解讀。
林和平從蘇州回來后,千方百計找尋父親生平著作,從遺物、檔案、報刊中共找到13篇,其中一半以上涉及城市風景園林(其余為城市建設、政務等),分別加注釋及文字整理,已制成電子文件。
林西自稱文化程度是“初中”,更未受過專業教育,對嶺南園林,他未做具體設計,也不會繪圖、設計。他究竟是什么角色?難以明確。如以音樂界的交響樂團為例,有吹、拉、彈、唱者,發出不同聲音,但更重要的是指揮與藝術總監,雖不發出任何聲音,但對聲音效果都有重要作用。林西在學術上的作用,類似于此。
林西好學專業技術,對園林與建筑的基本知識,他都懂。更重要的是:他已積累了較高的哲學素養。世上任何學科到高深處,無不涉及哲學,早年參加革命后,可從“頂層”下望,林西應是從“后果”認清“前因”而不是“按部就班,從頭學起”。
2013年起筆者試用通常的方法介紹林西的學術思想,以下是第一稿
(一)關鍵詞
天、時、地、利、人和、遍綠、有機分散、推陳出新、用古今中外之長。
(二)理念
1)天:指氣候。廣州地處亞熱帶,四季如春,既要適應氣候特點,又要充分利用氣候優勢。
2)時:指當今的時代氣息,應在創作與設計中體現,可見(顯性)傳統受時代局限,不宜簡單再現(文物除外)。如廣州北園酒家于1956年建成后獲好評,但林西認為:雖是完美,但僅再現傳統,缺乏時代氣息,應重在創新,為此出現白云山上的雙溪(1963年)、山莊旅舍(1964年)。“時”還應包括季節變化,春夏秋冬,樹花各有不同,廣州冬季仍花開遍地,因而被稱“花城”。 3)地:指地域、本土。廣州地處嶺南,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別具一格,必須重視本土文化特征。最能體現者應是本土建筑師、園藝家,而非外人。
4)利:物為人用,利用物質變成精神,不能以物欺人,金碧輝煌,玻璃幕墻等用之過濫,會使人壓抑而缺乏隸屬感。
5)人:以平民百姓為主體,并作為城市、建筑、園林的中心,而不應以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為先。公益為主,盈利為次。人才是建筑、蓋房及造園之本,必須形成多方面、高水平、勇于進取的廣大工作隊伍。
“人”也指人與人、與自然、與物的關系,應和諧共處,而不是排斥,三方面都應控制,若過度發展會生害。人與人的見解、情趣、專長、觀點等會有不同,本屬正常,應協調統一,攜手向前。
6)遍綠:城市綠化覆蓋率及人均綠地面積是標準,還要均勻分布。綠遍全城,貼近日常生活,讓百姓在家見綠,出行有蔭。房間、房屋、社區之間以綠地自然分隔,賞心悅目,保障健康,對抗污染。
7)推陳出新:對傳統不應抱舊固守,不應固步自封。從傳統獲啟迪,但不復制,不僅要出古人、他人之新,也要出自己之新。
8)博采眾長:曾有人輕視傳統為封建主義、西方為資本主義,避之不及。建國之初、學習前蘇聯成為各專業的一致取向,目光短淺。林西平時愛看書學習,在外事活動中與海外及港澳人士接觸多,見多識廣,目光遠大,故能跟上世界進步潮流。
9)有機分散:城市與建筑要發展,簡單擴大(即“攤大餅”)會與自然隔離。建筑要成組,以庭院分隔,插入綠化,擴大而不致脫離自然。大城市已經飽和,不能再“見縫插針(樓)”。以綠化包圍舊城,外建新區。新區應成組團,生活工作與服務設施配備齊全,組團之間亦應以綠地配合。
以上初稿寫成于2013年夏,只是筆者個人的粗淺見解,文字過多,未入林西的思想深處,應繼續努力,大加修改,但限于知識與能力,一時未能改進。上述文字,涉及城市規劃與建筑,應將風景園林部分獨立。
2013年秋,通過林和平女士,結識林廣思博士。他認為,林西在風景園林建設事業方面的貢獻,尚缺乏全面的概括和分析。他年輕有為,可以為筆者作內行的幫助。然而,2014年初他被公派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作訪問學者一年,筆者因無他的幫助,而暫時擱筆。
2015年初,林廣思按時回國,因他工作忙,至2015年3月,筆者才有機會與他見面,獲知他已經撰寫完成并在《中國園林》2014年第12期發表了《林西之于廣州風景園林發展的貢獻與分析》。該文參考林和平、林民主和謝宇新撰寫的《林西生平紀事》,說到林西認為園林應該是“園中有景,景中有物,物中有境”。筆者從中受啟發,將自擬初稿推翻重寫,改為:
綠遍全城,應對塵世,既集中又分散,關注休閑,更貼近日常工作與生活,居家窗前有花樹,出行有綠蔭,更新林木,花開四季,將縫插綠,大小并舉,成林成景,園中見物,物應成景,景中有境。
物、景、境三者關系密切,造園應先立意,然后選取“手段”(如傳統造園之山池樹石),加以組合、搭配、剪裁及管理,才能成景,要精心制作,注意構圖,景有感性與理性兩方面的意義,先是引起視覺的美感,從而升華為精神上的感受,是為理性上的意境。
廣州盆景藝術研究會于1962年1月出版的《廣州盆景》,共收入作品85件,美不勝收,其說明更為得體,除作者姓名及植物品種外,更以文學語言命名,令人神往?,F試列舉其中少數作品的作者姓名、植物品種、題名如下:
孔泰初、雀梅、春復春。
莫珉府、相思、醉意闌珊。
周星甫、相思、風華正茂。
黃錦、酸味、晚風前。
這批佳作曾陳列于流花西苑,邀請文學、美術、園藝等各界人士前往參觀,見物生情,有感而定,活動是在林西的關心下進行,反映他對園林的意境的關注。
擱筆之前,筆者再次說明自己對風景園林是外行,才疏學淺,現已年老體弱,有心亦無力。本文僅作拋磚引玉,望有識之士,能完成林西在風景園林方面的理念的綜合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