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
3個親兄弟,一個是父親的“保姆”,陪老人住在醫院附近的出租屋里;一個是父親的“醫護”,負責父親看病吃藥與醫生溝通;一個是父親的“司機”,接送父親“看外面”、上醫院。2011年,雙目失明的王楊智老人查出尿毒癥,從此一周要上三次醫院做腎透析。他說:“要不是兒子們的孝心,我怕早就上西天了!”
3個兒子分工協作照顧父親
13歲時,王楊智雙目失明,拉胡琴、彈三弦,靠著表演民族樂器掙到的收入,王楊智和老伴拉扯大了兒子們。老大因工作原因長年奔波在外,大家一商量,照顧王爹爹的任務就落到其他三兄弟身上。
2011年,73歲的王楊智患了尿毒癥,每周一、四、六要到醫院進行腎透析。
為了節省從家到醫院的時間,三兄弟在漢口萬松園附近租了套三居室,讓本來家住漢陽的父親搬到離醫院更近的漢口住。
老三的妻子去世兒子在外地,他主動要求和父親搬到一起,方便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老二一周3次從漢陽出發,開車帶父親去醫院,遇到與工作時間沖突的時候時,他說,“就算耽誤工作也不能耽誤父親看病。”到了醫院后,老四成了父親的私人陪診師,掛號、問診、劃價、拿藥都由他負責。和醫生交流父親的病情是老四的重點工作,因為父親年紀較大,老四和醫生排除了腎移植的治療方案,理性選擇更合適老人的透析治療。
三兄弟跟老人說話輕言細語
“我發現他兒子跟父親說話的時候特別溫柔。”血液凈化中護士長周靜印象深刻。“比如老人要喝水的時候,兒子就把水端到他手上,湊在老人旁邊問水溫行不行?燙不燙?小心不要喝太多”。病友段婆婆說,武漢男人說話都喜歡大嗓門,但是王爹爹的三個兒子在父親面前都是小嗓門。“從來沒見過他們和老人大聲講話更甭說吵嘴,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他們就不一樣,吃的喝的都是端到手上,三年了日復一日。”
二兒子王榮光說,因為知道父親透析之后渾身沒有力氣,說話都很虛弱,因此每次和父親交流都是輕聲地商量。昨天父親進透析室前,王榮光上前俯下身子輕聲問:“這兩天天氣涼下來了,透析的時候多加件衣服好不好?”
為什么幾個兒子都這么孝順細心?王楊智說,這可能與自己和已過世的老伴都是踏實做事的好脾氣有關。“我雖然脾氣也有點犟,但是我從不大聲亂發脾氣,兒子們小的時候我幾乎沒有罵過他們,他們要是犯了錯我就幫他們彌補,然后告訴他們正確的道理。”
“現在行孝是為了將來不后悔”
2012年王楊智老人突遇生死時刻。那年他由于腎功能衰竭導致急性心衰,體內的水分和尿素排不出來,肺部嚴重感染全身浮腫。醫生告訴家屬,老人搶救過來的可能性不大,要做病危的準備。三兄弟商量之后決定,不放棄搶救,只要老人還有一線生的希望就堅持搶救。終于,王楊智在ICU被搶救了七個晝夜之后逐漸清醒過來。
父親王楊智說,3個兒子都是普通的工薪族,其中老三和老四還是臨時工,生活不算寬裕。四兒子王敏全說,“父親透析的3年時間里,每個月除重癥報銷的錢之外,還需要拿一千多元的醫藥費,我們兄弟三個輪流負擔這筆錢,從來沒有為爭這個錢紅過臉。”
“現在行孝我自己老了也少留遺憾。”王榮光說,雖然幾兄弟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只要還有基本的經濟能力就一定會照顧好父親。
“每當看到王老和3個兒子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他們即使在對抗病魔的日子里仍很幸福。”王楊智的主治醫生,湖北省新華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楊舒雯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