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
勇氣是人們頌揚的美德之一。在哲學領域,關于勇氣的探討有著悠久的歷史。孔子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把“勇”(勇敢)和“智”(智慧)、“仁”(仁德)并列為通達天下的品德。蘇洵在《心術》中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這里,泰山崩,比喻意外的變故;麋鹿興,喻指美好事物的引誘。也就是說,將領應當遵循的法則,首先是做好精神、意志的培養。面對驚嚇和引誘毫不動心,這樣才可以為將,才能克敵制勝。
勇氣要從小進行培養。那么,怎樣培養孩子的勇氣呢?
一是要讓孩子正視挫折的存在。我們的主流教育是培養孩子的進取心,是教育孩子爭上游、往前沖,卻忽略了挫折教育。所以,有些孩子在達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成績時,或者感覺自己不具備繼續往前沖的實力時,就會失去自信,一蹶不振,甚至厭學、放棄學業。
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要用身邊鮮活的事例告訴孩子挫折的現實存在和挫折的不可怕。我們要跟孩子多分享偉人和成功者經歷的坎坷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膽略,告訴孩子人生會遇到很多坎坷,要允許自己經歷多次的失敗。
二是通過體能訓練培養孩子的勇氣。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有時會過度呵護孩子,唯恐孩子磕磕碰碰。尤其是隔代人帶孩子,更是捧在手心怕碰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其實,磕磕碰碰中長大的孩子才更結實、更勇敢。要讓孩子多參加運動,多進行體能訓練,從而鍛煉孩子的勇氣。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跋山涉水,既鍛煉了體能,又培養了勇氣。
三是鼓勵孩子多交往。要鼓勵孩子多和別人交往,特別是多與開朗活潑的同齡人交往。孩子在游戲玩耍中能學會與人相處,能享受友誼帶來的愉悅。特別是在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時,家長一定不要過分干預,可以給孩子一些參考意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解決矛盾的嘗試,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
孩子與人相處的過程,是一個磨合的過程。在一次次磨合中,孩子學會了與人相處,融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能給孩子帶來戰勝困難的勇氣。
我們會因為害怕挫折而放棄嘗試;我們會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放棄努力;我們會因為害怕得不到想要的結果而放棄爭取……因為害怕,我們找一個安全的方式躲進安全的殼里。多少機會擦肩而過,多少本應屬于自己的輝煌卻無緣綻放。懼怕的心理動機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多少的失誤和遺憾。意識到懼怕心理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也許我們就會明白,從小培養孩子的勇氣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