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雨藍?張原?錢琳
在當代人們提起徽州時,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徽州古村落中極富古風的徽派建筑,這享譽全世界的徽派建筑早已成為徽州文化中最富盛名的一張名片。徽派建筑的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另中外建筑界嘆服。隨著近幾年安徽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如何將徽派建筑元素融入到徽州旅游產品中,同時推動旅游業的發展與徽州建筑的傳承是極有意義的課題。文章分析傳統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以徽州旅游產品為載體,探討各元素在徽州旅游產品中的應用。
中華民族的深厚底蘊在中國特色建筑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現代越來越多的建筑被嚴重西化,徽派建筑作為中國歷史建筑當中極富特色的一個板塊,擁有太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東西。在徽州這塊地靈人杰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著許許多多的徽州古建筑。作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徽派建筑獨特的建筑形式和豐富的設計理念,都成為留給后人的一項偉大的財富,更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極具東方人文環境特色的精神世界,進一步豐富了徽派建筑的審美內涵。
徽派建筑元素分析
1.馬頭墻
徽派建筑中馬頭墻是一張極具代表性的標簽,馬頭墻又是防火墻,最初它的出現是為滿足當時徽州居民對防火的需要。徽州古村落中居住密度較高,這種居住模式不利于防火,因此古代徽州人民就建起了高高的馬頭墻,起到在鄰居起火時隔斷火源的作用,從而防止火情的擴散。
如此具有建筑功能性的馬頭墻,在徽州人民的智慧之下也極具審美價值,馬頭墻高低錯落,層層疊疊,讓本身沒有生氣的墻體昭顯出一種生機。同時,馬也是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的一個,本身就是吉祥的象征。“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等成語,都表現出中國人民對馬這種動物的喜愛。因此馬頭墻還寄托著徽州人民的希望,從高處看,這高低起伏的馬頭墻讓人視覺上產生了一種“萬馬奔騰”的感覺,它的出現也代表著徽州人民對宗族興旺發達的美好期望。
2. 三雕
徽州三雕是為木雕、磚雕和石雕,徽州的三雕其特色在于:在保留原材料本色的基礎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圖案。不僅講究美觀性,也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所以雕刻周期較長,工藝也及其復雜。
木雕、磚雕和石雕上的圖案往往表達了徽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石雕磚雕因材料本身及其堅硬,雕刻起來耗時且不易,所以相對而言木雕則更加細致且包羅萬象。常見木雕將不同的事物雕刻在一起,且主次分明,極具裝飾價值。
3. 粉墻黛瓦
粉墻黛瓦就是灰白色的墻和青黑的瓦。這也是徽州建筑的主題色調,經典低調的灰色墻壁,體現了徽州人民低調典雅的性格,與青黑的瓦形成色彩的反差,簡單卻耐人尋味。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氣韻。在建筑色彩上,真正形成質樸淡雅的風格。
4.窗
由于有天井可以采光,在徽州建筑中窗就少了實際意義而增加了裝飾性。家家戶戶圍墻上鏤空雕刻的花窗,由于徽商的興起,家里的男人常常在外經商,徽州人的花窗上雕刻的圖案不是對家中妻兒的美好祝愿,就是對在外丈夫的殷切期盼。
窗雕圖案多采用諧音與暗喻方式,如雕佛手、壽桃暗指“福祿壽全”,如在雕的花瓶里再雕上月季花圖案則指“四季平安”,如瓶中插的是如意則是“四季如意”,還有很多抽象的龍圖案,龍象征王權,刻龍既是希望家族仕途通達,抽象的雕刻則是體現了皇家和百姓之間的區別。
當代旅游產品概況
當下旅游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產業規模、最具可持續性發展前景、最具發展速度優勢的頭號產業。旅游業不僅自身發展速度快,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尤其重要的是,旅游業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的不受破壞甚至是同步發展共存的,于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都爭相發展旅游業,補償經濟增長的同時,還原生態的環境,于此同時,旅游產品也相應而生。
國內旅游產品是伴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才出現的。當前,在國家的關懷下,我們旅游業迅速發展,旅游產品市場發展活躍,旅游產品作為旅游的一部分勢必也得到一定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旅游產品設計已漸漸融入創新觀念,相比較舊時的旅游產品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相比,旅游產品的設計略顯遜色,需要及時跟上旅游業發展的步伐,旅游產品在不同的地區,應當融入不同的地域氣息。
旅游產品給人最直觀感受的部分就是外包裝,各地旅游產品在外包裝設計上,有點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感覺,所以旅游產品在設計上,需要充分考慮和展現當地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不僅豐富視覺上的美感,更要融入內在的特色地域底蘊。以此使得旅游產品體現出它所體現的紀念意義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簡言之,當前我國的旅游產品市場地域性創新設計欠缺,風格特色不太明顯。我國各個地區地方特色文化需要得到應有的宣傳與發展,我國旅游產品開發設計迫在眉睫。如果以安徽省建筑元素為靈感設計出富有徽州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對于我國旅游產品市場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更為我國旅游產品設計打開一種新的模式。
徽派建筑元素在徽州旅游產品中的應用價值
將建筑元素與旅游產品相結合這一理念打破了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思路,不再單一的以景區某一個特點圍繞進行設計,而是以景區實際特色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為依托,并且結合游客的審美需求,真正打造出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將傳統單一的旅游產品設計思路推翻,以建筑元素作為切入點,從而讓旅游產品更為多元,滿足游客的審美需求并兼具收藏價值。最終將設計出與景區歷史文化相吻合并蘊含景區特色建筑元素的旅游產品。從而豐富我國地方旅游文化,興旺我國旅游產品市場。
通過旅游產品的設計,為安徽古鎮景區營造出一個具有文化感和歷史底蘊的旅游氛圍,對安徽旅游起到推廣的作用,也為游客帶來更好的旅游體驗。將安徽旅游產品與徽派建筑元素相互融合的設計,對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的推廣傳承起到一定的作用,通過該設計作品可以呼吁人們關注徽州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地方建筑,同時為安徽特色古鎮景區增添文化氛圍,將地方文化和旅游緊密結合。
在國外將建筑特色和服飾品相結合的成功案例屢見不鮮,這種將建筑元素與服飾嫁接的設計手法在我國旅游市場上仍是相對空白,享譽國內外的徽派建筑就是一個最好的切入點,該旅游產品設計成功之后,將對全國各個景點的旅游產品設計提供新的思路,使得我國的旅游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總結
徽派建筑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鮮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國建筑史上遺留的瑰寶。以徽州建筑中的典型元素為靈感,將安徽旅游產品作為設計思想的載體,二者相互結合,從而豐富國內旅游服飾產品市場,更好的推動徽州文化的傳播以及安徽旅游業的發展。
(第一、第二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
第三作者單位: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
作者簡介:孫雨藍(1991-),女 ,漢族,安徽蕪湖人,西安工程大學服裝系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服裝表演與形象策劃。