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癌癥的發病率持續升高,已成為導致國人死亡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在惡性腫瘤中,最易發生骨轉移的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和直腸癌等。疼痛是骨轉移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呈進行性加重,夜晚尤甚,患者往往因疼痛難忍、失眠、食欲不振等原因,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甚至發展成病理性骨折、截癱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早期發現腫瘤骨轉移非常重要。
全身骨顯像(俗稱“骨掃描”)是一種通過放射性核素顯像發現全身骨骼組織代謝異常的核醫學影像檢查,它與局部骨骼X線檢查的不同之處在于,檢查前需要注射放射性藥物(骨骼顯像劑),等骨骼充分吸收3小時后,再用探測放射性的顯像儀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SPECT)探測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況,可發現某處骨骼對放射線的吸收異常增加或減少,即有放射性異常濃聚或稀疏現象。骨顯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能比X線及CT檢查提前3-6個月發現早期骨轉移病灶。全身骨顯像已成為臨床檢查腫瘤骨轉移及隨訪的最有效、最簡便、最快捷、最常用的手段。盡管檢查骨骼病變的方法很多,如X線、CT、磁共振等,但只有SPECT全身骨顯像能夠一次掃描完成全身骨骼的檢查。在國外,該檢查是癌癥患者的常規檢查項目。除了用于早期發現骨轉移外,骨顯像還用于腫瘤患者的隨訪、分期、療效監測和預后判斷。研究顯示,20%-30%的癌癥患者在最初3-4年有新的骨轉移發生。國外文獻報道,乳腺癌患者的骨顯像在4年內由正常轉為陽性的概率,I期患者約為7%、Ⅱ期患者約為25%。Ⅲ期患者約為58%。
惡性腫瘤患者,特別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易發生骨轉移的患者,術前應進行骨顯像,不僅可以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重要信息,有利于醫生選擇更恰當的治療方案,還可以作為以后隨訪對比的基礎。一般情況下,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應定期進行骨掃描隨訪檢查,最初2年內每半年檢查1次;2年后,無癥狀患者每年隨訪1次,有癥狀患者隨訪次數相應增加。
骨顯像檢查過程中為什么要多喝水、多解小便?
骨顯像檢查需靜脈注射顯像劑(99mTc-MDP),3小時后進行全身或局部的靜態骨顯像。注射藥物后大量飲水,可促使多余顯像劑盡快排出體外,減少放射性顯像劑在體內的滯留。排尿可減少膀胱內尿液的放射性對影像的干擾,使骨骼顯像更加清晰。
SPECT與CT有什么不同?
核醫學的SPECT和放射科的CT完全不同。核醫學檢查要先注射顯像劑,通過儀器探測顯像劑發射出來的放射性來顯像;CT是通過X線球管發射X線穿透人體進行成像。放射醫學是從解剖結構來觀察病變,核醫學是從功能、代謝、血流來發現病變。新型的儀器(SPECT/CT)把兩者合二為一,融合了兩者的優點,既可以顯示代謝改變,也可以清晰顯示解剖結構,稱為融合圖像。
除惡性腫瘤患者外,還有哪些患者需要做全身骨顯像?
除惡性腫瘤外,全身骨顯像還用于早期診斷骨髓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況評價,各種代謝性骨病的診斷,以及X線檢查未能確定的隱匿性骨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