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理明
洋洋今年滿1歲了,活潑可愛的小家伙給年輕的父母及家庭帶來了歡聲笑語。洋洋生日那天,父母發現亮亮倒在沙發上,面色發青,手腳抽動,這可把家里人嚇壞了,趕緊將洋洋送到當地醫院就診。當地醫生建議轉送到省城醫院,經小兒神經專科醫師檢查后確診為兒童癲癇,洋洋的家人頓時覺得禍從天降,不知所措,母親整日以淚洗面。后經專家耐心講解癲癇相關知識及正確治療方法后,洋洋的癲癇癥狀逐步控制,全家人漸漸走出陰影。但洋洋的父母仍然擔心以后在家里怎么護理,萬一再次發作怎么辦?洋洋的爺爺更是心里難以接受,甚至悲觀失望。
正值6月28日國際癲癇關愛日的到來,本文就家長怎樣做好癲癇兒童的家庭護理及如何正確對待兒童癲癇心理障礙做個闡述,幫助家長在家庭中對癲癇兒童進行科學護理。
癲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據國際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有千分之七的人患有癲癇病,在中國約有1 000多萬名癲癇患者,其中500萬到600萬病人每年仍有發作,而且正在以40萬/每年的速度增加,其中兒童占據絕大多數比例。每年的6月28日為“國際癲癇關愛日”,中國抗癲癇協會及全國各醫院會在本月組織關于癲癇的健康教育科普活動。
家長做好癲癇兒童的家庭護理
癲癇孩子發作時怎么辦 家長不要慌亂,不要大聲呼喊或搖晃孩子。應該首先移開孩子周圍可能造成傷害的東西,如尖銳的物品等。在孩子全身發硬向后挺直時,不要用力向前彎曲孩子,此時應把孩子放在床上,不要枕枕頭。如果是在室外摔倒,就暫時讓其躺在地上,將孩子的頭偏向一側,防止口腔分泌物倒吸到氣管,并將孩子的領扣解開,避免因領口過緊影響呼吸。同時還可以用手指按壓孩子的人中穴、合谷穴,以制止抽風。發作時孩子的牙關咬得很緊,家長不要往孩子嘴巴里面塞東西或者塞手指頭,這種不必要的刺激會延長發作的時間,有時甚至出現塞的東西被咬斷,刺傷孩子口腔或造成牙齒脫落,或家長手指被咬傷,等情況。另外,孩子在抽風時,不要強壓孩子的手腳,以免拉傷肌肉或造成骨折,也不要在孩子完全恢復之前給其吃喝任何東西。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發作的時間以及表現,以便就醫時為醫生提供。一般的癲癇,發作幾分鐘就可自行緩解,所以等緩解之后再送醫院就可以。如果發作時間較長,最好叫救護車把孩子緊急送到醫院。如果孩子因高熱抽風,制止抽風后對高熱也要及時處理。
癲癇孩子平時怎么護理 飲食方面應全面均衡營養,合理飲食。癲癇孩子切忌過饑或過飽,勿暴飲暴食。當孩子腹瀉、嘔吐、大量失液后,應盡量少喝興奮性飲料,如可樂、濃茶等。癲癇孩子的睡眠、休息應有規律性,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過度勞累及過度腦力勞動均容易誘發或加重癲癇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癲癇孩子不能單獨參加游泳、登山、跳水、賽車等運動,也盡量不單獨騎自行車外出,防止發作時摔傷,或出現交通事故;外出時禁止去危險地帶攀登危巖,不要緊靠水庫、河流等。按時服藥是癲癇治療成功的關鍵。為了保證藥物在血中的濃度穩定,服藥一定要規律、長期、不間斷。不論使用何種抗癲癇藥物,絕不能因癥狀控制或緩和而隨意減藥或停藥,驟然停藥會導致體內血藥濃度下降發生反跳,引起癲癇嚴重發作,甚至發生癲癇持續狀態。
家長必須重視癲癇兒童的心理障礙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資料表明,兒童心理障礙性疾病有上升趨勢,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異常表現,在學齡兒童可達15%~20%,而明顯的心理障礙性疾病約占3%~5%。在長期的小兒神經系統疾病臨床工作中,我們與癲癇患者及家長交流甚多,發現許多癲癇兒童存在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應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及社會重視。
1.情緒異常:主要有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由于對發作的恐懼,怕發作時傷害身體,或被人譏笑,甚至不敢獨自去公共場所,又怕長期服藥使自己變傻,同時受社會上的歧視和偏見影響,認為得了癲癇就低人一等。沉重的疾病負擔使患兒情緒消沉、抑郁、焦慮,產生自卑自棄心態,如果家長、老師和同學不能理解,更覺得沒有出路、灰心喪氣,甚至產生厭世輕生的念頭。
2.行為異常:表現為性格改變、固執、多動、沖動、社交能力下降、強迫行為、攻擊行為(身體和語言),甚至自我傷害。
3.認知損害:部分癲癇兒童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不能讀完小學,需要去特需學校學習,其智力、記憶力、閱讀能力、拼音認字及數學學習能力較差,不能集中精力學習、記憶力減退及學習新鮮事物困難,有的表現為不敏捷、空間思維差、定向能力差。
家長必須重視癲癇兒童心理障礙的心理治療。首先需要進行心理咨詢,咨詢的目的在于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學會處理疾病產生的情緒反應及增加社會適應能力。咨詢醫師應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必須熱情、誠懇、樂于助人,善于傾聽病人的訴說,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要對患者情況做定性、定量的全面評估,有針對性、有步驟的心理咨詢。特別要做好對家長的咨詢,一些父母不希望周圍的人知道孩子患癲癇,也不希望患兒本人知道,擔心由此帶來恥辱和偏見,但這樣最終會因別人對患兒情況不理解及患兒不會保護自己而造成傷害。患兒父母的焦慮情緒和過分保護可以理解,但卻是引起和加重患兒心理障礙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對癲癇兒童的家長特別是患兒母親進行咨詢指導,使其建立對癲癇的正確認識,消除心理障礙,更好地督促患兒配合醫生治療。
其次是行為治療,使患兒學會處理日常壓力的方法,學習自我控制發作和放松訓練,了解發作先兆及可能增加發作的因素,告訴患者避開發作的方法,指導患者在前驅期及先兆期阻斷和抑制發作的技術。有些患者發作前可以進行放松和深呼吸訓練,這樣可以減少發作,減輕心理障礙。
運動干預是行為治療的內容之一。對癲癇兒童過分約束是有害的,應鼓勵癲癇兒童參加活動和運動,盡可能與正常人一樣生活,運動的方式和強度應根據發作的誘因及被控制的程度而個體化,但發作較頻繁者及曾在運動中或運動后發作的病人應禁止運動。
最后是社會支持,社會上對癲癇基本知識的無知及由此引起的恐懼、誤解及歧視,有時使癲癇患者因負性社會態度而受到的心理損害遠比發作本身更為嚴重,所以使公眾和專業人員相信癲癇是可治之癥,改變社會對癲癇患者的態度,消除無知和誤解,是減輕患者心理障礙的關鍵。在癲癇兒童的社會環境中,老師起著關鍵作用,老師的理解和關懷不僅能幫助患兒,還會對其他兒童產生良好影響。因此,應鼓勵老師、家長和醫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孩子建立輕松、寬容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