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飛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保留下來的建筑更是堪稱藝術作品,無論從藝術而言還是裝飾表現都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建筑裝飾是建筑藝術中古老、廣泛、含義深刻的部分。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手法和特點有很多,其中雕刻藝術在建筑裝飾中的地位尤為突出。雕刻藝術在傳統建筑裝飾中不僅給人帶來生理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震撼力傳遞著特定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還影響著當代建筑設計的發展。
在世界建筑發展史中,中國建筑以它獨特的形象和鮮明的營造方式自成一體,而木質構建和裝飾形式更是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起到重要的地位。然而眾多的裝飾手法和形式當中,雕刻藝術也是群星中相當璀璨的一顆,它承載力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極大的豐富和加強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表現力。
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特點
在古代建筑中,裝飾是建筑最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是豪華的宮殿還是到普通百姓簡單的農舍,裝飾紋樣與人們的生活習俗、審美觀念、宗教意義都息息相關,裝飾藝術能夠很好的反應當時社會的法裝狀態和自然情懷。從古建筑的屋頂、屋身到基座各部分裝飾無論造型復雜的動植物雕飾還是構造簡單的腳線,都出于房屋建筑各部位構建本身的需要,它們是構建的外部形勢,是不能離開建筑本身獨存的。這是中國早期古建筑裝飾的最基本的特點。
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形式依附于建筑實體,其包括:建筑體的雕刻裝飾、屋頂裝飾;木柱裝飾;臺基裝飾;門窗掛落裝飾等等。其實雖然裝飾的形式和手法各異但是所采用的內容無外乎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的,大多采用中國傳統的動植物,所有這些裝飾不僅在形象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而且古人還賦予它們一定的象征意義諸如吉祥、富貴、高潔、長壽以表達人們的期許和希望。
傳統建筑中的木雕藝術
1.木雕在建筑中的分類
建筑伴隨人類居住形式與生活習慣的歷程相當久遠,從建筑木雕來看,它主要包括建筑的梁架結構、外檐與室內部分的裝飾裝修,其中外檐部分主要包括各種各樣的門窗、欄桿、掛落等;室內部分主要包括分割空間格柵和花罩,以及形式多樣、雕刻精美的室內木雕陳設品。
2.建筑木雕裝飾的特點
建筑木雕裝飾風格因時代與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但其木雕裝飾用于建筑裝修的特點卻有共同之處,總的來看,其裝修特點主要分以下五個方面:
(1)在建筑中應用廣泛,除用于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筑的裝飾外,在建筑的梁架、柱頭、斗拱、門窗的構建雕飾中也運用較廣。
(2)建筑木雕裝飾的雕飾題材與內容大眾化,均為人們所熟悉的傳說、典故等,耳熟能詳貼近生活,并且情節生動、耐人尋味。
(3)建筑木雕裝飾的花紋多趨向于自然,具有濃郁的生活情趣意味,大多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特殊寓意的圖案。
(4)建筑木雕裝飾的雕刻技法逐漸趨向于立體化,雕刻的手法大多采用透雕、鏤雕、玲瓏雕等技法嫻熟的手法。
(5)建筑木雕裝飾的雕飾考慮其結構關系,雕飾中既做到不傷其結構整體還能增強其結構的牢固性能,而且雕飾的部位盡量居中,做到構圖得當、圖案完整。
以喬家大院為例分析傳統建筑中的裝飾藝術
1.喬家大院騎馬雀替的裝飾表現技巧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它代表著我國傳統居民建筑獨特風格,整個建筑被世人成為藝術作品,在喬家大院的建筑裝飾中最著名的就是木雕藝術,而其中的騎馬雀替更是堪稱經典。在整體造型上,喬家大院的木雕騎馬雀替注重形象的刻畫及人物的體積塑造,通過多種雕刻技巧的靈活運用,展示獨特的風格特點。在處理人物造型方面,無論復雜簡單、范圍是大是小,都處理相當仔細,態栩栩如生。其中最獨特的特點就是在雕刻中區分了人物的長幼尊卑,大家都知道喬家是遠近聞名的商業世家,因此在主院門樓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的主次,門樓上的騎馬雀替中心花板刻著“福星、祿星、壽星”三星高照,中間的祿星在其中最高,右側福星和左邊壽星的頭均稍稍向中心靠攏,明確區分了三星的主次位置。“祿”代表著財富,因此在喬家位置居首位的自然是祿星。在這方面可以看出喬家大院的木雕雀替在人物的呈現上做到了主次分明,神形兼備。
在喬家大院的騎馬雀替上有多種多樣裝飾紋樣,其中包括幾何紋樣、自然紋樣等等。這些紋樣的存在不僅將建筑各個構建有機結合,做到錯落有致、張弛有序,還可以很好的起到分隔、包圍作用。
2.喬家大院騎馬雀替的審美價值
由于傳統建筑的歷史悠久,其裝飾風格也更具有時代的普遍審美特征,喬家大院也同樣具有其年代的審美特征。喬家大院騎馬雀替也在剛與柔、形式與內容方面不偏不廢各有側重。眾多雕刻內容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襯托,在度量的把握上分寸得當。由于受到封建文化的制約,喬家大院騎馬雀替的裝飾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永久的藝術價值。
總結
中國傳統建筑的雕刻藝術經歷了幾千年文化洗禮,無疑是中華民族歷史滄桑與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作為中國傳統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廣泛、種類多樣、題材豐富多彩,不僅是古人在物質上留給我們的財富更是給人們精神上帶來審美的愉悅。 我們作為設計師可以將傳統雕刻裝飾運用到現代室內環境中,結合現代室內設計的原理融入現代元素,滿足多元需求:配合結構,塑造空間;提高創意,使我國傳統雕刻得到更好的延續和傳承。
(作者單位:河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