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志
明清兩朝通行八股取士,只要能寫幾段“起承轉合”,要混一口飯吃,那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混也要有混的資格,要混官飯吃皇糧,還得要有兩把刷子,必須手拿八股文這塊敲門磚混進官辦學校。沒有人天生會寫八股文,所以當時的私立學校也就是私塾應運而生,專門教那些準備考官學的童生。童生并非兒童學生,沒有年齡限制,凡是沒有考入官學的都不能畢業,哪怕你白發蒼蒼,照樣被人稱為童生。
明清兩朝的官辦學校相當于今天的公辦學校,但學生的待遇與今天相比,那是天壤之別。官學學生既不要交學費,還有免費的膳食供應,成績好的上面還發工資。官學根據治所的不同,又分為府學、州學、縣學等,其主管領導教諭相當于各級教育局長。官學錄取相當嚴格,只接收那些通過層層考試的生員,也就是秀才。
有史為證:洪武十四年,大明帝國一把手朱元璋專門為官學提高伙食標準,餐桌上雞鴨魚肉不斷,常年能吃細糧。
官學就是好啊,大家都削尖腦袋往里面鉆。這樣一來財政吃緊,就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嚴峻問題。寫八股文的實在太多,可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就立見分曉了,這個法寶就是中國的優良傳統——考試。
考試成績優異者為廩膳生員,簡稱廩生,雞鴨魚肉沒的說,每月還有白花花的銀子。擴招錄取的叫增廣生員,簡稱增生。增生之外繼續擴招的,則為附學生員,簡稱附生。增生和附生均為官學的編外學生,只有秀才功名,不享受官學體制內的各項待遇。
增生和附生沒有皇糧吃,怎么辦?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他們可以去考官民聯合辦學的書院。書院有官家撐腰,又能大量吸收社會捐款,財大氣粗,有的待遇甚至比官學還要牛,免費食宿,成績好的照樣拿工資——成績超等的,每月紋銀四兩,特等的也有三兩。別小看這些銀子,當時縣學的教諭、訓導,相當于如今的縣教育局正、副局長,年薪也只有48兩。
但吃皇糧的學生終究還是學生,地位根本不能和官老爺相比,要想出人頭地,還得參加更高層次的科舉考試(相當于如今的公務員考試)。考舉人,中進士,學而優則仕,當大小不等的官兒。如果連舉人都不能考上,還有一條當官的路子,就是去考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當監生。考不起的只要家里舍得出銀子,還可以花錢捐一個,慢慢熬,也會熬出一個官位來。只不過,由監生熬出來的官,可就遠沒有科班出身的進士官那樣威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