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臨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腫瘤治療主要包括:甲狀腺癌的131I(碘-131)治療、轉移性骨腫瘤的治療、分子靶向治療,以及放射性核素介入治療。
“定點清除”殘留甲狀腺癌組織
目前, ?甲狀腺癌已成為發病率上升最快的實體腫瘤。雖然大部分甲狀腺癌的病理類型為惡性程度較低的分化型甲狀腺癌,但一旦有腫瘤遠處轉移,將嚴重影響生存率。手術是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第一步,為降低日后腫瘤復發及轉移的可能性,還應聯合優甲樂的替代治療,以及131I治療。
甲狀腺癌術后,局部通常會有甲狀腺組織殘留。131I可特異性地被正常及癌變的甲狀腺組織攝取,其發射的β射線可對上述組織進行破壞與殺傷。第一次治療時,131I大部分集中于殘留的正常甲狀腺組織中。在后續的治療中,131I可以更集中地聚集于腫瘤轉移灶,對它們進行“定點清除”。
分化型甲狀腺癌的131I治療方法簡單,但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通常,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術后恢復狀況(傷口愈合情況、電解質及激素水平等)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治療。治療前,患者應嚴格禁碘一個月(食用無碘鹽等),停服優甲樂3-4周。經醫生評估后,口服相應治療劑量的131I,并住院隔離1周。出院后1個月內,避免與孕婦及兒童近距離接觸。與傳統放化療相比,131I治療的副作用較少,常見的并發癥可能有頸部腫痛、唾液腺腫脹、皮膚瘙癢、厭食等,一般對癥治療即可緩解。
131I治療能使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復發、轉移及死亡率明顯降低,是甲狀腺癌最常用的綜合治療方法。不過,131I治療主要針對分化型甲狀腺癌,并非所有甲狀腺癌患者都可以采用;131I治療方案因人而異,分期、轉移部位,以及病灶攝131I能力不同,對治療的反應不盡相同,所采用的治療劑量和療程也不一樣;隨著病變進展,病灶可能會失去攝取131I的能力,此時需調整方案或采用其他治療方法;復發、轉移病灶較大或部位特殊的,可能需要二次手術。
有效緩解腫瘤骨轉移性骨痛
骨骼是惡性腫瘤的常見轉移部位,發生骨轉移后,患者常常會出現明顯、難以控制的疼痛,苦不堪言。特別是廣泛骨轉移患者,手術、放療無從下手,單純依靠麻醉藥品止痛副作用多且易成癮。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利用某些藥物的“親骨性”,攜帶放射性核素至骨轉移部位,可借助其發射的β射線殺傷腫瘤細胞、縮小腫瘤體積、抑制神經反應,從而緩解腫瘤轉移性骨痛。
目前,用于治療骨轉移骨痛的放射性藥物主要有89SrCI2、153Sm-EDTMP和188Re-HEDP。多數學者認為,89Sr對前列腺癌及乳腺癌骨轉移的療效最佳,總體有效率達80%-90%,10%-18%的患者疼痛可完全消失,作用持續時間可達90天。此外,89Sr還可修復骨質破壞,起到治療作用。
放射性核素治療骨轉移骨痛有明確的適應證。廣泛骨轉移伴明顯骨痛,且放化療無效者,采用放射性核素治療是最佳選擇。不過,有白細胞及血小板減低的患者慎用。
更為精準的“分子靶向”照射
研究發現,腫瘤除了“無限增長”這種不同于正常組織的特點外,還會帶有一些不同于正常細胞的“標志”,它們有的被稱為抗原,有的被稱為受體,就如同商品包裝上的二維碼。通過這些特別的標志,這些腫瘤組織可以被識別。而科學家們也利用這些標志,尋找到了新的治療方法,就是將放射性核素標記在可以特異性地與上述抗原或受體結合的分子上(抗體或者配體),使放射性核素隨著這些分子到達腫瘤,再借助射線靶向殺傷腫瘤細胞,即核素分子靶向治療。與化療、放療和生物靶向治療相比,核素分子靶向治療的全身副作用更小,療效更顯著。
目前,國外已有多種核素分子靶向藥物被批準應用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治療,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值得一提的是,核素分子靶向治療的前提是,腫瘤必須具有“靶點”。也就是說,必須通過病理或者其他檢查方法證實,腫瘤帶有不同于正常細胞的“標志”,治療才有效。
直達腫瘤“老巢”的介入治療
目前,臨床上還可將放射性核素(如32P、90Y-膠體、125I粒子)在B超、CT引導下直接放到實質性腫瘤中,并使其長時間滯留,利用放射性核素不斷衰變,持續地對病變部位進行集中照射、殺傷腫瘤。與全身性治療相比,介入治療的副作用更小。特別是對于有胸、腹膜廣泛轉移、無法手術的實體腫瘤患者而言,作用更為顯著。
腫瘤的核素治療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領域,與傳統的手術、放化療相比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使腫瘤治療的效果得到提高,預后得到改善。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發展,核醫學專家們還會研究出更多、更優良的放射性藥物,使這一特殊“武器”在人類對抗腫瘤的戰爭中,發揮更大作用,給更多的患者帶來希望和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