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術誕生于人類對自然的膜拜,人們對大自然取其行、意,用最接近自然的方法來增強桔擊的力量,對中華武術來說,其哲學基礎是道家思想,道與自然是最主要的思想源泉。
武術對自然的傳承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已經開始制造工具,用來與野獸搏斗。這些在生存競爭中萌生的技擊方法,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和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逐漸形成內容豐富、底蘊厚重的武藝。
《尚書》中記載:“予擊石附石,百獸率舞”,可見在舊石器時代,祖先就會取象百獸之形了。原始社會出現的猿猴舞、雀鳥舞、熊舞等模仿各種動物動作的舞蹈,在《尚書》中被稱為“百獸舞”,其中許多動作被后來的武藝吸收,形成五花八門的象形拳。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漢帛畫中就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圖像,表現的正是古代的猴拳。漢代末年,華佗受“熊經鳥伸”的啟發,并吸收了鹿、猿、虎等動物的動作特征,創立了“五禽戲”,此技既可以健身治病,又能使人手足靈活有力,從而自衛擊人。
華佗的思路開創了一塊全新的天地,直接影響了仿生術式武術的發展。隨后出現的螳螂拳、猴拳、虎拳、豹拳、蛇拳等,都是模擬動物的各種姿態,結合攻防需要創立的拳種。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生長、變化、消亡,都在綿延發展幾千年的中華武術中得到體現。
天人合一的武術
道家思想對中華武術來說,是最重要的思想源泉。中華武術認為,武術最根本的特征是“道”。“道者,萬物之奧”,一切的來源莫不是“道”,而“道”又是“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無”。這種思想對中華武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太極拳的基本拳理就是據此發生的。
道家推崇“天人合一”,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武術思想中也貫穿了此想法,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武術練習不是局部的鍛煉,而是對整體力量、內心協調訓練。中華武術共有三百六十多種拳術,這些拳術皆是講究師法自然、順乎自然的道理。
作為著名道教派別,武當派在練功時精選天時、氣候、地形、方向等因素,從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中攝取能量,從而實現天人互感、提升功力的效果。武當派中的高手大都身懷絕技,他們可徒手飛身上墻,也可縱身擒獲低空飛行的鳥雀,擒鳥時如探囊取物,毫不費力。
據傳太極宗師楊露禪的武功達到“物我如一”、隨心所欲的境地。他放鳥雀于掌中時,鳥兒盡管一個勁地撲楞著翅膀,卻如被磁鐵吸住一般,吱喳亂叫,欲飛不得。原來楊露禪的掌心能夠感覺到麻雀兩腿的瞬間蹬力,每當麻雀蹬腿欲飛時,他便將掌心一沉,使鳥兒蹬力化為烏有。因此,麻雀無論如何也逃不開楊露禪的掌心。道與自然中衍生的自然門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者,陰陽也。太極圖的內涵哲理,被廣泛應用到了武術之中。
中華武術中赫赫有名的陰陽掌、八卦掌、五行連環拳等都是根據這些原理創造出來的。
晚清年間創立的自然門也是據此發生的。
始祖徐矮師自幼年起即習練各種軟硬功夫,以至內外家、南北派無所不通。成年后他隱居深山大川,潛心研究技藝與道學,通曉經書并獨辟蹊徑,始創“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的獨特武術拳法,是為自然門。他創造的自然門拳法注重的不是拳而是功,以“氣穴尋原根”,從招式的鍛煉中達到煉氣的目的,這與道家的精神是一致的,所謂“道法自然”是也。
據傳有門徒拜師后,師父三年之內未傳一招,每天要求徒弟所做之事,就是把浮在水缸里的葫蘆按下去,如此這般,以達到“法于天地陰陽之理,順乎自然規律之道”的境界。
而自然門第二代掌門杜心五已能做到意、氣、內功、外功渾然一體的境界。他在1928年杭州舉行的第一界全國國術考試上應邀表演,先在臺中央走圓圈,打自然拳,繼而越走越快,忽然不見其人,只見黑影一團,像閃電一樣晃動,終則戛然而止,站立不動。在場觀眾無不瞠目咋舌,嘆為觀止。
自然門建派百余年,至今已有五代掌門,師傳眾多。其中,劉杞榮、梅蘭芳、程硯秋等人都拜學過自然門武功。
如今自然門的門生已遍布五湖四海乃至大洋彼岸,這些自然門人都遵循著“習武與修身并重,生于自然,歸根自然”的武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